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禹 劉齊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語言景觀(linguistic landscape)”研究是一項針對“特定區域公共標牌使用的可見或者突顯的語言”(Landry & Bourhis,1997)的研究。
語言景觀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例如,尚國文、趙守輝(2014)等國內學者對語言景觀研究進行了梳理和熱點追蹤。然而,有關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則僅限于2009至2019年間發布的研究成果,而僅在2020年,CNKI(中國知網)中收錄的語言景觀相關論文便高達124篇,占總數的近1/3。
本研究利用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以及CNKI中的可視化分析功能,對我國語言景觀的研究進行分析,繪制2009至2021年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知識圖譜,以全面展示研究現狀。
本文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語料篩選:以“語言景觀”為主題篩選條件,在CNKI(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中進行中文檢索,獲得與語言景觀相關的文獻,經過逐條清理,去除相關性較小的文章后獲得年份跨度在2009年至2021年期間文獻424篇作為論文源數據,檢索時間均為2021年3月10日。
基于CiteSpace對所獲取文獻進行關鍵詞、熱點及共被引分析,并利用Echarts工具的繪圖功能,本文主要探討以下問題:1)在2009至2021年間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總體發展趨勢如何?2)選擇特定地區的語言景觀進行研究的個案研究地區分布如何?3)國內語言景觀領域有哪些重要研究?4)2009-2021年間國內語言景觀的研究熱點有哪些?以及5)我國語言景觀研究前沿如何?通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結論研究中國科研機構在語言景觀領域的研究發展路徑以及整體趨勢。
為了獲得2009至2021年間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的全貌,我們首先對2009至2021 年間國內語言景觀研究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2009-2021年國內語言景觀研究文獻統計
如圖1所示,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1)2009-2014年,這一階段語言景觀還沒有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重視,發文量不足10篇/年。2009年,孫利(2009)首次使用“語言景觀”一詞。尚國文與趙守輝在2014年對語言景觀的分析維度與理論構建及其研究的不同視角、理論和方法等進行闡述(尚國文、趙守輝,2014)。2)2015-2018年,這一階段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穩步發展,年發文量逐年遞增。尚國文(2016)在2016年研究發現語言經濟學可以為某些語言政策和規劃研究提供有用的分析工具,隨后又在2017年將語言景觀的研究納入到二語教學研究的框架中(尚國文,2017)。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17年《語言戰略研究》第二期專門設立專題研究:語言景觀研究。3)2019年至今,國內出現大量語言景觀領域的研究成果,這一階段的語言景觀研究也進入了繁榮時期。國內研究學者們還將目光投向了語言生態以及虛擬空間中的語言景觀研究等較新穎的領域,并開始探索更多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
在語言景觀研究理論相對成熟并進入考察實踐階段后,眾多研究學者結合不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針對我國眾多城市中的現存語言景觀展開了考察和分析。其中研究對象分布地區可大致分為三類:1)中國大都市中的語言景觀。大都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以及僑民,與之相伴的多語現象和語言接觸在城市語言景觀中日益凸顯,因此這些城市公共標牌為研究學者借語言景觀對語言政策制定、公示語翻譯、英語的國際化以及語言景觀構建原則進行探討提供了極為有利的依據。此外,城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僑聚居區,其語言規劃和語言服務也成為了語言景觀研究中的重要議題。聶平俊(2016)對北京“韓國城社區”中官方語言標識和非官方語言標識的特征及其異同展開了研究闡釋。2)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景觀,這類地區的少數民族特性為研究學者們針對少數民族語言使用、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政策制定以及語言功能和地位等進行研究提供了便利。3)旅游相關的語言景觀。對旅游景點中的景觀進行研究既有利于對城市多語現象和語言服務功能的理解和分析,還能夠結合旅游學或語言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理論,建立跨學科的語言景觀研究理論模型。
本研究對424篇文獻的被引次數進行了統計,可得樣本文獻被引用次數統計表。使用Echarts工具繪圖。根據統計,在424篇文獻中共有230篇文獻有被引用的記錄,圖表呈現出隨被引次數增加,文獻數也隨之逐漸減少的趨勢,具體統計結果如下圖:

