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娟
痔上黏膜環切釘合術(PPH)是通過直腸黏膜下層組織進行環形切除并同時進行機械吻合,使肛管和肛墊上提,將肛墊肛管部組織整體向上懸吊,防止其再次下移和脫垂,同時切斷位于腸黏膜下層的供血,減少術后肛墊血供,從而使痔塊逐漸萎縮[1]。暫時性大便失禁在PPH術后較為常見,患者安靜狀態下肛門有大便不自主排出或排尿排氣時有大便排出,這與手術早期肛門功能、肛門神經感覺影響有關,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提肛運動可以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加速靜脈血回流,改善肛周血液循環,預防肛周組織水腫發生,增強肛周括約肌收縮功能,同時下蹲運動是一種加強盆底肌肉的體育鍛煉方式,可以增強臀部力量,強化肛門括約肌收縮力,對改善術后暫時性排便失禁有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9~12月在我院確診混合痔且行PPH術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齡18~72歲,平均(38.2±1.8)歲。住院時間7~10d,中位住院時間8d。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入組標準:①術前無排便失禁;②無肛門器質性功能病變。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存在認知障礙者。本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1.2 方法兩組患者常規完成術前檢查后施行手術,手術均按規范操作,并且嚴格掌握PPH的適應證。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消炎、消腫輸液治療,口服地奧思明片(馬應龍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737)1.35g口服,2次/d;致康膠囊(西安千禾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043)1.2g口服,3次/d。在48h后撤出止血紗布敷料,避免局部不適,加速肛門血運,減輕腹脹,定期肛門傷口換藥,指導患者飲食,并行溫水坐浴,2次/d,紅光照射,1次/d,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傷口炎性滲液。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PPH術后48h開始進行提肛及下蹲運動。提肛運動具體方法:體位可以任取坐位、臥位或站位,深吸氣的同時凝神用力,收縮肛門,同時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主動提升肛門及周圍肌肉(如患者收縮時疼痛感增強,可酌情考慮降低收縮強度),同時屏住呼吸,持續5~6s,然后呼氣,全身放松。每日上下午各做1組,每組20下[2]。下蹲運動操作方法:患者手扶床位,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下蹲,直至大腿與小腿在腘窩處形成的夾角成60°,此時小腿與大腿支撐臀部,大腿未完全放松,與小腿肌肉有相互抗衡的力量,隨后逐漸緩慢起立,循環做下蹲運動,每天上下午各做1組,每組15下,與提肛運動交替完成。根據患者自身的耐受能力,督促患者每日堅持規律運動,至少持續至術后1個月。
1.3 觀察指標1周后觀察指標,暫時性大便失禁的改善情況,具體的評判標準為控便能力評分:完全能控制排成形糞便、稀便記為0分;僅能控制排成形便,不能控制排稀便記為1分;能控制排稀便,不能控制排氣記為2分;排稀便和排氣均不能控制記為3分。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控便能力評分為(3.50±1.12)分,對照組為(5.55±1.02)分,觀察組控便能力強于對照組(t=8.002,P=0.001)。
3.1 痔瘡PPH術后出現暫時性大便失禁的原因PPH的應用,大大減輕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減少術后出血時間,縮短手術住院時間,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和術后復發率[3],但仍有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狹窄等并發癥,其中肛門墜脹引起的術后暫時性大便失禁也時有發生。原因有:PPH術中操作切割吻合器引起對直腸的牽拉反射;手術切緣水腫;術后鈦釘滯留;術后肛門敷料填塞壓迫止血,導致肛門局部淋巴血液循環受阻;患者因肛門局部刺激產生便意,頻繁蹲廁或長時間蹲廁導致肛門充血水腫,肛門下墜產生急便感甚至暫時性大便失禁。因此患者在排尿、咳嗽或下蹲等增加腹壓時會有排便、排氣不受控制的感覺,使患者情緒波動,焦慮不安[4],導致生活質量降低。
3.2 提肛運動結合下蹲運動的優點提肛肌為盆底肌結構,是盆膈的主要部分,屬盆底隨意肌,功能較復雜,主要使肛管頸部擴張,有固定肛管的作用。
提肛肌收縮運動受來自陰部神經的軀體神經支配,盆底的肌肉筋膜和韌帶是連接提肛肌的主要組織。機體通過主動、有意識、有節律地收縮提肛運動,加強盆底肌收縮能力,刺激腸壁感覺神經末梢,改善直腸的血液循環,加強收縮力,最終發揮收縮肛門的作用[5],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彈性,有效控制排便。同時下蹲也促進盆底肌肉收縮,與提肛運動協同作用,提高控便能力,改善PPH術后早期暫時性大便失禁,進而有利于減少患者的焦慮及恐懼等負面情緒,使患者能盡快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增強其對治療的配合度,促進恢復,使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從而提升滿意度[6]。
一般情況下患者PPH術后24h下床活動,術后48h內由流食過渡至半流食并且控制排便,48h后循序漸進至普通飲食,逐步恢復排便狀態。術后3~7d內患者排便時有疼痛感,主觀上恐懼排便,更愿意選擇少量進食,減少排便,這樣反而會延長術后肛門收縮功能的恢復。為了防止大便干燥,增加排便痛苦,在此期間給予適當的緩瀉劑干預,保持每日肛門排便動作,促進肛門括約肌功能恢復。術后加之局部止血紗布壓迫加重肛門墜脹,手術切緣水腫疼痛,術中直腸牽拉反射等多因素刺激,術后3~7d排便不規律,最易出現暫時性大便失禁,所以在術后48h采取措施避免或減輕暫時性大便失禁是關鍵。積極宣貫患者行提肛運動結合下蹲動作,在術后1周內促進提肛肌運動鍛煉,可以有效地恢復肛門收縮,維持排便次數每天1~2次、糞便成型、軟硬適度的理想狀態。隨訪直至術后1個月,患者大便失禁發生率均為0,肛門收縮功能良好。臨床上也常采取減輕肛門墜脹導致暫時性大便失禁的方法:①藥物治療,如康復新液等噴敷或坐浴,可以減輕炎癥,減少刺激。②敷料納肛治療,敷料如創傷凝膠敷料納肛,2次/d。③中藥坐浴器坐浴,充分沖洗肛門創緣,促進傷口愈合,減輕墜脹疼痛。
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顯著改善,控便能力評分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提肛運動結合下蹲運動能有效改善PPH術后暫時性大便失禁,降低患者對大便失禁的焦慮,提高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綜上所述,提肛運動結合下蹲運動在PPH術后早期的應用方法簡便,療效顯著,可隨時隨地進行,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解除大便失禁的焦慮和擔心,提高生活質量和信心,值得推廣。此研究觀察時間較短,針對其遠期效果評價仍需更長時間的隨訪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