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全,涂華,夏克堅,鄒顯林,郭洋
(1.南昌師范學院,江西,330032;2.江西莼園農業有限公司)
莼菜(Braseni a schreberi),又名湖菜、蒪菜、水葵、馬蹄菜、水荷葉等,是睡蓮科多年生宿根水草,1999年8月4日被國務院列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被譽為“中國第一綠色食品”和“21世紀生態蔬菜”[2]。莼菜一般生長于溫暖潔凈的清水池塘、沼澤或湖泊,一般4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摘嫩芽或幼葉食用,嫩芽與幼葉表面附著透明瓊脂狀黏液,富含酸性多糖、多酚、脂肪、組胺、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活性成分[3]。莼菜全株入藥,是食藥同源的養生精品,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抗菌、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和調節免疫力等功效;可以治療嘔吐、熱痹、熱痢、疔瘡、黃疽、癰腫、高血壓等病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醫藥價值,獲得“水中人參”“植物胎盤”和“植物鋅王”等美譽[4,5]。
野生莼菜,曾經廣泛分布于北半球亞熱帶等水域[6],受人類活動影響,加之水質變化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原因,現今野生莼菜非常少見,已經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7],目前我國的蘇南太湖、杭州西湖、重慶石柱、湖北利川、江西龍虎山等地有少量零星分布[8]。隨著食用和藥用價值不斷被發現,莼菜食品和藥物不斷開發,野生莼菜種質資源日益受到重視。
2013年,興國縣社富鄉五龍村的蓮花塘發現近10畝(6 670 m2)野生莼菜(圖1A、1B)。2015年,在鷹潭龍虎山景區龍虎山鎮西源村肖家小組發現4個池塘有野生莼菜(圖1C),面積26畝(1.73 hm2)。后來,在宜豐縣和鄱陽湖等地也陸續發現一定數量的野生莼菜資源。在政府和農業部門指導下,江西省在莼菜發現地建立了野生莼菜種質資源保護區,實現人工恢復種群,限制引種和采挖,并合理開發和擴繁。

圖1 莼菜及莼菜產品
野生莼菜產量低、病蟲害嚴重、品質較差,經濟效益低,嚴重影響莼菜產業的發展和從業者的積極性。為了滿足人們對綠色莼菜食品的需求,必須對現有野生莼菜資源進行保護、擴繁和復壯,實行規范化栽培和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莼菜對水質和土壤類型的要求很嚴格,復壯可以考慮人工異地擴繁,選擇遠離污染且富含有機質的低洼田塊或池塘進行。考察江西各地野生莼菜的生長狀況,選取枝葉繁茂、生長健壯、抗病抗蟲性強的野生莼菜的地下匍匐莖作為種源進行扦插。對整個擴繁或復壯水域,要經常性換水,以確保莼菜健康生長。視莼菜長勢,可以定期施用適量的復合肥,以加快莼菜生長。通過合理密植、科學施肥、人工除螺以及隨時剔除老弱病壞枝葉等栽培措施,減少病蟲害發生,使莼菜生長環境達到綠色、有機種植標準。
莼菜種質資源保護、種植、采摘、儲存、精深加工等方面都離不開科技支持。近年來,“野生莼菜種質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江西鄉土原種莼菜提純復壯及栽培技術集成示范”“江西鄉土原種莼菜提純復壯及栽培技術集成示范”等分別獲得江西省科技廳立項。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每年也會下撥一定經費,用于支持莼菜保護區的建設,實時動態檢測野生莼菜的生長狀況,為科學保護、復壯和擴繁提供依據。通過科技攻關,已完成莼菜科研項目3項,制定江西省莼菜地方標準2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申請發明專利4項。江西省對莼菜的科研投入,在江西省野生莼菜種質資源保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為有效保護現有野生莼菜資源,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要求全省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辦法》,加強巡查,加大執法力度,對野生莼菜資源進行保護,采挖野生莼菜必須獲得省農業部門的“許可證”,對于非法濫采濫挖野生莼菜資源的予以堅決打擊,對舉報盜挖莼菜的人員進行重獎。地方政府部門出臺文件,要求保護莼菜周邊的生態環境,禁止向莼菜生長的水塘水田傾倒垃圾和排泄污水,讓有污染的企業遷離保護區。在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莼菜生長環境明顯改善。
江西農業農村廳聯合教育與宣傳部門加強對公眾的科普宣傳,使人們重視莼菜的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增強人們保護莼菜資源的自覺意識。同時,當地縣市經常組織莼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近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應用于莼菜產業,帶動了鷹潭市、興國縣和蓮花縣等莼菜產區的周邊農戶參與莼菜種植,當地探索出莼菜產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為當地農民脫貧奔小康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莼菜可作為食材,直接烹制成鮮嫩可口的清炒莼菜、莼菜雞蛋花、莼菜炒肉絲、莼菜雞蛋湯、莼菜墨魚湯等美味菜肴。新采摘的莼菜可在冰箱冷藏保存約1周;可將莼菜清洗、殺青后,分級裝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加入冰醋酸,使pH值3.5~3.8,以長時間儲藏[9],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以罐裝或瓶裝的酸泡莼菜為主。
隨著人們對莼菜養生價值的日益重視,莼菜飲料[10]、莼菜面膜[11]、莼菜罐頭[12]、莼菜水饅頭[13]、莼菜清蛋糕[14]、莼菜面包[15]等食品被陸續開發,其可以作為速食食品直接食用。莼菜還可以用于提取莼菜多糖、膠質蛋白及黃酮類生理活性物質[16]。莼菜保鮮技術的改進,大大延長了其貨架期,莼菜深加工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莼菜的附加值。
隨著政府重視和莼菜食藥營養價值不斷發現,全省各地對莼菜的栽培與加工非常重視。20世紀90年代,江西省宜豐縣開展了莼菜的加工研究,生產出“秀溪牌”莼菜罐頭,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17]。
在多項科技成果支撐下,以鷹潭龍虎山莼菜、南昌安義瓦灰雞肉、上饒玉山黑豬肉3個江西本土特色農產品資源為原料,成功研制出速凍莼菜養生餃子(圖1D)生制品加工方法[18]、速凍莼菜養生包子生制品加工方法[19]、速凍莼菜養生草魚丸生制品加工方法[20]、野生莼菜包子餡的制作方法[21]等多項莼菜食品加工技術,均申請了國家專利。口感好、風味佳的高檔莼菜有機速凍食品,已被我國廣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廣泛接受。莼菜食品或產品的不斷開發,對提升莼菜就地加工水平及創制區域品牌具有重要意義,為助力本土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優秀的模板。
江西省龍虎山、興國等地陸續發現大面積的野生莼菜資源,莼菜的擴繁復壯和食品開發均進展很大,江西莼園農業有限公司研制了速凍莼菜養生包子、餃子、魚丸食品等特色食品,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地方經濟騰飛貢獻了力量。但江西莼菜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比較晚,江西野生莼菜有效活性成分的檢測、莼菜有效成分形成的機制、莼菜的分子育種與優質高產栽培模式、莼菜的人工氣候室自動化規模化生產、莼菜新型食品的研發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