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強
(興寧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興寧,514500)
前列腺增生作為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男性疾病,據流行病學顯示,該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現階段也是中老年男性群體多發的慢性病癥。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多會出現尿急、尿頻、排尿不暢、血尿等臨床癥狀,尤其是夜間尿頻,影響到睡眠質量[1]。經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剜除術(Transurethral Bipolar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and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ERP)是治療該病的有效且安全的手段,相比起單純電切手術,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且術后恢復更快[2]。為此,本研究對PKERP應用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臨床效用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興寧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4.96±2.72)歲;病程3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2.10±1.24)年。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65.42±2.14)歲;病程3個月至5年,平均病程(2.67±1.2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手術體位為截石位,使用溫生理鹽水灌洗,并用等離子雙切26.5F電切系統(日本奧林巴斯,型號:OTV-S7V-A),電切與電凝功率調至280 W、100 W,將電切鏡經尿道置入,明確腔內組織。觀察組實施PKERP治療:使用精鞘撬開精阜近端后方1 cm左右,并移行帶腺體,注意對外括約肌的保護,鈍性分離左側和中葉腺體,明確外科包膜平面,將前列腺左側葉、中葉及右側葉剜除,分裂前列腺,并將前列腺中葉、側葉切除,將12點尖部黏膜保留,沖洗前列腺碎塊及膀胱,常規留置三腔導尿管。對照組實施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切除術(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RP)治療:于膀胱頸6點處深度到包膜,定位精鞘處標志溝。對中葉增生者定位5點和7點位動脈血供,快速將突出膀胱前列腺組織切除,腔內分隔切除側葉增生,分段切除前列腺體積偏大者,術中對創面徹底電凝止血,整理精鞘周圍腺體,將前列腺尖部組織切除,確保精鞘完整性,將膀胱頸后唇切平,讓后尿道平行膀胱三角,留置三腔導尿管,沖洗膀胱。
1.3 觀察指標 前列腺癥狀評分:參照國際前列腺癥狀量表(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ale,IPSS)對患者前列腺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價,分值范圍0~35分,得分越高患者前列腺癥狀越嚴重;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0~5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1.4 療效判定標準果 治療后1個月復診實驗室指標無異常,未出現復發,IP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60%視為顯效;治療后1個月復診實驗室指標基本無異常,無復發情況,IP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30%視為顯效;治療后1個月復診未達到上述標準視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1 臨床治療效果評價 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治療前后IPSS評分、PSQI評分變化 治療前2組患者IPSS評分、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有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IPSS評分、PSQI評分比較分)
良性前列腺增生常發生在中老年男性群體中,相關研究認為該病發生與生長因子、內分泌、細胞凋亡及基因調控等有關[3]。當患者發生反復性血尿、急性尿潴留、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結石等,需要及時接受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
PKERP的治療機制是通過雙極電切鏡來模擬開放手術,并將前列腺組織手指動作切除,從而完整地逆行剝除病灶組織,能夠最大程度上隔斷增生腺體血供,同時該手術操作視野清晰,方便操作者更高效率地操作,避免手術引起機體更多的創傷,確保手術質量[4]。本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達到96.00%,相較于對照組的82.00%更高,與黃俊和孫明[1]的研究結果類似,這表明PKERP手術療效理想,臨床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PKERP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