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鵬,韓志偉
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普通外科,河南 三門峽 472300
急性膽囊炎(AC)是臨床常見疾病,發作時多伴有腹部壓痛、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具有微創、恢復快、痛苦程度輕及并發癥少的優點,在臨床治療AC中取得一定療效,并得到廣泛應用[2]。但由于AC患者病情變化較快,故手術時機選擇將在不同程度影響手術效果,增加手術難度,且目前醫學界尚未對LC的手術時機達成一致[3]。因此,在對AC進行治療時應嚴格遵循手術適應癥,并選擇最佳手術時機。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手術時機對腹腔鏡治療AC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的60例AC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時機分為A組(發病72 h內,30例)與B組(發病72~96 h,30例)。A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45.32±8.56)歲;合并癥:高血壓11例,糖尿病3例。B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3~71歲,平均年齡(45.45±8.54)歲;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4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者;②發病48 h內入院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2)排除標準:①有腹腔鏡手術禁忌者;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
兩組術前均進行解痙、胃腸減壓、抗感染及對癥治療。A組在發病72 h內進行LC,B組在發病72~96 h進行LC。LC操作步驟:氣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三孔法入腹行LC,建立氣腹,探查,分離膽囊及周圍粘連,如患者的膽囊壓力過大,先進行膽囊減壓,并對膽囊三角的各個解剖結構進行辨認,防止誤傷,將膽囊管夾閉,對膽囊動脈結扎,切除病變膽囊。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治療。
(1)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2)比較兩組并發癥(膽漏、感染、腸瘺、膽管炎)發生及中專開腹情況。
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s)
組別A組(n=30)B組(n=30)tP手術時間(min)51.28±7.86 72.51±8.72 9.905 0.000術中出血量(mL)58.72±8.61 76.73±12.89 6.364 0.000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29.79±4.28 35.29±5.79 4.184 0.000住院時間(d)6.79±1.57 13.62±2.34 13.276 0.000
A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中轉開腹率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中轉開腹對比 例(%)
AC患者臨床表現并無特異性,導致無法及時治療,易增加膽囊壞疽、結石的發生風險,故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5]。臨床治療AC時多采用內科保守治療與外科手術治療,其中內科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其效果較差。目前,對于AC的外科治療方法以開腹手術及LC為主,其中LC較為微創,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在臨床治療AC患者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6]。但關于其手術時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且A組中轉開腹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表明AC患者在發病72 h內進行LC的效果較為顯著,可有效減少手術創傷,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AC患者發病早期雖然仍處于炎性水腫期,但腹腔鏡下觀察膽囊內水腫并不明顯,且膽囊附近無粘連現象,有較為明顯的膽囊充血水腫;此時疏松的蒂結組織進行分離較為容易,并由于粘連的減少,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定位易觀察到Calot三角解剖結構,為LC的實施提供較為良好的條件,加上術者豐富的手術操作經驗及細致操作,利于手術的順利實施[7]。同時在早期進行手術可將膽囊壓力解除,減少水腫滲液,切除的膽囊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減輕,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促進術后康復;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病72 h后,膽囊壁水腫明顯,并出現粘連現象,膽囊壁明顯增厚,難以辨認膽囊三角,使手術分離難度增加,術者視野通常較差,延長手術時間,中轉開腹治療的風險明顯提高,且易已發腹腔一系列出現癥狀及并發癥,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極為不利;且膽囊壓力增加易出現并發癥的發生。并有相關研究指出,在72 h內對AC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在發病72 h后則推薦進行保守治療,待病情穩定后擇期進行手術治療,最大化減少并發癥發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72 h內行LC治療仍有發生中轉開腹的風險,而術中中轉開腹的因素主要與膽囊三角區的粘連程度有關,且膽囊三角區的粘連是膽漏及腸道損傷發生的重要原因,故在分離時應避免對膽道造成損傷。
綜上所述,在發病72 h內對AC患者進行LC治療的效果較好,可有效減少手術創傷,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