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珊珊?司雯
【關? 鍵? 詞】區塊鏈;短視頻;傳播圖景;次生風險
【作者單位】鄭珊珊,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司雯,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一般項目“‘區塊鏈+語言的發展戰略研究”(WT135-7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5G時代短視頻與體育文化傳播的融合發展研究”(2021QN019)。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10
一、新思路:區塊鏈與短視頻的融合
當下,技術已成為引發媒體傳播變革的核心變量,不斷驅動新聞生產變革,甚至重塑傳播新環境。因此,探討區塊鏈與短視頻的融合問題,就要對二者的發展現狀和內在邏輯形成基本認知。
首先,短視頻成為主流媒體搶占輿論的“新陣地”。媒體深度融合的傳播環境下,短視頻憑借8.73億的用戶數(數據截至2020年12月),成為網絡信息傳播、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場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后,“個體”的生產力被全面激活,這使得短視頻生產呈現出難度低、速度快、覆蓋廣的特征,同時也催生了短視頻內容碎片化、同質化、低俗化的現象。在此背景下,短視頻傳播權和信息資源向多元、分散化演變,短視頻治理向更復雜的方向演進。
其次,區塊鏈的概念與思維。區塊鏈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1]。該技術的本質是融合網絡通信、智能合約、共識算法等多種技術,對每一次信息傳播進行“記錄”和“儲存”,確保相關信息和數據不可逆且不可被篡改,形成一種“系統自動認證”的體系。基于區塊鏈在網絡信息安全、信任架構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此被應用于傳播領域,作用于短視頻傳播和治理方面。
每當新技術作用于傳播領域,都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那么,區塊鏈與短視頻融合,將帶來什么樣的傳播、治理新圖景?又將衍生出何種問題與挑戰?本研究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
二、新圖景:區塊鏈深耕短視頻內容生態體系
1.區塊鏈重塑網絡短視頻內容的信任機制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的特征,能夠對網絡信息進行復制、仿寫,能夠對每一個數據留痕,能夠準確、敏銳地追溯初始文本,構建信息傳播的信任機制。這種信任機制主要依托于區塊鏈的“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應用層”六大層級。數據層可實現“海量數據—數據塊—數據鏈”的全程加密,網絡層可實現“點—點”式的信息傳播和驗證,共識層將各類“共識”以及算法進行節點式“入鏈”,激勵層將發行和分配的經濟機制集中到傳播生態中,合約層實施智能化防篡改,最終進入安全信任的應用層。以上六大層級作用到短視頻傳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證短視頻內容的高質量生產。具體做法是激勵用戶“入鏈”,實現身份認證、資源廣泛調度、數據安全交換,構建一個短視頻內容生產聯盟,對生產者產生較強的約束。二是解決短視頻監管難的問題。具體做法是針對謠言和虛假等內容進行審核和治理,精準追蹤溯源,實施數據共享和智能研判,從而提高短視頻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實現短視頻監管的全流程化、自動智能化運行。基于這兩個應用方向,可構建短視頻傳播的新協同平臺,實現版權保護與交易,做好大數據管理,為主流媒體在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滲透開辟全新場域。
2.區塊鏈構建短視頻內容交易的安全機制
區塊鏈根據應用場景和體系的不同,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大鏈。聯盟鏈具有公有鏈去中心化的開放性,以及私有鏈的高性能特征,能夠實現經濟擴張并確保準入控制。比如有10個短視頻平臺都建立了區塊鏈,要求至少6.7個以上平臺達成共識,便能形成聯盟且實現這個聯盟中所有節點的安全交易,呈現“去中心化”特征。因此,區塊鏈有望顛覆短視頻平臺化的壟斷式收割,讓傳播利益回到內容生產者和用戶手中。
