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瑞,李 倩,楊 齊
開封市中心醫院輸血科,河南 開封 475000
梅毒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梅毒螺旋體通過性生活接觸感染或血液傳播感染后,出現的全身性疾病[1]。梅毒早期可出現皮膚損傷及潰瘍等癥狀,后期嚴重影響心臟及神經系統方面的改變[2]。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輸血已成為治療許多疾病的措施之一。為了確保患者輸血安全及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對輸血患者進行血清學檢查是非常必要的。血清學檢查是診斷梅毒的重要依據,經過血清學檢查方法的不斷改善,其篩查率顯著增高,但其假陽性率也逐漸提高[3-4]。因此,本研究主要對輸血梅毒患者進行血清學檢查,并分析其檢驗結果,對假陽性率高的因素進行探討。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入醫院的梅毒血清學實驗標本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為輸血前做常規傳染病篩查住院患者;(2)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復診患者;(2)排除嬰幼兒及心功能不全的貧血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審核并通過。
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 l,送至檢驗科分層,取血清,保存備用。并對患者的血液標本進行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TPPA)檢測和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卡試驗(Rapid plasma reagin,RPR)檢測。TPPA試劑由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提供,RPR試劑由深海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操作說明書進行。
60例血清標本RPR及TPPA檢測檢測結果示,RPR(+)和TPPA(+)者10例,RPR(-)和TPPA(+)者9例,血清學實驗檢測確診為梅毒患者(包括既往梅毒患者),梅毒患病率31.66%(19/60);RPR(+)和TPPA(-)者12例,假陽性率為20.00%(12/60),見表1。

表1 血清標本RPR及TPPA檢測情況 例
將12例假陽性患者列為假陽性組,其余患者例為對照組。假陽性組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占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比兩組性別、輸血史及抗生素治療等因素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單因素比較 例(%)
將表1中具有統計意義和既往證實與梅毒患者發生假陽性的相關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并進行賦值,見表3,將是否發生梅毒假陽性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為血清學檢測假陽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梅毒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播疾病,其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是一種對人具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可侵犯全身各處器官,造成各種癥狀[5]。血清學檢查是篩查梅毒的重要途徑之一,可檢測梅毒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抗體,進而有效確診[6]。根據抗原不同可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抗體兩大類,近年來臨床檢驗醫學常用檢測方法有RPR和甲苯胺紅不需加熱血清實驗等[7-8]。非梅毒螺旋體血清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較差,但其滴度與梅毒活動性相關,可作為定量實驗觀察是否存在復發或再感染及以鑒別先天梅毒與被動反應素血癥等情況[9]。但當抗體含量較高時,可發生假陽性反應,出現漏診,由于梅毒螺旋體表面抗原自行脫落或損傷人體細胞后,導致破碎細胞釋放,從而出現生物假陽性[10]。TPPA是一種特異性螺旋體實驗,基本不出現生物學假陽性,故可作為診斷梅毒螺旋體感染的“金標準”[11]。
梅毒假陽性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情況,尤其是住院患者。本次研究中,RPR(+)而TPPA(-)者12例,假陽性率為20.00%。梅毒血清假陽性反應包括技術性和生物學假陽性反應,生物學假陽性反應又分為急慢性生物學假陽性反應兩種類型[12]。急性常見于非梅毒感染性疾病,多數情況下均隨著疾病消退而轉為陰性,慢性常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可持續數年或終身[13]。故患者病理或生理狀況發生變化時,均可引起梅毒血反應出現陽性。本研究結果示,假陽性組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占比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假陽性反應不僅與疾病與生理因素有關,也與高齡、技術操作、標本質量控制有關。老年患者由于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較低,常出現免疫功能異常,及其容易對聯接蛋白或異常蛋白進行干擾,進而影響檢查結果[14]。標本因素可能與標本離心不當,導致溶血細菌污染有關,若離心時標本為充分凝集,血液中纖維蛋白析出,可造成檢驗結果假陽性,且標本污染后,也可對檢驗結果造成干擾[15]。檢驗員操作不規范或檢驗前使用污染、過期試劑均可是檢驗結果靈敏度降低。本研究結果示,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為血清學檢測假陽性的獨立危險因素,說明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可導致血清學檢出現假陽性,影響檢測結果。
綜上所述,血清學檢測影響因素較多,在臨床試驗過程中年齡≥60歲、病理因素、生理因素、標本因素及操作因素均導致梅毒假陽性結果出現,因此需嚴格加強對標本的儲存及檢驗質量管理,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且血清學檢測后,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多種檢驗方法,作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