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周翔宇
(上汽集團商用車技術中心,上海 200438)
車門外板因強度不足引起的緩凹會直接影響整車外觀質量,導致整車光影變形、錯位[1]。同時門外板偏軟也會產生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門板震顫、車內風噪聲偏大等問題[2-3]。因此,作為車身重要的外觀組成部分,車門外板應具有足夠的強度以滿足外觀質量及風噪要求[4]。本文將基于某MPV車門外板實際試生產中出現的緩凹缺陷,綜合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并結合CAE理論分析調整模具結構解決優化缺陷,使門外板滿足性能要求。
本文中的車門外板為某MPV車型后車門外板,厚度為0.65mm,材質為CR210BD+Z。產品如圖1所示,上下各有反凹造型,同時主要區域的曲率半徑主要分布在R800-2000之間,具有較小的曲率半徑且有足夠的造型。考慮到此門外板存在左右對稱件,并結合其產品特征,采用左右合模對拼的方式生產,板料產品CAE階段,用AutoForm軟件分析,其主要區域的理論減薄率均大于4%,理論分析無開裂、起皺成型性風險。

圖1 車門外板及其產品緩凹區域
產品經沖壓、內外板包邊,再經涂裝后發現,用手能觸摸門板有明顯緩凹,用手輕壓會造成表面軟塌,具體區域如圖1圈中所示。
首先根據留取拉延工序件,測量各處的板料流入量。由于左右門外板為對拼拉延,我們對單個產品的另外3側均進行了測量,并和CAE仿真數據進行對比,如圖2所示。

圖2 板料流入量測量
測量發現門外板板料實際流入量與CAE仿真數據存在較大差異。門板上側實際測量拉延工序件板料流入量為15mm,用AutoForm仿真的分析外板板料流入量為7.89mm;右側實際測量拉延工序件板料流入量為6.5~7mm,用Auto Form仿真的分析外板板料流入量為4.23mm;下側實際測量拉延工序件板料流入量為11~12 mm,用AutoForm仿真的分析外板板料流入量為8.13~8.73 mm。

表1 板料流入量對比 單位:mm
測量結果表明門外板各處的板料實際流入量均明顯大于CAE仿真數據,初步說明產品在拉延工序成型是不穩定的,板料流入過多容易造成拉延不充分、產品減薄較小及塑形變形程度低[5]。
基于板料流入量分析結果及初步結論,對產品減薄進行測量分析。根據留取拉延工序件,對強度不足的區域剪取板料進行厚度測量。

圖3 減薄率(厚度)測量
測量發現門外板凹陷處實際厚度為0.64mm,相比板料厚度0.65mm,此處減薄率1.2%;凹陷處仿真數據減薄率為4.7%,兩者相差很大,說明拉延工序件拉伸不到位,板料塑形變形不充分,導致該處局部剛性弱。
基于板料流入量及減薄率的分析,基本確定了門外板緩凹缺陷原因主要是板料流入過多,凹陷處減薄率過低,板料未能充分拉延[6]。進一步分析模具結構,主要原因可能是壓邊圈研磨不良,導致拉延筋與槽的間隙偏大、拉延筋系數較小[7]。為此,對壓邊圈進行補焊及進一步研合,減小拉延筋與槽的間隙,增大板料流入阻力,如圖4所示。

圖4 拉延模壓邊圈與拉延筋示意圖
通過整改和實驗,同樣地留取整改后的拉延工序件進行減薄測量,取凹陷處一段產品,測量其厚度由0.64mm減至0.63mm,減薄率提升至3.1%,車門外板緩凹基本上消除,用手按壓車門外板有明顯硬化,說明產品強度得到顯著提高。
門外板類產品的強度是保證其外觀質量及其它性能的關鍵因素,而板料在充分拉延時產生足夠的塑形變形,可使產品強度得到增強效果。在實際生產中出現產品強度不足導致的緩凹缺陷時,為判斷板料拉延是否充分,首先可對板料的流入量進行檢測,然后再對其厚度即減薄率進行測量。結合AutoForm理論CAE分析與實際的對比,能夠較快地找到此類問題原因,從而在指導模具工作調試時能夠縮短調試時間、降低調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