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兩個重要文件,成為開啟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助推器”。校園體育文化也順時施宜,大力開展體育場地配套設施、體育組織與管理制度建設,運動隊建設等重要對外窗口建設。與此同時,體育文化失衡現象也更加突出,體育豐富的人文價值縮水問題嚴峻。當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誠信缺失、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等現象,蘊含“尊重規則”“奧運冠軍的團隊精神”等豐富人文育人元素卻無法在體育活動中發揮靈魂的作用,陷入無落腳之地的尷尬。作為文化中核心部分的體育人文教育亟需得到進一步發展。其次,進入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時期的高等職業教育,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明確指出職業素質培養是共識,是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吃苦耐勞,溝通協作,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等職業素質已成為學校培養人才的首要指標。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文件中,再次將加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行為習慣培養、職業精神等作為重點任務中的根本任務,其預示著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學校體育最重要的特點是具有強大的實踐力與執行力,這是決定校園體育文化在職業素養培育中存在優勢感的重要因素,高職體育文化要最大限度滿足職業人培養的需求,與職業素養培育相融相生,這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更是體育人文教育應該擔當的責任。
體育人文教育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見表1-1)。古希臘偉大哲學家對于靈魂與肉體之辯論可以視為體育人文教育的啟蒙。而雅典人認為:“體育不僅促進了人體的健康,而且還是培養人的勇敢品質,是追求卓越的一個重要途徑”,標志著人類歷史上體育人文教育的雛形產生。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誕生,體育人文教育得以弘揚,其中以最有影響力的意大利著名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的教育思想和英國教育家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為標志,教育家們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探討關于體育教育功能和價值,推進了體育人文教育的發展。19 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但也開啟了崇尚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大門,體育的生物價值超越了人文教育,人文學科被認為偽科學受到重創。直至20 世紀90年代,在科學主義與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背景下,暴露出了種種弊端,意識到忽視人的精神塑造是不完整的。而我國經歷了西方體育的變化,在學習和借鑒各國的體育思想文化后,確立以學校體育作為一個系統,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開發體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表1-1 體育人文教育發展的四個歷史階段
學校體育人文教育中,特別是大學體育人文教育,已逐漸被認同是踐行人文體育觀的邏輯起點,有學者運用知行辯證統一的觀點進行了確證。也有學者認為高等學校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經初步形成,并具備較強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甚至有較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當然,當前的體育人文教育認識尚且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深度的理論闡述,也少有理論邏輯思辨,更缺少實踐操作。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內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外延是具有反應其特有屬性的全部對象,是一種量的規定性,具有確定性和變化性,其反應的對象應該是包含現實分子。人文是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承載著人文價值及規范的全部精神活動及產品。大學體育文化經過規范的設計、整合與導向,與人文精神形成和確立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的現實分子,即體育人文教育是一個以人文關懷為導向的大學體育文化。
在文化學中,以認同度較高的四分法將學校體育文化分為四個層面,其中,體育精神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的核心層,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承載著外化的過程。
大學體育精神是一個復雜的倫理體系,具有內隱性,是形成最終先進價值觀和規范性的關鍵;是一所大學全體活動參與者所能體現的主觀精神狀態;是教育管理者為實現教育目標,有意識的培育,并以另外三種文化方式進行呈現和表達。不同大學體育精神,與其大學的價值觀和大學體育價值觀是高度一致,如哈佛大學的體育精神為“榮譽、快樂、運氣”,后二者對前者形成必要的,有益的補充,與大學價值觀“尊重他人的權利與尊嚴,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耶魯大學“不屈不饒,人人參與,對觀眾負責”的體育精神與“光明與真知”的校訓也是高度一致;清華大學“愛國,集體榮譽,體育道德,勇于拼搏”的體育精神與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自成一體。此外,這些學校都強調重視參與性和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學者認為這或許是大學體育文化今后發展方向或主流文化。
在歷史發展軌跡中,體育的生物觀在很長一段時間超越了人文觀,體育人文教育研究也一度停滯,體育的精神文化發展在學校體育發展中處于弱勢地位。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與當前大部分教師對其職責定位存在一定差距。任課教師雖均能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但認為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內容的培養屬于思想政治等課程的任務,傳統意義上教師更加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
高職院校的體育人文教育進一步發展,就應找準自身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的準確定位;高職院校的體育精神培育,不僅服從服務高等教育目標,還應根據本院校培養特色,有側重點的充分挖掘和發揚積極的體育精神,建立一種符合本校特色的主流體育文化。
體育物質文化是體育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設施所體現出的文化,如能展現大學精神和教育理念的體育基礎設施,自然環境,體育標志物,以及體育文化宣傳媒介等。一個學校體育文化外部形象應該是具有設計感的,可以將學校體育理念和個性特質通過統一視覺設計加以整合傳達,并能使公眾產生一致認同感和價值觀。
2000年,進入職業教育政策快速發展時期,2002年兩個重要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助推器。多渠道加大、加寬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建設與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多方面的,作為一個重要對外窗口,建設以體現本校精神和價值追求,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體育物質設施,成為有機統一傳達學校體育形象,便于社會公眾感知和印象提升形象,提高學校知名度的作用;良好的體育設施場地環境經營,多途徑的新媒體宣傳,對于身處學校中的活動者創造最佳的文化氛圍,能更加使之產生一致的共鳴和認同感。
大學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大學體育主體在體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規范性文化,如體育運動中共同遵守按照一定程序辦事的體育規章制度,以及大學體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構成的行為規范。制度文化的提煉和創新,都要遵循學校的價值觀。契合學校理念,同學校體育精神一致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學校體育精神文化建設與提升。同時,體育制度文化也是體育物質文化建設和學校體育行為文化得以貫徹的保證,它隨著物質文化的變化而變化。
高職院校對接的是企業,學生就是未來的職業人。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應學校體育制度文化,從組織機構到制度法規,以及校園體育傳統和風俗習慣,嚴格規范著校園內體育文化受眾的行為,并通過體育實踐不斷強化其行為模式,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體育文化的過程。
大學體育行為文化是大學體育主體在體育教育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行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理念的動態體現,也是校風和學風的折射。學校體育教學與教育活動、體育社團行為、個人體育行為、先進體育人物行為等體育行為文化的載體共同營造了校園體育文化的活動氛圍,并將體育道德、體育精神、體育理念和體育規范內化為人的生活態度、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高職院校體育活動實踐框架基本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整體架構,包括課內的選項課設置,課外群體活動,如體育類社團、俱樂部和學校運動代表隊等,個人活動如課外鍛煉或早鍛煉、體質健康測試等,文化類活動,如體育文化節、運動會和陽光體育活動等。在此基礎上,高職體育教學模式也在努力向著高職特色方向改革與探索,如“職業實用體育”、“職業體能”等新型授課模式的紛紛出現,表明學校體育工作與學校專業人才的培養,與高素養的職業人培養應該有著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系。
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已經發展30 多年,每一次職業教育的重大改革都對學校體育起著重要促進作用,尤其在器物層面的建設和實踐。而學校體育人文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就要找準自身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的準確定位,尤其在職業素質教育急迫需求下,高職體育人文教育應發揮積極作用,體育中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與職業素養培育融合,實現互補共贏。
新形勢下,為不斷加強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建設,必須與時俱進,要高度認識基層黨建隊伍的重要性,提高選配標準和優化人員結構,加大培訓力度并健全各項機制,從各方面不斷提升基層黨務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其持續學習的主動性,讓基層隊伍成為一個不斷有新生力量注入的活水,永保先進性和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