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瀚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食管癌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1]。盡管在食管癌手術中應用胸腹腔鏡技術能夠避免切開胸腹及頸部,具有微創、出血少、恢復快的特點,但手術帶來的創傷仍然會造成術后疼痛[2]。術后疼痛是一種強烈的身體應激,能從生理和心理上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3]。疼痛所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能增加全身耗氧,使得心肌缺血缺氧,能引發心肌梗死。此外,疼痛會干擾患者睡眠,使患者產生焦慮、易怒等情緒[4]。因此,術后疼痛控制的效果將直接對疾病的發展和轉歸產生影響,術后疼痛控制技術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5]。超前鎮痛是醫學界最近提出的全新的疼痛控制技術,其核心理念是在疼痛發作之前提前進行鎮痛,減少傷害性刺激,緩解疼痛感,預防疼痛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作用,從而減少術后劇烈疼痛發作的次數,同時也可減少術后鎮痛藥物的使用量[6]。本研究對超前鎮痛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行根治手術的120例食管癌患者,年齡59.43±3.21(55~68)歲,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納入標準:經病理活檢確診為食管癌,均在全麻下行根治手術,術后麻醉恢復正常。排除標準:麻醉用藥禁忌或耐藥者,腫瘤遠處轉移者,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配合度差者,認知障礙者。12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術后疼痛狀態、手術時間等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鎮痛護理,包含內容為:①術前鎮痛宣教:將疼痛產生的原因、機制、程度、描述技巧、評估方法、非藥物疼痛緩解辦法、鎮痛藥物知識等內容作為宣教資料,對患者進行術前鎮痛宣教,使患者了解疼痛控制的意義,并提升護理的依從性。②疼痛評估與鎮痛處理:疼痛評估采用靜息狀態下數字疼痛量表評分法(NRS)[7],以10分為最高分,代表極痛,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術后1 d內每4 h評估1次,2 d內改為每8 h評估1次,3 d以后改為每12 h評估1次,依據患者疼痛得分采用不同的鎮痛護理。評分在1~3分的輕度疼痛,給予患者非藥物鎮痛護理,主要為注意力轉移方式(聽音樂、冥想、談話等),按摩患者骨粗隆處皮膚,防止壓瘡的形成,在患者咳嗽時互助切口,防止切口被扯動引起的劇烈疼痛;疼痛評分在4~6分的中度疼痛,采用藥物護理與非藥物護理結合的方式,追加鎮痛泵給藥劑量,或采用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以緩解疼痛;疼痛評分在7分及以上的重度疼痛,給予患者靜脈注射阿片類鎮痛藥物(如地佐辛)以緩解疼痛。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超前鎮痛護理。責任護士在手術前給予患者超前疼痛護理的概念、方法、意義的宣教,指出超前鎮痛護理是指在疼痛引發之前預見性地評估疼痛即將發生,從而提前采用鎮痛辦法,盡可能將疼痛控制在最低水平,告知患者預見性疼痛評估的方法和時機,讓患者主動參與到疼痛管理當中。預見性的疼痛評估是指患者在咳嗽、活動、檢查、換藥時,及時告知護士,盡早進行評分,并及時采用鎮痛措施。例如,患者咳嗽、排痰、深呼吸等會牽扯切口而形成疼痛,患者把握時機提前告知護士,護士對其進行預見性疼痛評分,并遵醫囑給予患者預防性鎮痛用藥,使得患者疼痛程度降到最低。
1.3 觀察指標觀察統計兩組食管癌患者如下指標:①術后24、48、72 h疼痛得分情況。②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含惡心、嘔吐、低血壓、尿潴留、肺部感染,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③記錄兩組患者的康復狀況: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時間、首次腸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24、48、72 h疼痛NRS評分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疼痛NRS評分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惡心、嘔吐、低血壓、尿潴留、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1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60) 例(%)
2.3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腸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總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康復情況
3.1 超前護理在緩解術后疼痛中的作用常規的鎮痛護理是在患者發生劇烈疼痛之后,才開始評估并用藥控制,鎮痛的時機晚,工作被動。在鎮痛產生效果之前,患者常常已經受到疼痛影響,因此滿意度不高[8]。超前鎮痛的理念在于及時識別出傷害性刺激,在疼痛作用于機體之前,即開始實施鎮痛措施,阻止疼痛的產生,從而減少藥物用量,降低疼痛對機體的負面影響[9]。超前鎮痛的理念已在各類外科手術后的鎮痛護理中開展應用。馬益敏[10]的研究將之應用在42例子宮動脈栓塞患者術后疼痛控制中,發現其能更好地對患者進行術后疼痛管理,促進患者康復。梁芬芳等[11]的研究中,將之應用在骨科手術的術后疼痛治療中,發現超前鎮痛理念的護理能夠積極鎮痛,調整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態,有益于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超前鎮痛護理的觀察組患者,術后24、48、72 h疼痛評分均小于對照組,這提示超前鎮痛護理理念,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食管癌根治手術后疼痛的主要來源有胸膜與肋骨骨膜之間的疼痛介質反應,手術創口炎癥引起的反應,呼吸或咳嗽導致的切口牽拉疼痛,引流管對胸膜及肋骨的刺激等,絕大部分的疼痛是可以預見的,如用力咳嗽一定會引起切口的牽拉,大力呼吸會引起胸膜間的疼痛[12-13]。超前鎮痛護理的關鍵在于提前對于可能造成疼痛的場合進行預見,即在有可能引起疼痛的診療操作及患者日?;顒忧埃皶r評估,提前用藥,預防性地將疼痛程度降至最低。
3.2 超前鎮痛護理更有益于患者康復食管癌根治術后疼痛具有持續性、急性、尖銳性的特點,能極大地影響術后病情的轉歸與康復[14]。疼痛的持續能夠增加切口周圍肌張力,這不利于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患者因懼怕用力呼吸及咳嗽引起疼痛,使得肺順應性及通氣功能下降,極端情況下患者肺不張及嚴重肺部感染,造成呼吸系統并發癥;疼痛不利于患者睡眠,助長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劇烈的疼痛在給患者帶來極端痛苦的同時,能影響機體整體功能,甚至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15]。良好的術后疼痛控制能夠增加患者舒適感,改善其睡眠,有益于患者呼吸功能及腸蠕動功能,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疾病轉歸,加快康復進程[16]。本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小,而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總時間等康復指標優于對照組,這提示超前鎮痛理念的護理,在促進患者病情轉歸方面,具有優越性。因控制得當,疼痛大為緩解,這及時地抑制了中樞神經的異常興奮,使患者可以更快地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改善飲食和睡眠,減少感染與并發癥,從而促進康復。
疼痛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現象,患者被劇烈疼痛困擾的同時,降低了手術的治療效果,不利于術后盡快康復。超前鎮痛護理應用在食管癌患者術后護理中,將預見性的疼痛評估與定時評估有機結合,靈活地對患者實施鎮痛護理,從而有效控制疼痛,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是臨床上可以借鑒并推廣的良好護理方式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