圖2 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文獻被引次數圖

表1 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被引頻次前20位文獻
在我國語言景觀研究領域,尚國文與趙守輝作為代表人物發表了一系列指導性研究論文,其中目前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中被引頻次最高的兩篇論文皆出自其手。在這兩篇論文中作者對語言景觀的概念、功能及研究內容、語言景觀研究的方法論、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框架、語言景觀研究面臨的挑戰以及語言景觀研究的意義等方面對該研究領域進行了梳理。其他高頻參考文獻中包含多方面研究論文,如對于大城市和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景觀研究、從翻譯策略角度入手進行的語言景觀研究等。這一結果也側面體現了目前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中多角度的研究現狀。
隨著語言景觀相關研究的不斷發展和穩步上升,許多研究熱點正在呈現在大眾眼前。本研究將得到的424篇樣本結合CiteSpace進行聚類分析,以對樣本進行分類研究。其中規模最大的聚類為“多模態”。此外“語言政策”,“多語現象”等分類也處在前列。本部分研究參照CiteSpace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對于樣本文獻進行分類。大體上可以分為9個類別,其中規模最大的聚類為“多模態”,包含21個關鍵詞,其次是“語言政策”,其余包括“多語現象”“語言服務”“城市形象”等。

圖3 語言景觀關鍵詞共現網絡的時間線圖
關鍵詞是對文獻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共現頻次高的關鍵詞反映學術領域的研究熱點,高中心性的關鍵詞則揭示研究熱點之間的轉化關系。本研究將424篇樣本文獻導入CiteSpace后,選擇關鍵詞作為統計對象節點,運用最小生成樹算法,進行關鍵詞統計,生成語言景觀研究關鍵詞共現圖。由下表可見,“語言景觀”節點最大,共現頻次最高;然后是“社會語言學”和“語言政策”兩個節點。此外,“場所符號學”“城市形象”“語言標牌”“語言生態”等關鍵詞節點也較為明顯。以中心性來說,“語言景觀”中介中心性最高?!罢Z言政策”也較高,但與“語言景觀”差距明顯?!岸嗾Z現象”“社會語言學”“語言標牌”“語言服務”等節點中心性也較高,說明它們也在語言景觀研究熱點的轉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圖4 關鍵詞頻次可視化圖譜
根據表2,結合語言景觀研究領域文獻,國內語言景觀研究熱點主要為以下六個方面:

表2 語言景觀關鍵詞共現頻次及中心性統計表
3.3.1 多語現象
伴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國內的多語現象越發普遍。與此同時,語言景觀分析法為多語現象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新途徑,可以揭示語言背后的社會權利關系,幫助分析全球化和區域化對我國不同城市或地區帶來的影響,為地方制定語言政策提供了依據。其相關的主要研究出現在2017年。與其一同出現在文章中較多的概念為“公共空間”、“英語”、“漢語”等。而在此方面文章中被作為研究對象較多的則為“標牌”和各種語言。
3.3.2 社會語言學
語言景觀和社會語言學聯系緊密,往往相伴出現。語言景觀研究中的重要顯性議題如語言沖突、全球化、多語制、語言生態、語言經濟、話語表征、瀕危語言等,以及隱性研究議題如認同、權力和意識形態等都是社會語言學中關注的重點問題。而語言景觀研究中常見的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方法也是社會語言學中最為常見的研究方法。
3.3.3 語言政策
語言政策研究是指對于官方語言政策與現實語言使用之間的研究。其相關的主要研究出現在2017年。與其一同出現在文章中較多的概念為“多語景觀”、“互動順序”、“功能”等。而在此聚類文章中被作為研究對象較多的則為各大城市整體和城市語言景觀。由于語言政策和社會語言景觀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語言景觀研究的實證數據可以為語言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參考,有助于重塑社會語言環境?!安徽撌钦畽C構還是私人企業或個人,都可以借助語言景觀傳達不同的思想信息,因此語言景觀成為影響語言政策的主要機制之一”(Shohamy,2009:4),語言政策作為高頻關鍵詞在語言景觀研究領域的出現,代表著我國語言政策研究逐漸出現“視覺轉向”趨勢。也說明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和跨文化交際的日益深入,城市語言景觀的重塑與完善引起了決策機構和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關注。
3.3.4 公示語
盡管國內語言景觀研究起步較晚,但與國際研究關注對象類似,視角不同的公示語研究領域已經存在大量學術成果。戴宗顯、呂和發(2005)將公示語定義為“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賀學耕(2006)把公示語看作是一種“給特定人群觀看、以達到某種特定交際目的的特殊文體。其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街頭路牌、廣告牌、路標、商店招牌、警示語、宣傳語、旅游簡介等”。目前國內語言景觀研究領域中涉及到公示語的研究大都從公示語的漢英翻譯方向著手。田飛洋、張維佳(2014)在研究中以北京市學院路雙語公示語為例,探討了如何對雙語路牌中的不規范現象做出解釋。
3.3.5 場所語言學
通過吸納前人的研究理論,Scollon & Scollon創建了地理符號學理論(Geosemiotics),這也是首個用以系統性研究物質世界中的語言表現的研究理論,常作為研究理論框架應用于語言景觀研究中。該研究認為,“人們只有考慮到文本所處的社會和物質世界并與其所處現實世界的聯系才能對公共場所的文本進行真正的解讀”,并確定了四種社會符號學中的子系統(Scollon & Scollon,2003:7)。對于語言景觀研究最為重要的子系統是場所符號學。結合地理語言學或場所語言學的理論框架,研究者能夠結合公共標牌所處場景對語言景觀進行多角度的綜合性考察分析。
3.3.6 語言生態
在1972年,E.Haugen(1972:57)將語言環境類比為生物環境,將語言類比于生態研究中的生物,提出了語言生態學(Language Ecology)這一概念。他認為語言生態學的研究重點在于“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即將語言研究置于生態文化系統當中進行研究,探索語言符號系統的生態性質與語言發展的規律。生態語言學關注如何保持語言系統的整體性和多樣性,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相關性,維持語言的生態平衡,拯救瀕危語言。”(李琳、王立非,2019:17)目前國內與語言生態相關的語言景觀研究主要分為兩類:1)關注少數民族地區/景區中的語言景觀與語言生態。例如,李鈺瑩(2020)對貴州景區語言生態狀況進行考察。2)關注國際化大都市中的語言景觀與語言生態。這類城市中的語言生態系統更為多元化與開放化,其文化生態也更為復雜。研究學者可以就國際化大環境下文化權勢、文化沖突等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例如,蘇杰(2017)以上海為例,對當地語言景觀進行了觀察和分析。
本部分研究以Price(1965)對于研究前沿的定義為依據,首先對近50篇發表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了可視化統計,得到關鍵詞頻次及中心性統計表及關鍵詞共現圖。由下表可見,“語言景觀”節點最大,且外圍連線最多,其次是“海洋文化”“多模態”“可視化分析”節點,但節點規模與“語言景觀”節點存在明顯差距。所得統計表、共現圖如下,

