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瑞
(晉城大醫院,山西 晉城)
近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改變,中老年患者繼發心肌梗死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為臨床常用的冠狀血管開通術,廣泛適用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可于短時間內恢復心肌血液灌注,緩解梗死病灶,避免心室重建,以改善心功能,可有效提高心肌梗死臨床治療有效性。受患者教育水平影響,部分患者對疾病認知具有盲區,于疾病發病后未及時接受治療干預,極易導致惡性心律失常,猝死等情況發生,危害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考慮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臨床開展特異性較高,經臨床病理分析顯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臨床誘發因素較多,考慮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差,于手術開展期間,極易出現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手術開展,且手術創傷較大,術后康復周期較長,對手術護理需求較高,探究適配護理模式,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開展重要探討熱點[1,2]。本研究筆者基于臨床多年PCI手術經驗中發現,心肌梗死患者手術護理需求較大,輔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PCI手術開展有效性,提高急診救治質量,現研究筆者為加強心肌梗死PCI手術開展有效性,特于術后開展強化護理對策,為手術治療增,改善術后康復效果,開展如下探討。
選取本院急診收治行PCI手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56例,入組時間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依據急診收治時間分組,參照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齡55-79歲,均齡(64.63±2.66)歲;試驗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54-82歲,均齡(64.59±2.70)歲;統計分析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線資料,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由介入小組開展PCI手術治療,于術前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詳細監測,給予患者心電圖監測,明確患者病灶情況,早期給予患者手術治療。
參照組患者于PCI手術治療期間輔以傳統急診對策,于術前輔助患者開展專項檢查,確保患者符合手術開展指征,待患者手術開展之前輔助患者,輔助醫生開展無菌操作;術中詳細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利于術后護理工作的開展;術后遵醫囑,給予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加強引流管等指標監測,若發現異常,及時聯系主治醫師給予針對性對策[3]。
試驗組患者采用強化護理與康復護理對策:(1)術前準備。護理人員需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并注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向患者講述手術注意事項,并將患者具體情況向醫生說明[6,7]。(2)術后護理。①用藥護理。護理人員需給患者使用抗凝治療,并注重患者穿刺部位出血情況的觀察和護理。②心電護理。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血氧飽和度、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注重危險因素的控制,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③穿刺部位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陪伴在患者床邊,及時了解患者具體情況,了解穿刺部位變化,明確其是否出現出血或者水腫現象。及時了解患者身體情況,詢問患者感受。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注重患者心理護理,及時了解患者焦慮、憂郁等情況,指導患者自行調節情緒,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以減少精神因素的影響,維持患者平和心態,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⑤術后康復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囑咐患者臥床休息,為患者穿刺部位進行加壓包扎。同時囑咐患者嚴格控制進食、飲水量和時間,并按照康復程序,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同時盡早協助患者做站立、床旁活動等。于PCI術后1周開展36h反博治療,每日治療1h,持續治療36d;⑥飲食護理。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制定合適的飲食方案,及時為患者使用低熱量、低脂肪和低鹽等食物,及時為患者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并幫助患者養成戒煙戒酒的習慣,維持機體營養均衡。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量表)對患者術后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進行量化評分,評分呈正相關性。
觀察術后兩組患者S功能等級>Ⅱ級及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MACCE)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試驗組患者ADL、SF-36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ADL、SF-36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ADL、SF-36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ADL SF-36參照組 28 64.28±7.95 70.11±9.67試驗組 28 85.52±8.69 89.93±10.05 t 9.543 7.520 P 0.000 0.000
試驗組患者術后S功能等級>Ⅱ級、MACCE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對比[n/%]
心肌梗死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因素影響導致、心肌組織灌注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情況,以胸痛為主要病理表現,病情發展較快,病情較為急速,常伴有合并癥,對臨床治療時效性要求較高,探究適配治療及護理對策尤為重要。隨著臨床醫療技術不斷完善,臨床學者針對心肌梗死多采用PCI手術治療的方式,以改善心肌缺氧缺血情況,改善患者心功能;考慮PC手術開展特異性較高,傳統手術室護理無法滿足手術開展及預后康復需求,特采用強化護理及康復護理模式,明確患者術后康復需求,鼓勵患者開展早期康復對策,依據患者機體狀況,輔助患者下床運動,以縮短患者住院周期,加速康復進程;并輔助開展體外反搏運動,于心臟舒張末期,將血液搏回心臟,改善舒張期血液灌注,緩解心肌缺血情況,可借助血管生物學機制,加強抗動脈粥樣硬化及保護血管的功效,利于心臟功能的恢復[8]。經研究數據可知,試驗組患者ADL、SF-36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S功能等級>Ⅱ級、MACCE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術后轉歸更佳。
綜上,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后開展強化護理與康復護理,利于術后轉歸,降低并發癥,整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