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引擎,更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的重要舉措。針對電商物流領域的發展,相關企業需掌握在管理成本、商品運輸、配送與售后服務等方面協作的關鍵點。并對“一帶一路”倡議內涵建立正確的認識,且注重軟件系統與硬件設施設備的協作建設,并構建智慧化、一體化的電商物流管理系統。以此,有戰略性的解決與處理電商物流協助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電商物流協作;問題;對策
互聯網時代下,為跨境電商、電商物流的發展提供強大技術支持與資源支撐。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既符合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還為各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指明方向。關于“一帶一路”背景下電商物流協助中出現問題的分析,管理人員需在商品流通范圍、運輸貨品的安全性、管理系統優化等方面為重點,進行全面、全方位的探究與審視。這樣,基于各個影響要素的全面掌握,逐漸生成符合復雜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的電商物流管理新體系。
一、“一帶一路”對電商物流發展產生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活動頻繁加大內需
“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使得相關地區的交通樞紐獲得極大的完善。在國家政府的主導下,各個省份在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上投入大量的資金,為電商物流企業的貨物運輸與配送提供便利條件。在此背景下,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企業間有了更加良性、深度的合作,并逐漸形成日益密切的跨境電商貿易合作關系。由此,更多的企業、個人參與到國際貿易活動中,在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加大我國內需,并極大激發我國市場的二次消費。在此背景下,我國電商物流領域的發展有了新的機遇與平臺。
(二)有助于我國處理產能過剩的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亞太經濟發展圈中。從某種角度來說,圍繞“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目前已成為極具潛力的跨境電商經濟地帶。不僅有助于解決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促使電商物流企業以新的面貌進入到國際貿易競爭中。我國東部過剩產能可基于完善的物流配送體系,高效的輸送到東歐等國家。以此,助力我國產能結構獲得極大優化,并為電商物流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電商物流協作能力提升的關鍵點
(一)注重降低電商物流協作的管理成本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電商物流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當國外業務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使得跨境運輸成本大幅提升。且將國內商品運輸到海外的整個流程中,涉及通關、轉運、人員安全管理等諸多環節。在運輸路途、倉儲管理等方面,花費的時間成本、現金成本、人工成本等越來越高。跨境電商物流工作的推進,會受到交通情況、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影響,無論哪個方面發生疏漏與安全事故,都會大幅提高電商物流的管理成本。因此,企業若想提高物流協助能力,必須注重降低管理與運營成本,且對自身的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建立更深刻的認識。在各個工作環節的管理策略的實施上,人員的調度與配合上進行分析,發現關鍵性的影響要素后,制定科學的應對措施。
(二)做好商品銷售與配送等環節銜接與協作
“一帶一路”背景下,對電商物流協作策略進行制定與實施的過程中,需關到商品銷售與配送工作上的銜接事項。同時,管理人員需在報關、退稅、跨境運營等方方面做好對接。國內企業與“一帶一路”沿海國家在貿易上有了更多、更深入的合作后,勢必會增加商品銷售、配送、售后服務的難度。若在各個重要的工作流程上無法進行有序銜接與協助,將會極大阻礙跨境電商物流的健康發展。即無論是在貨品的運輸上,還是在配送服務上,甚至處理消費者投訴上,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若各個部門、各個環節不能保持良好的協作,會加劇運營、運輸與服務的風險。
(三)深入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落實,需依靠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對國內外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與配置。在此背景下,電商物流企業拓展海外業務的過程中,需對“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互通互聯、合作共融思想內涵進行深刻的思考。管理人員需注意擴寬管理視域,積極獲取與整合外部環境的變化產生的各類信息,且對基礎設施設備建設、道路運輸與管理的重要性建立正確的認識。嚴格遵守國家發展策略與制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參考,科學優化電商物流管理模式。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提高電商物流協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注重軟件系統與硬件設施設備的協作建設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關系更加密切。基于政府間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的深度的合作,為我國物流企業、電商企業的發展提供健康的營商環境。關于電商物流的協作能力的提升,企業在強調升級與優化管理軟件的同時,需對運輸道路、設施設備等進行積極建設與修護。在充分保證運輸系統不斷優化的前提下,對軟件系統進行定向的完善與升級。如企業應該根據運輸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問題,在軟件系統中增設自然氣候、交通路況指引等不同的模塊。