表3 近50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頻次及中心性統計表

圖5 近50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共現圖
通過對上述統計表以及共現圖進行分析,結合3.4部分進行對比,可見“海洋文化”與“可視化分析”出現頻次增加,成為研究熱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的關注。為響應國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海洋文化成為了研究學者們關注的研究對象。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言景觀研究領域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也逐漸增加,可視化分析和統計成為了語言景觀文獻統計研究中的利器,
為進一步對上述初步分析結果進行深入研究,進行了統計,得到文獻共引分析列表。因整理后取被引用次數大于等于4次的文獻,共21篇,制作統計表如下:

表4 語言景觀研究領域近50篇論文被引文獻排名
通過對上述被引文獻統計表的歸納研究發現,有11篇為偏重語言景觀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其余10篇側重點都是對于某城市或地點的語言景觀研究實踐。根據統計,上表中對于語言景觀研究與分析方法的文獻出現多次。由此可見近年國內對于語言景觀的研究已經開始借助這些理論基礎更多地走向實踐。
結合之前研究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在實踐研究中,國內的前沿方向已經由前期對于理論基礎和語言政策的研究更多地轉向對于特定地區的特定場景中語言景觀的實踐研究,研究方向更為細化。其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分析的文獻也不斷增加,也充分說明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語言景觀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在過去的二十余年間,我國學者結合語言景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成果頗豐的大量考察,其研究重點主要聚焦于語言的規范使用、文化以及修辭特色、外來語種使用中出現的錯誤等方面,而在最近幾年才開始關注到語言背后的權勢關系,對于公共領域語言使用所能夠揭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沖突等鮮有提及。這些國際研究中的核心問題較少出現在國內研究學者的成果中,這一點既是我國語言景觀研究的獨特之處卻也是研究領域的一塊空白,似乎標志著我國學者在語言景觀研究領域的創新性研究突破點進入了瓶頸期,應加強對語言選擇和使用的規則、語言事實背后的深層次含義進行研究和探索。除研究主題可以進行拓展外,語言景觀中的研究對象也可不再局限于公共標牌,轉而加強對其他公共領域內符號的關注和分析。目前國際上已經出現了以Jaworski & Thurlow(2010)為代表的符號景觀研究理論。因此,語言景觀除了關注語言符號之外,還可將研究視角延伸至其他模態形式,如圖像、音頻、視頻、顏色等。此外,與國際研究中出現的問題類似,我國語言景觀研究對語言景觀歷時變化的關注似乎不夠,這一點也是國際語言景觀研究領域先前發現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多語現象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呈現的物質載體和形式也日益多元化,因此語言景觀研究作為社會語言學的子領域之一應運而生并引起了全球范圍內多個領域中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展語言景觀的研究對于樹立國家和城市形象,制定語言政策,維護語言生態平衡等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