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昌,茅慧慧,曹雷
(上海市徐匯區大華醫院肛腸科,上海)
痔瘡是人體肛管皮膚下和直腸末端黏膜下靜脈叢迂曲擴張所形成的靜脈團塊,是一種肛門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病,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逐漸增高[1]。在本研究中,貫穿祖國醫學“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愈后防復”的“治末病”思想,旨在探尋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熏洗這種適宜技術,通過辨證論治對痔病進行早期干預,將痔病的治療從“治”向“防”前移,減緩痔病的加重,實現痔病的早期預防治療,將病情控制在功能狀態,減少患者痛苦,促進健康。本研究內容主要是開展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的中藥熏洗外用系列藥物在肛腸疾病預防的應用,證明中藥熏洗在對痔病防治的效果,存在明顯優勢。
通過問卷調查,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及社區接診的混合痔患者60例,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第2版)》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選取中醫證侯屬濕熱下注證的混合痔患者,將6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高錳酸鉀溶液熏洗,治療組采用中藥熏洗治療。
基線資料: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有無自覺癥狀、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將符合納入病例標準的社區痔病患者60例,采用單盲隨機法,按數字隨機表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0例。治療組采用中藥熏洗方:組成為苦參15g、芒硝30g、五倍子12g、黃柏10g、蒼術10g、澤蘭15g。由本院煎藥房進行統一煎制并包裝成袋,每付藥包裝成2袋(每袋200ml),每次將一包熏洗液加入3000ml熱水中。對照組:采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兩組藥物調配后加入超聲藥物熏洗治療機(江蘇省徐州市天馬醫療器械廠生產,型號TM—50C),先熱熏5min,熏蒸溫度調節到50℃-60℃為宜,再坐浴15min,坐浴溫度宜30℃-40℃。熏洗每天2次,7d為一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分別于用藥開始后的第7、14、21d為觀察時間,觀察整個治療過程。
觀察兩組患者用藥后第7、14、21d的疼痛、出血、滲液、脫出的變化[2]:
(1)疼痛積分統計:VAS評分,根據程度輕重分為0-3分;
(2)出血積分統計:根據出血量多少分為0-3分;
(3)滲液積分統計:同出血積分統計;
(4)脫出積分統計:根據脫出特征分為無、脫出可自行回納、脫出休息后回納、脫出需手助回納或難以回納4級,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
其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自行擬定本試驗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將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從高到低依次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
(1)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2)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95%>證候積分減少≥70%;
(3)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70%>征候積分減少≥30%;
(4)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未達到有效標準。
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所有計量資料用(±s)表示,4組樣本間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近似正態分布的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見表2,(1)疼痛:組間比較治療后,第7d、14d(P<0.01),存在非常顯著意義,第21d開始P<0.05,提示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差異程度縮小。組內比較也顯示治療后的第7d、14d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意義(P<0.01),第21d開始差異程度縮小(P<0.05)。說明在緩解疼痛方面,兩組療效均顯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第7d、14d優于治療后第21d。
表2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分]

表2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s)/分]
注:組間比較**P<0.01,*P<0.05;組內比較△△P<0.01,△P<0.05
