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超,杜營營
洛陽市中心醫院急診創傷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橈骨遠端骨折多因外力所致,且伴有骨折移位、碎裂及關節面受損等癥狀,大大加深治療難度[1]。傳統石膏固定法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易導致骨折部位復位畸形,治療上具有一定局限性。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經皮克氏針均為骨科較為常用的內固定治療方案,治療效果各有優勢。經皮克氏針操作簡單,痛苦小,可將骨折部位復位、固定,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通過鋼板、螺釘進行復位、鎖定,具有較強的支撐性及穩定性[2-3]。鑒于此,本研究將87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其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經皮克氏針進行內固定治療,旨在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洛陽市中心醫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87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將采用經皮克氏針治療的42例患者納入A組,將采用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治療的45例患者納入B組。A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為42~69歲,平均年齡(55.71±7.41)歲;骨折分型:A型14例,B型17例,C型11例。B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為42~70歲,平均年齡(56.11±7.58)歲;骨折分型:A型16例,B型19例,C型1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經CT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均將患者同意翻閱臨床資料。(2)排除標準:①合并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先天性骨畸形。
1.3.1 A組:采用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取仰臥姿勢,進行消毒、麻醉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作用下,采用復位手法進行校正、復位,復位滿意后,選擇適合的位置經皮植入克氏針。于距橈骨遠端關節面0.3~1.0 mm處,將克氏針刺入,至橈骨莖突部位,穿透尺骨橈側骨未破損皮質處,為保持穩定性,需使用3根及以上克氏針使其位置呈三角狀。固定后,經透視再次查看,確保復位良好,后折彎尾端,并將其剪斷,使用無菌紗布將其覆蓋,同時采用腕關節石膏托進行外固定,保證其患側腕關節處于功能位。術后1月左右復查情況良好,可去除石膏;術后2月左右可根據實際情況去除克氏針。
1.3.2 B組:采用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取平臥位,患肢外展,進行常規消毒、麻醉,由掌側入路,以骨折斷端為中心,將皮膚及皮下筋膜切開,將橈側屈肌腱和橈動脈以鈍性分離,將橈動脈外拉,充分暴露旋前方肌,并將其切至斷端,暴露骨折部位及移位骨塊,進行清理處理后,實施牽引、復位,使掌傾角、尺偏角盡量恢復,并重建橈骨高度。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觀察復位效果,并于掌側放置尺寸適宜加壓鋼板,進行鎖定,采用螺釘固定,在透視下進行調整,滿意后將螺釘擰緊固定。將傷口清理干凈,止血后將切口逐層縫合,并留置引流管,使用石膏進行外固定。術后1個月可將石膏去除;術后2個月可進行力量型功能訓練。
(1)骨折復位情況:術后6個月,對兩組橈骨掌傾角、尺橈骨高度差及橈骨尺偏角進行測量,評估骨折復位情況,其中橈骨掌傾角指在腕關節側位片中,橈骨長軸垂直線與橈骨遠端關節背側、掌面最遠點連線夾角;尺橈骨高度差指正常的橈骨莖突較尺骨莖突間差值;橈骨尺偏角指腕關節前、后位X線片上,在橈骨遠端尺橈側最遠點與橈骨縱軸線垂直線連線間的夾角。(2)比較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感染情況。(3)腕關節功能:采用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價量表[4]對兩組術后1年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其中高于21分為差,分值在9~20分之間為可,分值在3~8分之間為良,分值在0~2分為優。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4)并發癥:比較兩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橈神經損傷等發生情況。
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數據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橈骨掌傾角、尺橈骨高度差及橈骨尺偏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折復位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骨折復位情況對比(±s)
組別B組(n=45)A組(n=42)tP橈骨掌傾角(°)11.71±3.14 11.61±3.11 0.149 0.882尺橈骨高度差(mm)9.42±2.28 9.31±2.37 0.221 0.826橈骨尺偏角(°)24.62±3.18 23.87±3.06 1.119 0.266
B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感染率均較A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B組腕關節功能優良率較A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腕關節功能對比 例(%)
B組骨折不愈合、橈神經損傷、畸形愈合各發生1例、0例、1例,總發生率為4.44%(2/45);A組骨折不愈合、橈神經損傷、畸形愈合各發生2例、2例、4例,總發生率為19.05%(8/4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32,P=0.033)。
橈骨遠端骨折在外科骨折中較為常見,常見于中老年人群,多見于外力損傷所致,其在骨折時常累及機體關節面,導致多種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5]。目前,臨床較為主要采用復位石膏固定法治療,其操作手法簡單,且對于單純性骨折患者效果較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對于治療不確定性或關節面受損型患者效果并不理想,極易發生骨折再次移位,畸形愈合等情況[6]。因此,臨床尚需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促進骨折部位愈合,避免相關并發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骨折愈合時間、術后感染率均較A組低,腕關節功能優良率較A組高,并發癥發生率較A組低,兩組橈骨掌傾角、尺橈骨高度差及橈骨尺偏角無差異,可見兩種內固定方式均可取得較好復位效果,但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有利于改善腕關節功能,促進術后恢復,且并發癥較少,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在于,經皮克氏針治療法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操作較簡單,且創傷小、痛苦少,但針刺穿透皮膚易加大感染率,且在克氏針拔除后,復位的骨折部位可能出現偏移現象,從而導致骨折部位發生畸形愈合,影響機體功能,故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7]。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治療通過螺釘、鋼板進行鎖定,保證骨折部位良好的穩定性,最大化的減少骨折移位風險,同時有利于術后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恢復腕關節功能[8]。另一方面,其能夠直觀地進行解剖、復位等手術操作,恢復腕關節面平整性,減少畸形愈合,同時在透視下準確置入螺釘、鋼板,確保復位有效性[9]。此外,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在進行治療時,因需將鋼板置入,導致切口較長,因此,在操作中需注意避免損傷周圍血管、神經,在皮膚切開后需逐層分離,以減少其對機體損傷[10]。在熟練掌握手術技巧條件下,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應用效果更佳,能夠促進術后恢復,避免并發癥。
綜上所述,掌側入路切開復位鋼板螺釘與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均可取得較好復位效果,但前者治療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促進術后恢復,且并發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