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俏俏
強制性運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由Taub等經過數年研究,以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及腦功能重組理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康復治療技術。與神經發育療法、傳統療法不同,它是通過限制健側肢體,達到強制使用、強化訓練、克服患肢習得性廢用的目的,是治療腦損傷的重要方法[1,2]。通過限制健側肢體,強制鍛煉患側肢體,可有效改善患側肢體的功能。電刺激是康復治療的方法,通過被動刺激,促進機體康復,有神經系統功能重建的作用[3,4]。應用于臨床上用來改善腦損傷腦卒中、腦外傷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我們采用聯合強制性運動療法與電刺激用于偏癱患者的上肢功能康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6月在我院進行康復治療的偏癱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首次確診的腦梗死、腦出血;②年齡18~75歲;③Brunnstrom分期Ⅳ期以上;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肢體功能障礙;②認知功能障礙、語言障礙、聽力障礙;③其他原因導致的不能完成訓練。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1.2 康復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電刺激的康復方法。使用雙通道電刺激治療儀,分別在患側上肢前臂遠端、肩部岡上肌、三角肌放置電極片,電流強度0~100mA,占空比1∶1,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共12周。
觀察組在電刺激康復基礎上實施強制性運動療法。采用強制裝置限制健側上肢的不分指手套,對患肢進行強制性訓練。訓練內容:①重復性任務-導向的患肢訓練,每日6~8h,連續2~3周;重塑:根據功能性行為設定的訓練方法,讓患者“循序漸進”達到某個運動或行為的目的,訓練內容可設計的比患者可接受能力更難一些,或者速度要求越來越快。每一項訓練讓患者嘗試10次,每次30s,每次嘗試后都要給患者明確的信息反饋;任務聯系:讓患者從事功能性基礎活動,如包裝禮品、書寫、撿豆子等,連續15~20min,完成后進行整體反饋。②應用堅持-增強行為方法,將訓練轉移到現實環境的日常生活中行為;最好在監護下讓患者堅持使用患肢從事容易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動,在不危及安全情況下盡可能戴手套,看護人員可以給予適當幫助。③限制健側活動,強迫患者使用患側。
1.3 評價方法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上肢協調性運動功能量表(Fugel-Meyer,FMA)[5]以及簡易上肢功能檢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6]對患者上肢功能進行評價。FMA共有33個項目,總分66分,包括上肢反射活動、屈肌協同運動、伸肌協同運動、伴有協同運動的活動、分離運動、反射亢進、腕穩定性、手指功能、協調能力與速度以及上肢感覺功能檢查項目(輕觸覺、本體感覺)等。STEF共有10個條目,每個條目得分10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功能越好。采用徒手肌力檢查(MMT)評價[7]患者肌力,按0~5級進行分級。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0.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FMA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STEF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STEF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STEF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TEF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比較治療后兩組上肢肌力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肢肌力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肌力比較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肢體癱瘓,不能產生隨意運動,久而喪失生活能力。目前腦卒中后偏癱的康復越來越重視有關功能的重組等理論。功能性電刺激作用于喪失功能的器官或肢體,刺激感覺和運動神經,使其產生即時效應來替代或矯正器官和肢體已喪失的功能。電刺激不斷重復的運動模式信息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在皮層形成興奮痕跡,逐漸恢復原有的運動功能[8,9]。
強制性運動療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神經系統可塑性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康復治療技術。該方法通過限制健側肢體,強迫使用患側肢體,關注現實背景中患側肢體的運動質量,達到增強患側肢體運動功能的目的[10,11]。強制性運動療法的理論基礎包括中樞神經的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習得性廢用的形成與克服。中樞神經的可塑性是指在行為、環境、神經自身狀態發生改變時,神經通路以及突觸連接發生的變化[12,13]。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的損傷后會出現“休克”現象,脊髓水平內神經元興奮閾值升高,運動功能受損,出現平衡性差、容易摔倒等情況,這些結果進一步抑制了繼續使用患側肢體,而強化了患者使用健側肢體,導致患側肢體進一步應用下降,導致習得性廢用[14~16]。神經的可塑性會有不同的等級,如學習知識屬于細胞等級的重塑,而因腦損傷引起的皮層功能改變則屬于大范圍功能重塑。大腦功能重組和行為有關,其存在于每一個行動中。大腦決定行為,而行為也改變著大腦。習得性廢用是因患側肢體由于運動不能或運動失敗從而導致行為抑制的一種學習現象。但經過訓練,患側肢體的功能得到恢復,這就是習得性廢用的克服。強制性運動療法可增強主動性,運用受損肢體,正性增強受損肢體功能,更多的練習與增強運用依賴性腦功能重組,習得性廢用逆轉,從而改善受損肢體功能[17~20]。本研究中,觀察組在運用電刺激康復治療基礎上再用強制性運動療法,經過3個月治療后,觀察組FMA、STEF及上肢肌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患者患側肢體功能改善更顯著,肌力提高更明顯,具有很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強制性運動療法結合電刺激用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顯著改善患者上肢肌力及運動、感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