時間 治療組(n=30) 對照組(n=30)疼痛 滲血 滲液 脫出 疼痛 滲血 滲液 脫出第1d 2.67±0.48 2.11±0.34 2.13±0.31 2.44±0.62 2.56±0.18 2.0±0.37 2.07±0.39 2.56±0.71第7d 1.07±0.32**△△0.89±0.71**△△0.86±0.59**△△1.53±0.81**△△ 1.28±0.41 1.56±0.91 1.45±0.76 2.25±0.74第14d 0.87±0.48**△△ 0.77±0.69*△ 0.78±0.59*△ 1.14±0.67**△△ 1.04±0.39 1.36±0.52 1.38±0.76 1.98±0.83第21d 0.79±0.37*△ 0.74±0.48*△ 0.72±0.32*△ 1.07±0.46*△ 0.95±0.74 1.22±0.47 1.19±0.47 1.34±0.58
(2)便血:組間比較治療后,第7d(P<0.01),存在非常顯著差異,第14d、21d開始(P<0.05),提示存在顯著差異存在,但是差異程度縮小。組內比較也顯示治療后的第7d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意義(P<0.01),第14d、21d開始差異程度縮小(P<0.05)。說明在治療便血方面,兩組療效均顯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7d優于治療后第14d、21d。
(3)滲液:組間比較治療后,第7d(P<0.01),存在非常顯著差異,第14d、21d開始(P<0.05),提示存在顯著差異存在,但是差異程度縮小。組內比較也顯示治療后的第7d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意義(P<0.01),第14d、21d開始差異程度縮小(P<0.05)。說明在治療滲液方面,兩組療效均顯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7d優于治療后第14d、21d。
(4)脫出:組間比較治療后,第7d、14d(P<0.01),存在非常顯著意義,第21d開始P<0.05,提示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差異程度縮小。組內比較也顯示治療后的第7d、14d差異存在非常顯著意義(P<0.01),第21d開始差異程度縮小。說明在緩解脫出方面,兩組療效均顯著,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第7d、14d優于治療后第21d。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間療效比較
“治未病”是中醫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后防復”三個方面。“未病先防”即是未病之前,加強飲食調理,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鍛煉,提高人體對疾病的防御能力。“既病防變”則是已病之后,要及時診治,將疾病消滅在萌芽階段,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病后防復”則是在疾病好轉或治愈后還要積極防止其復發及可能帶來的后遺癥[3]。因此,基于“治未病”理論,在痔病防治上就是要人們改變舊的觀念和思想,積極主動地采取有益于預防痔病發生的措施,堅持預防保健和防治痔病相結合,從而使臨床工作重心前移,不僅能減少痔病的發生,同時也能對痔病早期診斷、及時合理的干預,將病情控制在功能狀態,達到減輕痛苦、促進健康和節省醫療費用的目的。
痔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表現為便血、肛門腫物脫出、疼痛等,同時還會出現分泌物外流和肛門瘙癢等癥狀,不同年齡與不同性別人群皆可發生[3]。中藥熏洗療法是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療法之一,又稱坐浴法。中藥熏洗療法是在中醫藥基礎理論指導下,通過辨證論治,將中藥煎制成湯或用開水浸沖后,先熏蒸再坐浴[4]。熏蒸是利用溫熱藥氣在皮膚患處進行熏蒸, 坐浴是用溫熱藥液浸泡或洗浴患部,熏洗可使患處腠理疏通,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清熱燥濕,活血消腫,止痛止血,收斂止癢功效,熏洗后經絡疏通,氣血調和,有舒適輕松之感。中藥熏洗治療痔病是傳統而有效的方法,不僅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痛苦少且療效好,操作簡單、易學易會、經濟安全、患者依從性好,適合于各性別、年齡的患者,值得在社區、家庭進一步研究推廣[5]。
筆者所在科室自2003年至今,診治的近10萬患者,痔病患者約占70%,90%為濕熱下注型患者,在治療上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為法,自擬肛腸術后外洗方,用于濕熱下注型術后患者熏洗,通過觀察,發現中藥熏洗對術后疼痛、腫脹、潮濕等癥狀均有顯著改善,故在專科前期工作的基礎上,以苦參湯(《瘍科心得集》)為基礎,擬定針對濕熱下注型痔病的熏洗方(濕熱熏洗方),方中君藥苦參清熱燥濕,臣藥芒硝、五倍子止血斂瘡、消腫止痛,佐使藥黃柏增強苦參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此外,方中蒼術、澤蘭清熱燥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解毒之效。
綜上所述,通過此項研究觀察,中藥熏洗治療能提高對痔病早期治療的總體療效,總有效率為96.7%,優于臨床常用的高錳酸鉀液,尤其對痔引起的疼痛、脫出療效顯著,使用方便,治療時熱力直接作用于患部,病人普遍反映用藥后有涼爽舒適感,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是治療痔病的有效方法。因此也證明了中藥熏洗療法對痔病患者有明顯防治效果,可有效改善痔病患者的疼痛、出血等癥狀,減緩痔的發作進展,減少手術的痛苦,節約醫療費用支出。臨床在應用中藥熏洗時,根據肛腸科不同疾病的病證特點,通過中醫的“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結合現代藥理研究[6-8],將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全身辨證與局部辨證有機的結合起來,選擇恰當的方藥,配伍成各類熏洗方劑,療效顯著。當然,在此基礎上,建立規范的有專科特色的中醫熏洗療法的標準操作也尤為重要,這樣才能更好的在社區推廣,為病人提供“簡便廉驗”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