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維瑋 武迪 麥爾阿巴罕 趙天嬌 趙艷梅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大學是一個城市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地方,大學生群體也是一個城市志愿服務行列中的“主力軍”。作為管理學專業的學生,我們想從本校入手調查,研究我校同學關于社區志愿服務意愿狀況,從而探討出符合本校的一種長效體系。因此本論文對新疆農業大學在校學生志愿服務狀況的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本校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做了不記名調查采訪,根據得到的數據結果研究分析影響因素,發現了我校同學在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存在的不積極、不主動的問題原因。同時借鑒了其他資料中對于此類現象的解決方法以及對策,寫出了我們對于所研究的問題的期望與建議。
關鍵詞:社區志愿服務;大學生;影響因素
1研究背景
1.1立項依據
大學生群體作為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力量,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因此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相關工作一直都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但是我國高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相關管理水平較低,存在著工作欠缺靈活性、專業化低、缺乏長效化激勵制度等問題,因此,為認清我校關于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現狀,找準問題,并探索和建立符合我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特作出此項大學生創新項目。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研究的理論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本研究基于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為視角,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進行研究;第二,探討對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存在著影響作用的環境的影響和參與動機的關系。
1.2.2實踐意義
研究對我校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管理有重要實踐意義。第一,啟示我校管理工作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環境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動機;第二,啟示管理要注重環境影響和自身參與動機的作用,進而保障其長效性。
1.3研究現狀分析
1.3.1國內現狀:
我國關于高校或者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內涵界定。尉建文、楊中英著重社區志愿服務的個體性[1]。羅潞、李穎指出志愿服務是一種親社會表現,并且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效性、持久性和深入性[2]。
二是動機的研究。學者景曉娟將社區志愿服務動機分為外界因素刺激的外部動機和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興趣的內源動機兩個方面[3]。學者李國武通過實證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將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動機分為了個人發展需求、自我知識和技能提升、社會交際和回報社會四個方面[4]。
三是可持續的路徑研究。學者曾雅麗認為,完善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管理、保障和激勵機制,調動參與熱情,保障社區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5]。學者劉楊、姜一多指出,學校作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指揮者、規劃者和協調者,要加強組織管理、明確組織目標和實施培訓等途徑,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6]。
1.3.2國外現狀:
社區志愿服務在西方發展時間較長,國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內涵的研究。Wilson指出志愿者就是各種無償地為他人、團體或組織的利益而貢獻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7]。
二是動機的研究。Cuskeuy認為大學生志愿服務參與動機有著樂趣、充實自我、幫助他人、提升個人經驗、發展技能等,具有社交性、保護性、趣味性等。
三是激勵措施與管理制度的研究。Knoke認為基于志愿者的興趣、愛好等方面,給予針對性激勵,才能讓志愿者的興趣與志愿者服務組織的契合度越高。
2研究主要內容、研究方法
2.1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為以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意愿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影響因素的實證模型,確定影響主要影響因素,最后提出我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具體分為四個部分:
(1)有關高校方面的研究。
(2)影響因素模型建立。研究和理論基礎上提出11條假設和研究模型;
(3)影響因素模型實證分析。采用實證方法,通過問卷調查、相關性分析對模型和假設驗證;
(4)長效發展研究。結合問題,找出影響因素,提出策略,構建長效機制。
2.1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向目標群體發放電子問卷。
(2)數理統計分析方法。提出的假設和理論模型,用問卷數據相關性分析進行驗證。
3影響因素研究模型
以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為主體,進行研究。以主觀規范、務動機作為自變量,意愿作為因變量,構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意愿的影響因素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保證后續研究。
3.1研究假設
3.1.1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是指當個體判斷自身是否要去進行某項特定的社會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8]。因此,大學生志愿服務主觀規范是指是否要參與活動來源自身、身邊他人、所處環境等。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性別、專業、民族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2:家庭情況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3:親人、朋友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4:學校氛圍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5:學校規定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6:社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及宣傳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3.1.2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動機
動機是引導、激勵個體的驅動力。霍斯頓認為個體將其內部與外部激勵協調起來,激發與維持個體的動力因素[9]。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H1:活動類型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2:自身受益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3:主辦方獎勵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4:學校激勵措施實施正向規定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H5:社會榜樣正向影響社區志愿服務意愿。
3.2研究模型
本文在研究歸納、總結基礎上,構建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及機制模型。如圖3-1
4.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4.1.數據收集與數據分析
4.1.1數據收集
研究主要采用網絡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隨機對新疆農業大學205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97.56%.
4.2.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PSS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分析主要是測量變量相互聯系的緊密性,反映之間關系。
4.3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相關性檢驗
4.3.1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主觀規范相關性檢驗
(1)性別、專業、民族正向影響相關性檢驗
從分析得出,p值分別為0.191;0.905;0.226;都大于0.05。說明不相關。因此,假設不成立。
(2)家庭情況正向影響相關性檢驗
從分析得出,p值分別為0.175;0.223;0.692;0.400;都大于0.05。說明相關。因此,假設不成立。
(3)親人、朋友正向影響相關性檢驗
從分析得出,與你周圍的父母、朋友、沒有同學參加:相關系數值為0.381,呈0.01水平顯著性,說明顯著正相關。與周圍有參加同學的p值為0.164>;0.05,說明不相關。因此,假設部分成立。
(4)學校氛圍相關性檢驗
表4-1數據看出,相關系數值為0.352,呈0.05水平顯著性,說明顯著正相關。因此,假設成立。
4.4 實證結果
研究假設的驗證結果為主觀規范的影響作用略大于志愿服務動機,對于大學生來說,來自于主觀規范和動機均對其社區志愿服務參與意愿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驗證了研究模型,得出了實證研究結果。
5.建立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
5.1強化主觀規范,發揮積極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主觀規范存在正向影響,為保持意愿,需發揮主觀規范作用。我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相關管理部門需利用好新媒體手段進行志愿活動的宣傳。例如:在農大小薇發布具有權威性社區志愿活動,設置時間、地點及內容,號召師生積極參加。在農大官方抖音賬號上宣傳志愿者光輝事跡,號召大學生向身邊模范學習,積極參加志愿活動。
5.2提升積極性強化動機
(1)增強專業度,使具有針對性,進而增強參與意愿。如:動科學院專業學生,參加南疆的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在交流過程中既為牧民養殖方面提供專業化知識,也加強自身知識水平。
(2)開展志愿服務專項培訓。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相關管理部門要針對志愿者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開展志愿服務專項培訓,提升能力,滿足參與動機,進而提高參與意愿。
5.3實施精準化激勵措施提高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的意愿
(1)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考核評估機制。學校要精準量化考核,制定量化制度、流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考核評估,并判斷效果及程度。從三個方面來建立科學有效的量化考核評估機制:一、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分規則及標準;二、細化考核評分標準;三、建立評估機制。
(2)建立物質與精神激勵機制。學校從多個角度進行制定詳細且具有可操作性物質和精神獎勵。如:參加學活動可享受優先入黨、綜合測評加分、評優評先等。增強成就感,強化其參與意愿,有助于我校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尉建文,楊中英.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制度對大學生志愿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0(10):67-73.
[2]羅潞,李穎.高校大學生志愿者親社會價值取向現狀及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67-70.
[3]楊瀾.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的動機變化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