安排專人對物流配送的相關信息進行監測,基于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選擇安全性更高的運輸路線。這樣,在不斷提高物流服務效率與質量的基礎上,應盡量降低交通意外發生的概率。通過對軟件系統與硬件設備設施的高效管理,確保在不同的管理層面上做到深度的對接與良好協助。同時,企業需通過降低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不斷的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基于軟件系統的實時監控與反饋功能,靈活、精準的計算物流成本,并對車輛的承載質量、運輸路線等進行數據化的指導與監測。管理人員既要精準控制既定運輸路線中每個包裹的配送成本,還需對國內物流與跨境電商物流的經營成本進行科學的管控。因此,企業必須在硬件系統、軟件系統上建立更深入的思考,發揮大數據的優勢與價值,盡量降低配貨、交通運輸、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成本。基于軟件系統與硬件設備設施的協作建設,全面提高電商物流的協作能力,不再出現“各自為政”的問題。
(二)構建智慧化及一體化的電商物流管理系統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給予電商物流協作發展新的思路與機遇。電商物流企業應積極貫徹與落實通關理念,將貨物運輸、用戶服務、產品銷售等進行深度對接。根據電商物流的關鍵經營模塊,有針對性、戰略性的完善與升級電商物流管理系統。基于“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新戰略,企業應將內控優化與現代新技術進行科學的融合。構建一個智慧化、一體化的現代電商管理體系,依托信息化的管理系統,對電商物流的發展進行精準布局。管理者需以大數據思維審視自身的管理問題,不再過于依賴傳統的管理模式與主管經驗。“一帶一路”背景下,電商物流企業必須真正發揮技術手段、政策優勢等,打造便利化、高效化的物流與服務貿易體系。極大縮短商品在路途中的轉運流程與運輸時間,并對相關環節的手續進行簡化。尤其,我國國內企業與“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產生密切貿易關系的過程中,需對通關手續進行簡化,并加快物流運輸的速度與安全性。企業應盡量在線上完成信息處理的工作,并安排專人處理通關問題。由此,保證運輸部門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貨品的配送與管理上,且不同部門基于有效的合作與配合,?全面降低通關的時間。企業必須建設信息化的電商物流管理系統,將物流配送、售后服務、道路信息反饋等管理內容進行高度的整合與科學細化。各方做到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利用管理系統及時發布與更新的信息,靈活的調整工作計劃與管理手段,避免“業務排隊”的現象,更需杜絕部門間相互推諉與扯皮的問題。以智慧化、一體化的管理系統為命令中心,有序、有組織、有程序的開展電商物流中的各項工作,以此逐步實現高效管理與協作發展。
(三)應注重體現電商物流的互聯與互通
電商物流領域的發展與“一帶一路”策略的實施與工作推進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尤其,對于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展,制度與策略的改變,都會對其經營與服務的效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電商物流企業必須以動態視角、全局視域出發,思考與研究商品銷售、運輸、售后等各個環節的協作發展問題。管理人員需深度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內涵,并將其貫穿到企業管理全過程中,且根據市場規律、制度政策實施情況,靈活調整電商物流的協協作發展措施。電商企業應真正在內部控制與外部環境上做到互通,在各個管理流程上進行有效互連。真正發揮“一帶一路”互通互聯思想內涵的價值,在電商物流管理上做好內容的細化、制度的優化、模式的創新。以此,具備實力應對瞬息變化的市場競爭形勢,并不斷強化自身的協作發展能力。如企業應在海外倉儲管理上進行變革與創新,應積極建設與擴大海外倉規模,并不斷擴展電商物流的服務范疇。企業可利用公路、港口、海外加工點等不同的貨物傳輸載體,提高電商物流互通與協作的效能。企業應制定科學的服務規則,并在各個環節、不同的國家間實現互通互聯,并利用多樣化的運輸方式,降低單一物流配送的不利影響。企業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信息銜接、集成與共享,確保重要的內容有效、快速通達,并確保實施、全程化的跟蹤與管理貨物。以此,真正展現電商物流的互聯與互通的特征后,助力企業獲得良好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結語
總之,“一帶一路”背景下,企業需注重在電商物流管理的各個方面與環節,保持及時優化理念、創新管理模式的意識。并真正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與作用,并以此為啟發與思路,打造一個互通互聯的電商物流管理體系。且將現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內部管理等進行科學融合,全面提高企業管理能力與協作效能。
參考文獻:
[1]李林,李婉.解讀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展[J].東西南北,2019(24):152.
[2]任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展對策研究[J].今日財富,2019(17):57.
[3]王文娟.“一帶一路”下我國與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協作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6):79-81.
[4]趙先進,王衛竹.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商物流協作發展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8(05):159-162.
[5]孔祥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展[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5):208.
作者簡介:劉靜茹(198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講師,從事企業管理、區域經濟、市場營銷、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