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通過對算式變換的比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的過程中,發(fā)展抽象、概況的能力,進一步感悟運算本質。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內在邏輯性,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談話導入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誰還記得加減法之間有什么重要關系嗎?(減法是加法逆運算)乘除法之間也有這樣的關系嗎?各部分間的關系又是如何?
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一起研究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板書課題: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解決問題(1)
師:請看這幅圖,你能發(fā)現什么數學信息嗎? 生:有4個花瓶,每個花瓶插3枝花。(課件顯示) 師:一共插多少枝花? 師:誰能解決? 生:3×4=12(枝)
師:你是用乘法算的。誰有不同的方法? 生:3+3+3+3=12(枝) 師:是用加法算的。
2、對比認識乘法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請觀察這兩個算式,結果都是12枝,那表示的意義相同嗎?3×4表示什么?(4個3相加)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課件顯示),哪種算起來更簡便?為什么?
生:乘法更簡便,因為乘法只算1步。 師:也就是說乘法是一種簡便運算。
歸納:在數學中,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齊讀、同桌說) 師:相乘的兩個數叫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所以積=? 生:因數×因數=積 (板書:因數×因數=積) 師:以后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就用乘法計算。
3、提出問題,解決問題(2)、(3)
師:有12枝花,每3枝插1瓶,可以插幾瓶? 師:誰能解決?生:有12枝花,平均插到4個花瓶,每個花瓶插幾枝? 師:誰會解決?
師:同學們解決的非常正確。
4、對比認識除法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請仔細觀察這3道題的算式,第(1)題已知的是兩個因數,求它倆的積,用乘法求的。那第(2)題已知的是第(1)題的什么?求的什么?用什么運算求的?第(3)題呢?
生:第(2)題已知的是第(1)題的積和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求的。 師:第(3)呢?
生:第(3)題已知的是也是積和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用除法求的。 師:也就是說,第(2)、(3)題都是已知積和一個因數,用除法求另一個因數。因數=?
生:另一個因數=積÷一個因數(板書:另一個因數=積÷一個因數) 師:這些就是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板書: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歸納:在數學中,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齊讀、同桌說)
師:在除法中,已知的積叫做被除數,已知的因數叫做除數,求的因數叫做商。那么商=?
生:商=被除數÷除數(板書:商=被除數÷除數) 師:根據以往的經驗,怎么求除數和被除數?
生: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板書: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師:這部分是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板書: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我們一起總結的就是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式,誰能用一句話形容一下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善于利用這些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出示課件,學生完成練習題,全體訂正。
四、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誰想說說自己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 ? ? ? 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 ? ? ? ? ? ? 商=被除數÷除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 ? ? ?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除數×商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里老鄉(xiāng)小馬坊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