在傳統經濟社會運行機制中,通常會引入第三方來構建信用,信息交易的運行成本相對較高。區塊鏈的信息交易只需按數據、規則自動執行,省去了第三方的介入,較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門檻和成本,提高了信息記錄和傳播的效率。區塊鏈為短視頻內容產生、安全交易的良性循環提供了保障,削弱了短視頻盈利的“外界依賴”,為主流媒體布局網絡短視頻傳播、確保“雙量”(流量和質量)提供了新路徑。
3.區塊鏈深化短視頻內容價值的傳遞機制
區塊鏈下的信息傳播采用“公開密鑰—印證身份—發送資源—腳本系統—區域記錄”的模式。首先,短視頻傳播從A到B的“入鏈”可以理解為“會員注冊”,用戶在注冊后,其會員身份便可在全網形成記錄,而用戶獲得密鑰的認證后方可進行多元多次的信息傳送;其次,信息從用戶到平臺再到用戶,打破了傳遞障礙,保證了信息交換的準確性,為用戶實施話語權奠定了信息來源基礎;最后,這種模式作為一種變革內容生產關系的實踐,對內容“生產者—用戶”“虛擬現實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形成理性判斷和正確認知。“正義是優先于效率的”[2],區塊鏈作為促進短視頻內容正向傳播的技術手段,其目標是解決當下短視頻內容與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契合問題,保證短視頻內容的正面傳播,發揮正向引導輿論的作用。
三、新路徑:區塊鏈賦能短視頻的傳播與治理
1.區塊鏈有效審核內容,解決圖像合成虛假的問題
首先,通過審核消除假新聞。短視頻“有圖有真相”,但“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短視頻構建的信息世界與主流價值觀不協調,這些問題都將對主流價值傳播、正向傳播形成挑戰,亟須解決。區塊鏈能夠對短視頻內容傳播進行追蹤溯源,使得每一個短視頻用戶生產(UGC)全程傳播和流動都被寫入系統,能夠實現內容源頭的真實性、可靠性的審核和驗證;用戶能夠直接進行質量評價,從而避免產生謠言和接受虛假信息。2019年5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區塊鏈作為網絡虛假信息的治理手段,并將長期發揮效用,這是通過鏈上公開透明的審核結果,促進短視頻行業標準化發展,為傳播中各參與方提供信任基礎。
其次,通過“全鏈”實現內容傳播的透明性,即“新聞采集、組織和傳播對公眾公開,新聞編輯室內部和外部都有機會監測、檢查、批評,甚至介入新聞生產過程”[3]。通過這種模式,區塊鏈下的每一條短視頻在網絡中都被打上了唯一的時間戳,并且每一個時間戳都包含前一個時間戳,從而形成完整的“鏈”。這個“鏈”為短視頻平臺、網絡監管機構等構建了高效智能化的監管體系,有效避免重復性審核資源資本投入。另外,用戶如果發布虛假、不良信息,會被系統標記為“不可信”甚至進入“黑名單”,這倒逼內容生產者進行真實的、優質的、正向的內容創作和傳播,促進網絡短視頻行業的良性運營。
2.區塊鏈糾偏商業傾向,解決主流價值缺失問題
流量是短視頻經濟體系中的風向標,這容易使短視頻受到資本和商業邏輯的操控,形成以獵奇、淺層、趨附為主要特征的敘事邏輯,藏匿著多元、非主流的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形成對抗。而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能夠通過準入控制和權限管理,對過度娛樂和商業操控的視頻內容進行約束和控制,引導內容生產向規范性、文化性方向發展;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則促使多元主體形成開放性對話,在“點—線—面”的全鏈接下增強認同感和共識度,降低短視頻商業利益化的雜音和干擾。
在虛擬真實的網絡空間中,諸多個體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情緒,通過短視頻的“鏡像”肆意釋放,造成短視頻輿論場中存在偏見和情緒化的現象。此外,各種新技術強化了網絡空間虛擬主體的“反秩序性”特性,使得短視頻社區治理和規制顯得“無效”。區塊鏈推進短視頻從“中心化、壟斷化”向“分布式、平等式”變革,使得數據與網絡實現重構,推進虛擬與現實的融合。這將引發短視頻內容價值的轉向,使信息鏈接轉向價值架構,形成一個主流價值空間。
3.區塊鏈約束同質化現象,解決版權保護問題
由于短視頻生產門檻和復制成本較低,大量轉發、模仿不斷侵犯原創者的權益,導致版權糾紛問題日益凸顯。雖然我國于2017年設立了音視頻版權登記平臺,但是傳統音視頻版權登記、受理周期較長,手續相對煩瑣,無法滿足短視頻傳播的需求,對短視頻的版權保護力度相對較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區塊鏈作用于短視頻版權,開辟了全新路徑。首先,區塊鏈的哈希值數字簽名,能夠將內容轉化成數字串,在系統腳本中通過比對相似數字、評判相似程度,為短視頻版權認證提供保障;其次,區塊鏈結合自動截取技術,使得短視頻內容從生產開始就被自動記錄、自動維護、自動截取侵權證據,這為短視頻版權保護提供了有效途徑;最后,侵權者的侵權行為將被記錄、存儲并納入失信系統,對其日后的網絡活動及社會誠信產生影響,這實現了對失信、侵權者的約束和規制。總之,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區塊鏈都比傳統登記確權更便捷,且永久可查,可成為短視頻確權的重要“憑證”。
