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臣 陳淑杰
河南省杞縣大蒜栽培歷史悠久,據記載在西漢時期已開始種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河南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學就曾把杞縣大蒜品種及其栽培方法收錄其中。
1981年,大蒜開始在杞縣的葛崗與裴村店兩鄉鎮試點種植推廣,大蒜收入的高效益使得杞縣大蒜種植面積逐步增加。1992年5月,政府出資4萬元在中央電視臺作廣告,詳細介紹杞縣大蒜的質量、產量和特點,贏得了國內外商戶的好評。20世紀90年代末杞縣大蒜種植面積發展到40萬畝,杞縣大蒜的影響力逐漸增強。2000年,杞縣縣長焦躍進帶著杞縣的特色農產品進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優質農產品展銷會,十多家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焦裕祿之子進京賣大蒜”的新聞并在全國引起轟動。一時間,杞縣大蒜名揚海內外。2001年,政府成立杞縣蒜業集團公司(全供事業單位),對全縣大蒜的種植、加工、儲存、銷售實行一條龍服務。2003年1月5日,中國共產黨杞縣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這次大會明確指出大蒜成為興縣富民的重要產業,今后要堅持把大蒜生產作為杞縣龍頭支柱產業來抓,實施“大蒜富縣”戰略,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品種改良、精深加工、出口創匯,努力在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上作文章。縣委、縣政府緊跟國內經濟的新形勢,結合杞縣自身經濟特點,調整制定了大蒜“區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會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大蒜帶動”戰略。2007年成立杞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合并蒜業集團,全面負責杞縣大蒜全產業鏈發展。2007年5月18日,杞縣成功舉辦了“中國杞縣第一屆大蒜節”,截至2020年,中國杞縣大蒜節已經成功舉辦十二屆以大蒜為主的經貿活動。歷屆大蒜經貿活動的成功舉辦,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賈云集杞縣,擴大了杞縣大蒜產業宣傳,促進了大蒜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推動了大蒜產業的產、供、銷等全產業的快速完善。
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發展,現在杞縣大蒜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70多萬畝,產量90多萬噸。目前,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居全國縣域第一位。在杞縣大蒜生產過程中,蒜農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按照綠色化、有機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實施精耕細作,全面提高了杞縣大蒜的品質和產量。一直以來,杞縣縣委、縣政府努力打造杞縣大蒜品牌,力爭杞縣大蒜享譽海內外。2001年,杞縣大蒜注冊了“金杞牌”商標。2009年,杞縣大蒜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杞縣大蒜逐步開展了大蒜綠色認證、有機認證等。杞縣還成功注冊了“淵啟”牌大蒜、“孟杞”牌大蒜、“昊碩”牌大蒜、“阿麗拉”黑蒜、“禮御尚品”黑蒜等知名商標。其中“淵啟”牌大蒜是全國百家合作社百強品牌。2018年,8家出口企業獲得GAP認證。2018 年 5 月,“杞縣大蒜”成功注冊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隨著大蒜產業的發展,大蒜銷售、冷藏、加工、出口等方面發展迅速。杞縣大蒜貿易企業200多家,其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36家,先后建立了金地農產品有限公司、金杞民豐有限公司、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鴻昌蒜業有限公司等大蒜加工龍頭企業。目前,全縣大蒜加工企業已發展到80多家,加工能力超過20萬噸。杞縣大蒜冷藏業發展迅速,大型現代冷庫群相繼建成,形成以縣城西關、蘇木鄉、邢口鎮、高陽鎮、葛崗鎮、陽堌鎮為主要貯藏地的現代大型冷庫群,年貯藏能力達到70多萬噸。
“大蒜興縣”“大蒜富縣”作為杞縣的長遠發展戰略,為后來歷任縣領導持續貫徹實施,這一戰略舉措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大蒜作為杞縣的特色主導產業,一直是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渠道。在杞縣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杞縣建立健全了大蒜產業“六個對接”“六個打通”扶貧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杞縣特色的大蒜產業化精準扶貧道路。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在大蒜交易高峰期,僅金杞大蒜國際交易市場內每日參與務工的就有數千人,參與務工的人員每個蒜季可收入上萬元,實現了貧困戶在大蒜產業帶動下的間接脫貧、穩定脫貧;杞縣大蒜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搭建并完善企業帶貧益貧機制;農業局成立農業服務專家,開展“點對點”“一對一”技術服務,深入一線了解全縣大蒜種植情況,及時提供技術支持。
在杞縣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杞縣人民的不斷努力下,杞縣大蒜獲得了諸多榮譽。2014年,杞縣榮獲由中國蔬菜流通協會頒發的“中國大蒜之鄉”;2017年,成為國家級出口大蒜質量安全示范區;2019年,杞縣大蒜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年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榜單;2020年6月,杞縣大蒜獲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榮譽稱號。
通過產業化、科技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杞縣大蒜形成了生產、加工、貯藏、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已成為富民興縣的支柱產業,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商戶得利、財政增收的目標。
(作者單位:河南省杞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