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舒婷 鄭承輝
摘? 要:隨著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本文根據相關理論,結合國內外相關經驗,依據環巢湖地區的森林資源特點,提出了環巢湖森林康養發展的四種模式,為其他地區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環巢湖;森林康養;大健康;模式
1、引言
隨著疫情的常態化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逐漸提升,世界衛生組織對現代健康概念的定義:健康是身體、精神和社會各方面都感到完全舒適的一種狀態。[1]追求的不僅是不患疾病更是一種身心健康的境界,不單純屬于醫學領域對健康的認知,還包括了自我感知的舒適感。國內學者呂巖認為,健康產業是與人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產業總稱。[2]美國學者保羅·皮爾澤在他的《財富第五波》認為健康產業主要傾向于防預,使人們更加健康而提供的服務和產品。[3]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經濟觀察報社在發布的健康管理藍皮書中,藍皮書認為:在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志在將健康產業建設成國家支柱性產業的背景下,更生態化和可持續的大健康產業發展趨勢變得可期。[4]森林康養最早出現在歐洲國家,國內起步較晚,森林康養是一種業態豐富、產業多元、互融共生的新型發展模式,是森林與旅游、醫療、養老、教育、運動等深度融合的創新事業。[5]劉朝望認為森林康養是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依托,充分利用優越的森林生態環境資源、科學地發揮森林環境因子的康體保健功能,結合森林觀賞、靜養、體驗、娛樂、運動、飲食等,幫助到訪者放松身心,調節身體機能,增進(維持)其身心健康[6]。2015 年國家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加上首屆森林康養年會的圓滿落幕,使得森林康養受到廣泛關注。作為森林生態和服務價值的一種新發現,森林康養正成為林業新時期發展的新業態。
2、環巢湖地區森林資源概況
發展森林康養首先需要有政策、外圍環境的支持。合肥市于2014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現如今正深入推進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匯森林、金銀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動。“十三五”末,合肥森林覆蓋率28.36%,森林蓄積量1006萬立方米,預計 到2025年,合肥計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6%,森林蓄積量達到1350萬立方米,合肥森林康養產業產值達到6600萬元。
發展森林康養更加需要依托優質的森林環境和森林資源:首先要有地帶性鄉土植被形成的具備生態功能森林景觀資源,其次森林環境要非常優美;再次,能提供大量的氧氣,同時需要具備大量的植物精氣以及空氣負離子。[7]環巢湖地區地處合肥市,核心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環巢湖地區地貌資源豐富,冶父山、銀屏山、東庵森林公園、茶壺山、四頂山,濱湖濕地森林公園。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072公頃,其中森林面積799公頃,水域面積263公頃,是安徽省內唯一的萬畝城市水網森林,園內有植物280多種,形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系統。近年來持續進行生態修復,大力打造兼具科普教學、生態休閑、森林體驗的生態品牌,年平均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冶父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為810.47公頃,林木種類有木本植物56科109屬174種,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跡遺存。東庵森林公園核心區占地面積約1000畝,公園森林覆蓋率98%,植物有50多科250多種,負氧離子濃度高達每立方厘米11000個,PM2.5值常年小于每立方米25微克,具備天然氧吧的特質。環巢湖地區無論在森林旅游資源上還是發展政策支持上,都具備較好的森林康養發展條件。
3、環巢湖地區森林康養發展模式
3.1森林療養康復模式
森林環境對于亞健康狀態的恢復具有療愈效果,讓游客置身于森林景觀美景中,體驗森林溫泉浴、森林負離子浴、靜謐或和諧的聲音環境,從而達到醫病療養作用。同時亞健康人群更喜愛原生態環境。[8]環巢湖地區可以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打造具有康復功能的景觀設計。一種是感知式的康復景觀,一種是實踐參與式的康復景觀。例如可以開發園藝療養園,園藝活動,無論是老年人、亞健康人群都有著一定的康復效果,人們可以在這里播種、除草、澆水施肥、采摘果實,通過一系列人們與植物的互動,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緩解身心的疲憊,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同時在園藝活動的鍛煉,產生疲勞感促進睡眠,再者人們可以去交流園藝種植經驗,增加交流機會,在活動中給人帶來滿足感。園藝療養園將感知與實踐充分結合,帶給人們充分的感受。
3.2森林文化養知模式
森林文化底蘊深厚,用深厚的文化滋養身心,可以使人精神得到極大滿足,將森林文化、養生文化與山林資源的創意結合,讓游客參與其中,體驗文化的魅力,以文養心,是森林康養旅游差異發展的必然趨勢。[9]環巢湖地區可以利用森林資源對游客進行森林生態文化的科普,同時借助森林康養文化、注入中醫藥傳統文化、茶文化、養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內涵,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通過加強游客對文化的深度認知及體驗,感受森林康養氛圍
3.3森林健身拓展模式
森林資源有著獨特的特點,天然性,面積廣,有落差,含氧足。因此可以利用林地、山體甚至水環境等自然環境開展康體運動,結合富含氧氣、負離子、植物精氣的森林環境,設置森林瑜伽、森林普拉提,森林滑翔基地、森林步道、森林休憩平臺,為游客提供在自然環境中的健體運動,使游客達到強身健體,放松心情的目的。
3.4森林科普教育模式
研學旅游目前是旅游發展的一個新的熱點,對森林的求知、對大自然的親近,在旅游中獲得一種認知與成長,是一種值得的體驗。因此,可以針對性的開發一些森林野外課堂,森林探險、自然文化館等,讓學生在野外學習中感受森林文化,感受森林魅力。在此基礎上也可以開發一些親子游,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夠增進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nstitution(1948).
[2] 呂巖. 健康產業: 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巨大機遇和挑戰[J].理論與現代化, 2011.(01).
[3] 保羅.皮爾澤.財富第五波[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4] 武留信等. 《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 No.3(2020)——疫情大考下健康產業走向》[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5] 荀景銘等.加快四川森林康養產業科學發展的思考[J].四川林勘設計,2016(1):15-20.
[6] 劉朝望等. 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探究[J].林業資源管理, 2017(2).
[7] 王延坤.基于森林康養理念的重慶玉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8] 李蕓. 針對亞健康人群的森林康養林規劃設計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20.
[9] 劉照.基于游客偏好的江西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體系構建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9.
基金項目: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2021SKB18)”后疫情時代環巢湖地區體育旅游+大健康的融合發展研究”; 2020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20A0751)”真人秀節目旅游廣告的植入對游客行為意向影響的研究”。
作者簡介:楊洋(1986-),女,安徽蚌埠人,碩士,合肥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規劃與管理;舒婷(1991-), 女,安徽安慶人,合肥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營銷;鄭承輝(1988-),男, 六安市霍邱縣人,合肥職業技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