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艷
沈丘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 周口 466300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是依賴雌激素而生的常見婦科疾病,可造成患者月經異常、慢性盆腔痛、不孕等,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2]。腹腔鏡手術是治療EMs的主要方式,但不能徹底清除病灶,需術后予以藥物干預。臨床常用藥物有口服避孕藥等,其中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可阻斷患者卵泡發育,減少雌激素產生,減少經血逆流,以緩解EMs癥狀,但無法降低術后復發率,效果有待提高。臨床考慮加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治療,醋酸亮丙瑞林屬于GnRH-a一種,是將其包埋于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中,注射后可使EMs患者雌激素維持在較低狀態,有效治療EMs。以往研究多注重醋酸亮丙瑞林對EMs患者性激素等方面的影響,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引入血清EmAb、CA125、CEA,探討醋酸亮丙瑞林對EMs患者疾病轉歸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沈丘縣人民醫院EMs患者107例,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研究組54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91±3.92)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2.42±0.95)年;就診原因:痛經19例,盆腔痛11例,不孕16例,性交痛8例;美國生育協會EMs分期: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31例,Ⅳ期9例。對照組53例,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30.65±3.80)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2.11±0.92)年;就診原因:痛經16例,盆腔痛12例,不孕19例,性交痛6例;美國生育協會EMs分期:Ⅰ期5例,Ⅱ期9例,Ⅲ期32例,Ⅳ期7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患者表現為痛經、盆腔痛、性交痛、腰痛等,B超與婦科檢查發現盆腔部位有包塊,均經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術后病理確診為EMs;臨床資料完整;入選患者近6個月未服用激素類藥物;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哺乳期、妊娠期女性;腹腔鏡手術禁忌證者;認知功能障礙者;伴有盆腔炎者;合并嚴重心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生殖系統其他疾病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
兩組腹腔鏡手術治療。對照組予以炔雌醇環丙孕酮片(Jenapharm GmbH&Co.KG,2 mg醋酸環丙孕酮、0.035 mg炔雌醇/片,H20170209)治療,口服,1片/d,qd,服用3周后停藥1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醋酸亮丙瑞林(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H20130660)治療,月經第1~5 d行第1次皮下注射,3.75 mg/次,1次/4周,兩組均治療12周。
(1)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痛經、盆腔痛等癥狀消失,月經基本恢復正常,B超顯示包塊體征消失;有效:上述癥狀緩解,月經情況有所改善,B超顯示包塊體積縮小>原體積1/3;無效:癥狀未見緩解或更為嚴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性激素,取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電化學發光法檢測患者血清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3)于治療前后采取患者非月經期空腹靜脈血3m l,離心取血清,-20℃保存待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抗子宮內膜抗體(EmAb)、糖鏈抗原125(CA125)水平,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4)隨訪1年內兩組復發率(排除治療無效患者,失訪者均為顯效、有效者),復發指婦科檢查癥狀明顯緩解、病灶縮小或消失后,EMs病灶再次出現,癥狀再發甚至出現加重。
研究組顯效29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30%(52/54);對照組顯效19例,有效2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68%(47/5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43,P=0.134)。
治療12周后研究組血清E2、FSH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E2、FSH水平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E2、FSH水平比較(±s)
組別研究組(n=54)對照組(n=53)t P E2(pmol/L)治療前209.12±21.33 208.04±20.45 0.267 0.790治療后79.21±9.51 105.54±13.55 11.652<0.001 FSH(U/L)治療前7.22±1.19 7.15±1.31 0.289 0.773治療后3.70±0.79 5.28±1.01 9.023<0.001
治療前兩組血清EmAb、CA125、CEA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研究組血清Em-Ab、CA125、CEA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EmAb、CA125、CEA水平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EmAb、CA125、CEA水平對比(±s)
組別研究組(n=54)對照組(n=53)t P EmAb(ng/L)治療前0.53±0.09 0.52±0.08 0.607 0.545治療后0.27±0.08 0.31±0.10 2.287 0.024 CA125(U/m l)治療前43.12±4.01 42.75±4.97 0.424 0.672治療后25.07±3.88 29.12±4.01 5.310<0.001 CEA(μg/L)治療前4.12±0.59 4.09±0.63 0.254 0.800治療后3.83±0.33 4.02±0.30 3.115 0.002
隨訪1年內研究組失訪1例,無復發;對照組失訪2例,復發7例。研究組1年內復發率0.00%(0/51)低于對照組的15.56%(7/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57,P=0.003)。
EMs雖是婦科良性病變,但具有侵襲性與遠端轉移性,且近年發病率逐漸升高,腹腔鏡手術可切除腹腔鏡下病灶,卻無法去除非典型病灶,術后復發率高,需行藥物治療。
術后口服避孕藥,如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可抑制排卵,減少經血倒流,降低雌激素水平,進而使異位內膜萎縮,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在復發率及性激素水平上仍有改善空間[3]。考慮加用醋酸亮丙瑞林,其可有效壓制卵巢與垂體功能,減少甾體類激素分泌,致使EMs患者血清中雌激素水平降低,加速內膜細胞的凋亡,進而結束內膜病灶增殖;且包埋于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不僅能保存醋酸亮丙瑞林生物活性,還可改善緩釋性能,注射1次維持藥物均衡釋放1個月,有效保持血藥濃度,提高穩定性與用藥安全性,進一步改善患者性激素等相關指標[4-6]。本研究結果可見治療12周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但血清E2、FSH水平優于對照組,1年內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加用醋酸亮丙瑞林治療EMs,總有效率可達96.30%,且能顯著調節性激素水平,從而降低復發率,促進患者恢復。
由于EMs疾病本身具有侵襲性、種植性,探討相關指標變化對疾病轉歸有重要意義,EmAb屬于以子宮內膜為靶原的抗體,具有激素依賴性,在患者卵巢激素調節下內膜種植于盆腔,巨噬細胞吞噬后,子宮內膜的某些抗原被識別,機體免疫系統激活,進而產生內膜自身抗體EmAb,其水平直接影響EMs的發病與發展;而CA125存在于人體子宮內膜等體腔上皮化生組織細胞膜表面,其與EMs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患者病情進展其水平可逐漸升高,CEA是大分子糖蛋白,二者均是檢測EMs的因子[7-8]。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EmAb、CA125、CEA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加用醋酸亮丙瑞林還可降低EMs患者血清EmAb、CA125、CEA水平,改善疾病轉歸。
綜上所述,加用醋酸亮丙瑞林治療EMs,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性激素與血清EmAb、CA125、CEA水平,還可明顯降低患者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