楊昊霖
[摘 要]香港在高速發展了半個世紀之后,面臨貿易與金融上的危機,在貿易全球化受阻的情況下為香港的前途增添許多不確定性。作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窗口,香港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非常關鍵,在制度和文化都和西方更貼近的情況下,未來的20年內依然是亞洲經濟,文化中心。文章旨在分析香港現今存在的優勢,面臨的挑戰以及應該采取的政策。
[關鍵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產業結構調整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8.037
香港回歸以來,借助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春風,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持續高速發展,煥發了自20世紀60年代被列為“亞洲四小龍”之后的又一春。但隨著內地的崛起和社會的持續不穩定,香港在近幾年受到了很大的挑戰。2020年6月30日,受困于持續一年的修例風波,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林鄭月娥簽署了港區國安法。隨即美國以港區國安法嚴重損害香港自治為由,取消香港自治地位。此舉意在削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具備哪些優勢,存在何種危機,香港是否還能維持國際金融上的地位,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香港的衰弱?文章就這四點問題開展論述。
1 香港優勢
1.1 人民幣對外流通的窗口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論,即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以及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可能同時實現。金融業乃一國強大之基石,沒有金融安全,經濟發展無從談起,因而我國選擇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放棄了資本的完全流動性。較為封閉的金融環境避免了國際炒家的惡意做空,為中國經濟騰飛保駕護航。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龐大的市場吸引了眾多海外企業投資建廠,盈利所得基于資本無法在中國與海外之間自由流通,人民幣與美元互換存在層層阻礙,影響外商投資的積極性。香港在此時起到了雙方資金流動的橋梁,港元采取聯系匯率制度,匯率與美元掛鉤,避免匯率浮動導致的貿易損失,同時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成國際貨幣,多數外資因此采取將主營業務放在內地,在香港進行結算的模式,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強。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占海外對華投資資金的74.7%,達960.1億美元,在我國走向對外開放的道路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1.2 高度“自治”的市場經濟體制
香港一直奉行的是“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策略,力求讓市場充分競爭以達到資源分配最優解。對外資高度開放,不設最高持股比例限制;開放部分公共事業讓私企參與,例如燃氣(恒基兆業集團持有的中華燃氣有限公司),電力(長江實業持有的電能集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國企的制度僵化和腐敗現象產生,港府則只對企業的合規運營進行監管。
1.3 港口貿易高度發達
中國香港在世界港口貿易上的地位極高,借助中國內地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東南亞地區,在地理上是南亞中心的香港成為亞洲離岸貿易中心。離岸貿易包括了轉手貿易及與離岸交易有關的商品服務活動,離岸貿易的中間人通常不涉及貨物轉運等步驟,僅代表進口商和出口商簽訂合同,貨物直接從進口商發往出口商。據統計,香港離岸貿易額從1988年的1377億港元快速升至2017年的44558億港元。催生了大量中間商在香港設立進出口貿易公司。同時面向全球的貿易活動導致金融相關的需求提升,例如貸款、外匯交易等,也讓眾多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總部,讓香港成為國際化都市。
1.4 企業經營成本較低
在三元悖論中與內地不同的是,港府選擇了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犧牲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與美元掛鉤的同時,隔夜拆息利率也隨美元聯邦基準利率起舞。美聯儲長期的量化寬松導致利率維系在1%左右,港元也維持在相對應的水準。同時香港作為高度發達的經濟體,商業信用普遍較高,風險溢價較少,利率也因此較低,企業借貸成本大幅下降。
香港也是世界上賦稅較低的地區,賦稅種類較少,企業所得稅僅為16.5%,大幅低于內地稅率。作為自貿區,香港具備在關稅上的天然優勢。對進口貨物除煙、酒、碳氫油和甲醇之外的所有貨物不征收關稅。在美國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地位之前,香港擁有獨立關稅地位,因此成為內地與海外溝通的重要窗口。
2 香港面對的危機
2.1 內地經濟發展挑戰香港地位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以城市之間進行對比,2009年和2018年,上海和深圳城市國內生產總值分別超過香港。隨著內地城市的工業設施等逐漸完善,香港作為國際結算中心的地位在短期內不會受到影響,但作為貿易中心的影響力在中國的影響會逐漸式微。以上海為例,上海地處我國中部地區,交通發達,運輸成本較低,是全國物流中心。且上海地域廣闊,相較寸土寸金的香港有更多空間開設保稅區,吸引外商建廠,工商潛力遠超香港。隨著上海國際化的進程,在金融上的底蘊和地位也會逐漸趕上甚至反超香港。在港口貿易上,香港的先天不足致使港口貿