此外,平臺對短視頻內容和版權擁有解釋權,導致用戶與平臺之間、平臺與平臺之間容易產生版權糾紛。區塊鏈能夠實現短視頻內容的開放化,因而可削弱平臺的霸權地位,改變平臺通過信息不對稱獲取利益的生態,保護短視頻生產者的個體權益。
4.區塊鏈是實現短視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保險”
區塊鏈在為短視頻解決版權保護和交易安全問題的同時,也為內容變現提供了條件。區塊鏈的激勵層、共識層,形成了“生產—傳播—交易”的可視鏈,保護了生產者和用戶的視頻控制權;區塊鏈深化“知識付費”,使版權以“交換”的方式實現共享。區塊鏈通過激勵、保護、共享等手段,驅使短視頻經濟價值向社會價值轉移,解決了短視頻的經濟亂象問題,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保險”。整體來看,區塊鏈定義了經濟社會的全新契約關系,強化了數據分享力,其為媒體智能化發展背景下的市場數據與個人隱私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技術支撐,為用戶獲得深度沉浸式體驗創造了條件。
四、技術反思:區塊鏈給短視頻傳播與治理帶來新的挑戰
1.對技術有美好期待,但人文矛盾較難解決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認為技術是一種“去蔽”工具。區塊鏈本質上也是一種對短視頻內容“物”的價值屬性的“去蔽”工具。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補償性媒介”理論,認為新媒介在補償前媒介不足的同時也會產生缺陷。因此,分析區塊鏈對短視頻傳播的應用圖景,應從技術批判邏輯出發,關注區塊鏈廣泛鏈接帶來的“過度承受”問題;需思考新技術下媒介補償的缺陷問題,認清這種缺陷可能會引發短視頻傳播的次生風險。整體來看,短視頻業態發展,需要發揮人對技術理性選擇和控制的作用,要對短視頻傳播中承載的人文價值進行反思。
2.數據算法不真實,短視頻傳播陷入“信任悖論”
區塊鏈得以運行的主要依據是大量的數據和算法,形成不可篡改、全程追蹤的分布式記賬。但是,如果原始入鏈數據不夠客觀真實,一旦被記錄入鏈,“不真實”的內容將被“認證”為“真實”,這就與區塊鏈構建的短視頻“信任體系”形成悖論。另外,當算法發現兩個變量存在強相關時,會判定二者具有因果關系,這種認定是不準確、不合理的。因此,區塊鏈數據和算法的不真實、不理性,可能會加劇短視頻情緒渲染現象,產生深層次的輿情危機。
區塊鏈在短視頻傳播中的應用需要實踐,特別是在運行規則方面、監管和治理層面,需要大量的數據語言腳本和驗證。如果不滿足相關條件,區塊鏈在短視頻領域的應用圖景會存在“失真”隱患。區塊鏈的時間戳發揮記錄功能時,也將促進短視頻傳播場景的數據化,影響生產者和用戶作為“現實主體”的隱私保護;長期的分布式的數據監控,難以避免隱私泄露,甚至使得這種不良影響范圍擴大。
3.偏離媒體融合發展的正向路徑,形成“傳播悖論”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將削弱“把關人”的權力。媒介融合發展著重強調“主流價值駕馭算法”,區塊鏈共識機制是將人的把關權轉移給算法、代碼,與媒介的正向發展形成悖論。另外,短視頻本身具有極強的社交屬性以及豐富多元的人文色彩。區塊鏈的技術屬性可能會削弱人文價值,過度使用區塊鏈會將人演化成區塊鏈中的一個“代碼”,這與短視頻引入區塊鏈消除假新聞、引導理性思考、尊重人文精神的初衷形成悖論。
短視頻作為媒介融合發展背景下主流媒體深耕的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內容質量、強化人文價值是其初心。但是,區塊鏈在短視頻領域的應用圖景,不能盲目追求技術至上,一味部署區塊鏈技術應用,還應以尊重人類發展、符合人類道德倫理為根本;探尋區塊鏈在短視頻領域發展的正向路徑,要將技術與人文置于同一語境下思考、衡量,從而重構信任體系,凝聚社會共識。
|參考文獻|
[1]區塊鏈白皮書(2019年)[R]. 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
[2]約翰·羅爾斯. 正義論[M]. 何懷宏,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科瓦齊,羅森斯蒂爾. 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M]. 劉海龍,連曉東,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