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麗
【摘? ? 要】通過美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感知作者的思想文化,進而體悟生活小事,健康成長,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使命。群文閱讀可以解決一個班級學生感知不同、閱讀喜好不同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閱讀到自己喜愛的文章,有了這份喜愛,美育感悟自然就很容易被激發了。
【關鍵詞】美文? 閱讀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139
每篇文章都要有它的靈魂,與文章的親密接觸,就是讀者通過閱讀文章試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知作者傳遞的思想文化。中學生正是建立健康人格的關鍵期,讀什么樣的書籍也影響了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和認可進度。
茫茫書海中,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精煉,感受到中國人大智隱于市的低調,更能讓我們在不同年齡對同一篇文章產生新的思想和啟示。因為這些魅力,也讓筆者對文言文的閱讀教學充滿了熱愛和敬畏之情。但是,對于初高中生來說,文言文似乎是一堵很高的墻,想翻越,卻只能借助字詞句理解這個階梯爬到半道。大部分教師對于文段所呈現的德育內容只是點到為止。當然這跟我們的考試要求有一定的關系(文言文教學重視字詞句翻譯、文段內容概括的考察),但是想一想,這些流傳千年的文段,到學生這僅僅只拾得皮肉,丟棄了骨髓,是不是讓人悲痛惋惜呢?為了促進自己在文言文群文閱讀上的提升,筆者也根據自己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進行了反思。下面筆者將從如何構建教學觸發點、如何構建群文、四步教學法、美育展示四個方面進行反思總結。
一、讀懂學生,也就尋找到了群文教學的觸發點
教學,中的“教”,其實應該放在“學”之后。這里的學,筆者理解為“學生”,教學應該是把學生放在首位,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成長階段特征,去發現他們此刻的成長缺陷,并把這些缺陷當作教學的首位思考,我們才能以文育人。
構建《不同的家風 不同的你我》這堂群文閱讀教學,其實也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一次教學中,筆者講到了初一上期《世說新語兩篇》中的《詠雪》,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很溫馨、很開明的家庭教育風氣,這個家庭風氣讓我很感動。作為媽媽的我,對“家風”這個詞很敏銳,初中學生基本上正式進入了青春期叛逆期,很多學生在探索自我的時候出現了很自我很情緒化的狀態,對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辦公室里,同事們談得最多的也是初一學生的叛逆,更談到了家庭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影響。當孩子不理解父母,不知道家風為何物,對父母家規沒有敬畏之心,叛逆也會越演越烈!為此我緊扣“家風”一詞,閱讀初一人教版教材、初中三年的1+N教材,尋找能提取家風的文章。最終,我選擇了《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觸龍說趙太后》《圍爐夜話》等文章構建起了群文閱讀的支架。
二、確定美育目標,多角度選擇文段
我設立了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拓展文言文知識,增加學生閱讀量,鞏固文言文閱讀理解,激發學生熱愛文言文的熱情。2.能力目標:認識家風定義,通過比較閱讀概括出古代部分家風類型并總結這些家風對孩子的影響,進而引導學生感知生活、學習,學會借助家風規劃自我人生。3.德育目標:感受傳統文化語言魅力,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我對家風的觀點,培養熱愛傳承家庭文化、感恩父母、敬畏家規的情懷。
《詠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倡導“家人相處和睦、言語表達自由”的文人世家風氣;《陳太丘與友期行》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家庭里的“嚴格、守信”;《觸龍說趙太后》讓我們看到了兩種完全對立的家風,趙家的“溺愛”,觸龍家的“獨立擔當”;《圍爐夜話》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文人世家更加細致全面的家庭教育力量。四篇文章有對比,有不同的角度,閱讀理解上難易相宜。
三、四步教學(看一看,想一想,評一評,悟一悟),美育澆灌
教學,就是慢慢將美育滲透到學生心里的一個過程。要讓這個美育有滲透性就要思考教學步驟。為此,筆者實驗出四步教學法。
第一步,“看一看”。所謂“看一看”就是通過陸游家書、曾國藩家書、紀曉嵐家書、《增廣賢文》摘錄語段讓學生感知,看一看,什么是家書。第二步,“想一想”。讓學生提前閱讀文段完成比較閱讀工作,思考這四個家庭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他們的孩子在這些理念的影響下未來發展會有何不同,能從中得出什么感悟?第三步,“評一評”。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細讀文章,比較歸納進而由古及今思考家風對一個的成長意義很重大,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家風,溺愛只會貽誤自己的未來!第四步,“悟一悟”。美育之花是否開放,檢測的方法就是聽學生們的感悟。每一個學生都有話語權,課堂上一定要把這個權力還給他們,聽聽他們的表述。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回憶思考總結一下他們自己家的家風是什么?能力好的孩子可以仿照最開始的幾大家家風構建文言句式,結合《圍爐夜話》選段,總結展示一下自家的家風,并談一談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敬畏家風,感恩父母,培養自律!
四、筆下生花,美麗的成長
讀寫是一體化的,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真正地讀懂文章,讀懂作家的思想。為此,課堂教學的最后,我要求學生為父母寫一段話,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對父母那些溫柔、寬容的感恩,對那些曾經不能理解的嚴苛要求多點理解,心懷感恩和敬畏之情對待父母,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把這份家風傳承!
一次難忘的教學,必定是在教師用心感悟后進行的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我感恩課堂里的點滴閃現的靈光,因為這些如精靈般調動的火花才讓我展開了這場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之路。這個過程讓我看到了,看似幼稚的孩子身上也有家長和教師沒有發現的純真;看見了他們對生活的慢慢感知。孩子們的成長不也是一個看一看,想一想,評一評,走一走,悟一悟的過程嗎?教學相長,教師的進步不也是學生們思想浪花激起的高度嗎?接著用心讀透文章,抓到群文閱讀教學的觸動點,以心交心,以文育人,讓美育之花綻放在群文閱讀的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