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 鍵? 詞】新媒體;高校;圖書館;優化服務
【作者單位】張偉紅,陜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基金項目】2020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大健康時代醫學院校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模式及對策研究”(20JK0107)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28
當前,高校圖書館已邁入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信息服務轉型的新時代。新媒體憑借其開放性、互動性、共享性三大特點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碎片式閱讀、移動式閱讀成為新的閱讀風尚,給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功能定位方面仍以提供借閱服務為主,功能較為單一,運營管理機制也趨于封閉與保守,服務意識淡薄,導致大規模讀者群體流失。高校圖書館在新媒體與市場經濟的雙重沖擊下,應及時轉變服務思維,求新求變,正視新媒體、熟悉新媒體、利用好新媒體。
一、新媒體環境給高校圖書館服務思維帶來的新變化
1.用戶服務思維新變化
用戶思維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想用戶之所想。在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逐步由過去的消費知識內容轉向創新學習知識和自制學習知識,因此對于高校圖書館的需求也隨之改變,用戶更多的是希望圖書館能夠成為輔助他們學習、交流、創作的場所[1]。在用戶需求的驅動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用戶服務方面,如圖書館服務內容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空間布局要以便于用戶交流和學習為基準等。
2.合作服務思維新變化
高校圖書館在新媒體背景下要及時轉變發展思路,建立合作思維,通過與其他圖書館開展合作共建實現共贏互利,打破單一圖書館在資源、地域、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力爭實現新媒體所推崇的合作與共享,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2]。
二、利用新媒體環境提高校圖書館互動服務水平的基本原則
1.注重釋放文獻資源的文化黏性
高校圖書館作為優秀文化與優質內容的承載體,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凸顯本館特色,營造獨具魅力的文化氛圍,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文獻資源豐富,既有大量的紙質文獻資源,又有海量的數字文獻資源,高校圖書館應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獻資源的作用[3]。高校圖書館要結合本館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口碑服務好、技術成熟、受眾群體廣、運作方式多元化的新媒體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將自身在文化引領、閱讀推廣等方面的作用體現出來,注重增強文獻資源的文化黏性,提升讀者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2.注重提升讀者的閱讀獲得感
新媒體環境下,讀者到圖書館開展閱讀活動的目的并非只是單純地獲取信息與知識,而是期待通過閱讀獲得知識以外的更多價值,這就需要高校圖書館能夠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文獻資源在教師、學生群體的學習中極為重要,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圖書館中的新媒體更加迅速、高效地獲得文獻資源。此外,新媒體平臺打破了過去的單向傳播方式,使讀者主動參與圖書文化傳播,向高校圖書館傳遞個人的閱讀訴求[4]。
高校圖書館與新媒體平臺的聯合還要重視館際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使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圖書館與讀者間的橋梁,讀者信息交流、建議對策的提出等均可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為讀者提供“主人翁”式的閱讀體驗,全力提升讀者的閱讀獲得感。
三、新媒體環境下優化高校圖書館服務的具體路徑
1.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服務定位
2020年9月,筆者所在的課題組走訪了西南石油大學、成都醫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南財經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7所高校的圖書館,在與圖書館館長、館員、讀者交流時發現,多數高校圖書館存在服務定位不精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高校圖書館往往只是被動地向讀者提供與教學、科研相關的文獻信息資料,而不關心讀者最想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高校圖書館基本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主動與其他圖書館或機構合作的積極性較低;在傳統管理思想的影響和制約之下,有些館員因長期重復單調的工作,思維僵化,跟不上時代腳步,導致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仍然沿用傳統模式,不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在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方面較為缺失。