易的衰落。香港人力成本高,集裝箱卸貨費用達每箱2000元,是內地港口的7倍,且貨物承受能力有限,內地發貨量與香港可承受量不對等,導致貨物經常堆積在邊境無法運往香港,時間成本隨之增加。又因內地貨物通過河運和海運運往香港皆須經過深圳港,相對較低的運貨成本將導致貨物較少經過香港,轉而由深圳直接發往全球。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在港口上的地位會越來越低。
2.2 社會混亂損害香港利益
2018年的修例風波導致了持續至今的社會動蕩。其本質原因是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導致香港地位下降,房地產價格過高年輕人難以負擔以及財產分配不均導致的港人對社會及內地日漸不滿。暴亂造成社會不穩定導致大量資金出逃香港,恒生指數自2018年6月創下新高后一路暴跌,至2019年3月暴跌36.9%,充滿不確定的社會讓資本對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不再有信心。港區國安法實施后的近二十天內恒指有所回暖,但香港示威活動仍未停止,反對派與港府的對抗遠未結束,國安法是否能重拾金融界對香港的信心仍有待觀察。但可以預知的是,香港持續的動蕩將迫使中央政府規避風險,開放更多的港口城市設立自貿區,分散途經香港入關的貨物,香港的運輸業可能會大受打擊。
2.3 過度依賴第三產業
從20世紀80年代起,香港開始了產業結構調整:將制造業遷移至內地,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常年維持在90%以上,導致了產業結構的空心化,由此引發了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由于制造業的缺失,香港在服務業的發展上也受到影響。在疫情和暴亂的雙重沖擊下,2020年4月訪港陸客僅有2947人次,同期下降99.9%。旅客的大幅減少嚴重沖擊了服務業,導致6月失業率攀升至6.2%,可以預期在未來的一至兩年內香港經濟都會陷入低谷之中。制造業的缺失,旅游業受到沖擊,一旦經濟地位不再,沒有實體經濟的香港如同空中樓閣,恐怕會徹底陷入沉淪。未來香港是否有機會重新繁榮,持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重點在于港府的智慧和港人的態度,“和則共贏,亂則俱傷”。
3 應采取的措施
3.1 保持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
在國安法的震懾下,香港暴亂將會逐漸平息。法律上威懾潛在罪犯,也要對港人更多地宣傳中國,引入內地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港人對內地的偏見逐漸減少。同時學校的愛國教育必不可少,香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建制派在立法會的人數優勢應當充分發揮,將愛國教育和國防教育納入教材中,增強中國人認同感,尊重一國之下兩制才有意義。作為執政者,港府也要全方位了解港人的想法,功能界別里的社會中高層人士的意見很重要,勞動人民的訴求同樣需要傾聽,民生凋敝自會有人民發難,互相尊重香港才有穩定的可能。和諧的香港將會為各行各業的增長提供溫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也會繼續保持下去。
3.2 加強與內地的合作
香港的人口密度大,房價高導致大量的青年人無法買房只能租房,香港生活成本高也導致青年人儲蓄水平較低,極有可能在退休的時候退休金無法覆蓋生活成本。此時應該與深圳共同開發新界等邊境地區,設立港深共管地區,遵循香港的法律制度,由港府管理日常事務,深圳擁有土地所有權,為退休職工興建養老院,并完善周邊設施,這樣既緩解了港人的住房問題,也帶動了邊境地區經濟發展。
3.3 積極布局產業升級
香港的科技產業在21世紀初較為薄弱,本地居高不下的房價和較高的雇人成本限制了普通民眾創新創業。高度發達的金融業也導致大量青年人選擇更加穩定的與金融相關的工作,然而香港發展科技產業的潛力是巨大的。香港擁有十一所頂尖學校,培養了除金融業還有制造業和科技上的人才,人才優勢應該加以利用。同時在政策上給予高端人才買房租房上的優惠,工作一定時間給予香港永居證,吸引外部人才走進香港。引入科技產業將會增強香港的抗風險能力,未來擺脫對金融業的過度依賴。港府自21世紀起對科創企業給予大量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持。2014年香港科技創新署推出了大學生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每年向6所大學提供高達800萬港元的資助。在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港府提出支援資訊科技業,包括政府資助上線提高至60萬港元,預留20億港元進行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計劃等。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幾年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在德勤發表的《連接全球金融科技: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報告》中,將香港列為全球最重要金融科技中心第6位。《泰晤士高等教育》分析結果指出香港在人工智能學術領域的加權引用影響指數名列全球第三。可以看出,香港憑借優質的人才產出和政策扶持,產業轉型已初見成效。放眼全球,未來香港不僅是金融“一極”,也是高新技術“一極”,坐擁“兩極”的香港在樹立全世界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模范外,也讓香港的持續成長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趙家章,丁國寧.香港離岸貿易發展現狀及經驗借鑒[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0:36-45.
[2]鄭天祥,趙大英.香港與珠三角產業優化合作與經濟協調發展[J].熱帶地理,1997:114-121.
[3]管浩.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的困局與優勢[J].華東科技,2019:32-35.
[4]趙福軍,曾祥坤.香港經濟政策孕育全球“四大中心”地位[J].中國發展觀察,201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