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摘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的發展趨勢也向著合理、舒適的方向發展。為滿足人們對生活品質和居住環境的需求,城市規劃設計就要根據人們需求,著眼于新的設計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來進行規劃。設計要本著適應生活、著手未來、居住優雅的設計理念來開展工作。文章主要通過論述城市規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城市規劃設計現狀、城市規劃設計特性以及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設計;存在問題;措施
0引言
在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城市規劃設計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時期,為推動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綠色生態理念融入規劃設計過程中,打造宜居生態城市。但就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城市規劃設計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并未切實體現出可持續性與生態型特征,故有必要加強對生態規劃設計過程的優化,以推動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1城市規劃設計的內涵及重要性
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在先進、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工作,就其自身工作來說,其具有精細化、復雜化的特點,其需要為城市的建設及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據,從而將作為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經濟中心的城市能夠充分實現其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效益。就城市規劃設計以及城市建設兩者來說,其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只有進行合理地規劃、合理示范,在科學理念的引導與控制之下,才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整體實力。
2城市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規劃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不少城市只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缺乏指導和安排城市有序建設的有力措施和政策,城市建設沒有依據,操作性不強,從而造成城市規劃建設局面混亂。另外,許多城市的控制性規劃、詳細性規劃、城市設計及其它系統專業規劃覆蓋面不夠,規劃體系建立得不夠完善。
2.2城市規劃趨于同性缺乏特色性
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設計模式是以功能主義的基礎,以規劃技術作為主要規劃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趨同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成為現實,技術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結果是城市規劃與人居環境日趨同質化。城市規劃對特色的認識有待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好城市規劃要從結構、形態上依次布局處理,根據城市特有的特點,從整體到單體、從城市街道到鄉村小道、從道路交通到地容地貌,逐一規劃,認真落實,合理布局,形成特色,但在規劃設計時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觀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樣性的減弱和原來良好的社會空間與城市肌理的破壞,這也是減弱城市特色的一個方面;城市規劃重要考慮到多種因素,不單只重視城市內容要素(建筑、設施、管理機制、技術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更要注意到諸如山川水勢、建筑材料、文化、歷史、地方技術等構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3.3文物古跡與歷史街區的保護力度不夠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往往會有不少文物古跡或者歷史遺留街區阻礙城市規劃發展。然而這些文物古跡或者歷史街區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是城市蘊含的文化象征,可惜的是目前許多歷史街區已經失去了它的原貌,甚至在逐漸消失。大家都知道,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體現城市特色、增強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有著不可估量的關鍵作用。盡管人們對歷史街區的重要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可是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發生矛盾時,政府有關部門往往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卻忽略了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的重要性,導致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無法按照規定對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隨意變更城市規劃、破壞城市整體建設的情況時常發生。
3城市規劃設計措施
3.1樹立正確的城市規劃理念
對于現代城市規劃建設而言,要想保證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就需要樹立正確合理的理念,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有效保障。通過正確城市規劃理念的有效樹立和落實,不僅有利于將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進行有效結合,而且還能夠促使兩者相輔相成,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點,為現代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有效保障。在針對城市格局進行具體制定和落實時,要對城市現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考量。
首先,需要加強對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機制,實現對專業人才的選拔。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樹立正確的規劃理念,這樣才能夠促使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的整個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對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兩者之間關系的深入研究。這樣不僅有利于找出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性,而且還能夠將各自的優勢特點充分利用起來,為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的效果提升打下良好基礎。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強化現代人對城市規劃建設的認識,而且還能夠為其他一系列工作的有序開展做好鋪墊。
除此之外,規劃人員要保證能夠實現與時俱進的基本目標,對一些先進理念和先進規劃設計方式進行深入了解。這樣不僅有利于對自身的城市規劃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和豐富,而且還能夠推動我國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發展。
3.2加強城市設計,創造城市特色與風貌
設計師在城市規劃問題中,要考慮人與城市形體環境的關系和城市生活空間的營造,在關注和追求主要目標同時,還要創造城市的特色和風貌,結合規劃意圖,加強城市景觀設計,使其成為城市規劃的組成部分,是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相互交融。
3.3保護與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保護與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必須要站在繼承和發揚城市歷史文化的角度,充分了解文物古跡與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將更多的文物古跡與歷史街區的規劃、保護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當中來,使城市建設更具特色。同時,要進一步協調處理好文物古跡、歷史街區保護與城市化、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使城市現代化與尊重傳統文化和諧發展,相得益彰,有力加強了文化的延續以及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包容和繼承。此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還應根據城市規劃建設方案的總體要求,加強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建筑外部色彩的分析研究,注重高品質、高品位的城市總體建筑形態設計,在保持建筑個體美的基礎上,形成城市的整體美觀與和諧美,從而形成城市獨有的面貌。把握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趨勢,把生態文明、文化傳承貫徹到全省城鎮化規劃建設中來,以人為本,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湖北襄陽古城的規劃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3.4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方針
整個規劃的出發點不但是分析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土地空間資源的關系,而且強調城市環境承載力與資源的供給力。這是城市不斷發展對城市規劃提出的新的要求。決策城市規劃方案的一個特別關鍵的控制點是資源環境系統的基本承載力,規劃方案中考慮城市規劃不能突破城市的環境承載力與資源供給力。需要說明的是,確定城市規劃方案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承載力與供給力指標的約束。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環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受到經濟發展資源消耗特點會出現相關的改變,造成環境承載力持續加大,資源供給力大大減少。可見,引入環境承載力與資源供給力指標,確保了城市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優良互動,這是不斷持續發展思想的詳細表現。總之,規劃思路需要充分思考到客觀條件對城市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能動作用,以其作為規劃工作的開始點,將從規劃環節確保完成城市的內涵型、集約式發展和“科教興市”戰略的貫徹進行。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增長,綠色環保理念不斷普及的背景下,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的追求,有必要做好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進而以打造生態城市的方式,優化城市環境,發揮出生態系統的固有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更為宜居的生活環境,切實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道偉.城市規劃設計中城市規劃管理的影響研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1).
[2]蔡道偉.城市規劃設計中城市規劃管理的影響研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1).
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陜西 西安 7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