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在新媒體時代,用戶通常以主體角色參與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中,可以更好地與圖書館交流,也更有利于圖書館找到用戶的需求點。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只有做好信息服務定位,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質量。
若要精準地定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理念,就要深入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價值取向要側重于“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主動整合館內外資源,為用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為達到這一目標,高校圖書館可采用多種方式獲取讀者數據,為圖書館開展個性化、精準化服務提供參考。此外,高校圖書館應廣泛借鑒國內外同行的實踐經驗,利用各種技術手段推動圖書館服務向支持創作、學術研究與知識服務的創新性服務轉型。
2.以便捷服務為手段拓展服務方式
新媒體環境下,讀者的閱讀活動日益趨于碎片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在此情形下,高校圖書館要與時俱進,充分認識閱讀變化趨勢,及時調整服務方式,為讀者提供便捷的閱讀體驗。
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基于微信平臺開發個性化新功能。例如,在微信平臺后臺接口嵌入機器人與用戶進行在線溝通,功能涵蓋娛樂游戲、幫助服務、座位預定、電子資源等;在微信平臺開發用戶自定義菜單,推出快速預覽、優質訂閱推送等多種形式的線上便捷服務。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在微博、微信平臺上推送圖文時,要把好內容關、規范圖文排版,待確定內容及排版無誤時方可發布。在推文中不宜采用太大的配圖,因為用戶在瀏覽消息時也許未處于wifi 環境;一些用戶對圖書館推送的圖文并不感興趣,在發布消息時則可先發送純文本信息,待用戶輸入關鍵字回復后,再自動推送已經編輯好的圖文信息,這樣既有利于滿足不同用戶的信息服務需求,又可減少用戶挑選閱讀資源的時間,不會讓用戶感覺不便而取消關注公眾號。
3.以創新服務為突破深入開展閱讀推廣服務
第一,在新媒體時代仍然要重視紙質文獻資源的閱讀推廣服務。新媒體并不能完全替代紙質媒體,紙質媒體也不會由于信息儲存方式的變化而消失,紙質文獻資源建設在高校圖書館中仍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文獻研究證明,傳統媒體并不會由于新媒體的出現而全部消失,紙質媒體同樣也不會隨著信息顯示方式、信息存貯方式的改變而被替代;紙質媒體作為人類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即便在新媒體時代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資源、開展知識學習、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鑒于此,高校圖書館在新媒體環境下,要繼續強化紙質文獻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用戶使用紙質媒體的體驗感。例如,基于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及時性、準確性與針對性,引導用戶閱讀紙質資料,利用新媒體的檢索功能及時、準確地幫助用戶找到其所需要的紙質資料。
第二,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開展閱讀推廣服務。以互聯網獲取信息資源是高校圖書館優化信息資源結構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可讓高校圖書館迅速獲得最新的信息資源。然而,互聯網信息資源良莠不齊,需要高校圖書館館員認真負責地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篩選、整理、加工,使原本雜亂無序的網絡信息資源趨于清晰化和系統化,便于讀者閱讀。
第三,高校圖書館可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無縫連接,從而達到高質量的閱讀推廣效果。例如,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就創國內之先開辦了“真人圖書館”,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業學者與校友開設講座,教師與學生只需在網上預約就可進行現場小規模的交流,并可在第一時間將交流視頻上傳到騰訊視頻平臺,切實做到了“一次真人講座、五種形式”,讓未能到現場的師生也可在線上觀看講座,還可實時參與討論。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與發展,高校圖書館服務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高校圖書館要依托新媒體環境集思廣益,采取多種措施更新服務模式,以增強用戶對圖書館的認同感,滿足用戶更多元化的閱讀需求,搭建高校圖書館與用戶間的溝通橋梁,為提高高校圖書館服務水平打下堅實基礎,進而實現高校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建軍,劉勇.“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轉型路徑與發展策略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2):5-8.
[2]陳欣,賈哲,石萍,等.? 特色數據庫與學科服務——以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土木工程特色數據庫的完善為例[J].? 圖書情報工作,2013(S2):83-85
[3]肖嬋,郭哲敏.? 技術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與挑戰——基于《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圖書館版》的分析[J].? 圖書館雜志,2018(5):31-38.
[4]鄂麗君,蔡莉靜. 美國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及啟示[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