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現在的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研究分析并提出指導對策,可以推進我們關注和研究中國社會的改變,密切注視我國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變化,并對社會生活和我國社會運行機制作出論證和預估。
關鍵詞:大學生;慢就業;緩就業
近年來,在就業情形緊張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并沒有在畢業時就急于就業,而是成為了“待業一族”。“畢業即工作”的觀念在我國逐漸“松綁”,“慢就業”族日益壯大。作者一直在思考,“‘慢就業’對他們自己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他們如何影響社會”“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們的”等等問題。由此,作者決定對大學生畢業時的就業情況及就業困境進行調查,對我國“慢就業”現象做一些研究,并著重通過教育學的方法和理論對“慢就業”進行研究和反思。
一、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現狀分析
作者通過對大學生“ 慢就業”的意愿調查,將大學生“慢就業”大致分為理性選擇型和被動無奈型兩大類。理性選擇型是因為畢業生畢業后并沒有充分做好就業準備和人生規劃,決定放慢步伐,調整心態,給自己一個由學生向職場人轉變的過渡期。被動無奈型則是由于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不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因就業形勢嚴峻產生的逃避心態,以“ 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 ”等為借口,逃避自己的職場生涯。
通過分析,作者以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動因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發現主要分為以下五種類型:一些學生屬于被動“慢就業”,如一些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并且缺乏步入職場勇氣而選擇暫時在家待業,這種“慢就業”現象具有轉變為“啃老族”現象的風險;一些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遭受挫折,即心理預期與現實的工作崗位出現偏差而自身又不愿遷就,因此選擇回避就業或“待價而沽”,這些學生面對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欠缺緊迫感,最終導致錯失最佳的就業良機;一些學生屬于主動選擇“慢就業”。 如一些學生希望通過繼續學習深造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一些學生具有創業意愿,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創業摸索中;一些學生選擇投身公益活動或者選擇新興自由職業,如網絡主播、網絡代購等。
二、大學生“慢就業”的原因分析
作者對“慢就業”現象的成因進行分析,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在就業結構矛盾的持續作用下,大學生的就業預期與實際的崗位需求存在一定落差,受到這種差距的作用,“慢就業”的出現具有其必然性;第二,受目前大學生的性格特征的影響,“90 后”大學生在生活方面有著自己的見解,許多畢業生在上學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又由于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即使選擇“慢就業”,家庭方面也可以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持,幫助他們完善職業目標;第三,新興就業崗位和就業理念不斷出現,靈活自主的就業及創業模式被廣泛接受,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些新興就業人群也屬于“慢就業”。
而網絡上對于大學生“慢就業”現象也有著各自的觀點。但只要我們仍處于“快節奏”的現實背景下,只要實際工作崗位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慢就業”充其量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專利,依舊是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偽命題,不但難以形成完善的就業價值體系,還會在大學生就業觀的形成上造成誤導。
三、學生“慢就業”對策分析
作者通過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現狀分析、原因分析,并以教育學的方法和理論對“慢就業”進行研究和反思,得出以下對策。
1.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斷調整優化。
學生應該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在高中文理分科之前就應確定大致的職業方向,這樣能夠在高考結束后大學開始前的選專業環節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性。
在高考后,需要著重考慮行業的選擇,在具體專業的選擇上應該在著重考慮個人興趣意愿、個人特長的情況下結合行業發展、社會就業供求、家庭資源稟賦等方面綜合考慮。在進入大學后,需要著重考慮具體職業的選擇。因為通過大學專業課的學習,學生對自身所學專業有了進一步詳細、微觀的了解,也可以通過實踐不斷調整自身對將要從事職業的認識,通過實踐不斷優化和明晰自己的職業認知,從而能夠使自己選擇從事的職業能夠更好地適合個人的發揮。
2.加強獨立意識教育,強化就業動機。
大學生應盡早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培養獨立意識,在大學在校期間通過參加校內實踐活動不斷鍛煉自身的獨立能力,通過實踐使大學生認識未來人生規劃的主體和實踐者還是大學生自身,從而逐漸降低對父母的物質和心理依賴,同時可以通過參加校外實習活動,加深對就業市場和未來將要從事職業的直觀認識,合理調整就業預期,使得自身條件不斷優化匹配目標行業和目標就業崗位,從而為畢業季順利就業打下良好基礎。增強獨立意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增強就業動機,讓大學生樹立憂患意識,無法真正規避終將進入就業市場的現實,無法提升個人素質和自身競爭力的無效“慢就業”行為也是對自身已有競爭力的不斷折舊。
3.識別并把握就業時機。
大學生應盡早把握就業時機。每年的秋季和春季為就業黃金季節。大部分的用人單位會在秋季進行大量的校園招聘,大學生應該在這段時間多關注各大單
位的校園招聘,并積極參與到申請工作的活動之中,在春季,校園招聘會進行補充招聘,秋季和春季的校園招聘結束之后,用人單位更偏向于招聘下一學年的新畢業生。因此,大學生應該在進入畢業季前充分進行時間規劃,抓住就業黃金時機,避免因錯過就業黃金季節而被動導致“慢就業”現象的產生。
綜上所述,通過一系列調查、研究、分析、反思,作者認為要想有效解決大學畢業生慢就業問題,就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及自身的不斷努力,政府和社會為畢業生營造良好就業環境,高校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教育工作,學生通過端正個人態度,明確職業目標,以此助力“慢就業”現象的減少。
參考文獻:
(1)“慢就業”現象下的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改革策略探究,王靜
(2)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成因分析,王嘉怡
(3)大學生“慢就業”中的問題調查研究,楊茜婷
作者簡介:
孫吉,女(1987.4--),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教育、網絡思政建設、黨建與思想政治研究。
課題來源:吉林省教育廳
課題名稱: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成因及對策研究
課題編號:JJKH20210872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