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中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其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教師素質的現代化現已實現了多少?效果如何?
經調研可知,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工作還存在“理念好,但過程推進有偏頗,階段性結果不夠好”的現象。存在教育主體從“知者”到“行者”間的距離。究其原因,一是主體自覺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落差。抓立德樹人工作,口號打得比較響,但下沉到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將知識學習滲透到“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達到“融合的程度”還存在擱淺的問題。
對教師而言,對不同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學生不同的成長環境、教學環境、校園文化、不同年齡段的元認知等,是否存在思考得不夠,亦或想到或不能跟進,不能較好落實到課堂的問題。
對各學段而言,學前、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要達到的階段性目標落實的怎樣?是否考慮貫通性?知識的銜接效果如何,是否有浪費學生時間和精力的現象。
就學科而言,是否存在完成學科任務的同時,能夠關注心理、文化(藝術、體育)、綜合實踐等多元知識,注意從自己學科的角度朝著指向“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教師怎樣開展工作才能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推動者。
一、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保障
(一)提倡教師自我完善--認識自我,自我管控
在如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許多人特別是教師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浮華”的吸引,會看到一些小人利用這樣那樣的“捷徑”,青云直上,于是產生搖擺和糾結。從而在思想道德、言行舉止,語言表達等方面有傳達給學生“負能量”的傾向。
(二)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豐富管理能力
筑勞知識根基--教師自己對于這一領域的知識掌握的如何,理科教師,您的動手實驗水平是不是只停留在會做,講的不一定明白;還是對于前言的科技發展自己不知曉,或是也解答不清;還是從學習方法和自己學習時的方法上還存在知識復制,而不是從根本上,從源頭上,基于理解,能把概念實驗等講清楚。都需要教師有著“長流水的功夫”,都會說,然而做到并堅持一段時間做得怎樣?
如今的學生,生于信息化時代,每天的信息流鋪天蓋地,正能量的,中性的,負能量的,全靠機器的過濾還是重口難調,需要教師言傳身教的引導,需要教師學一些心理學、哲學、管理學知識管理好學生。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教師講教學策略時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
(三)擺正教學態度,培植學生,使之將來更好造福人類
學生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千姿百態,參差不齊。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不乏把“好”重新詮釋。教師若能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個性與潛能;最大化的在“通識學習、基礎性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找到生長點,找到優勢從而產生自信,且永遠保持對于社會、學習的熱愛;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和濃厚的對待各種事情的興趣;保持做人的善良、和造福社會的健康心理,便是對“教好”的很好地交代了。
二、學生的學要找“最適合的”,不能一味模仿和嫁接
教師職業的趣味性在于它是一個動態的工作過程,每個地區、每一屆、每一班、每個家庭送來的學生千差萬別,需要教師以怎樣的洞察力、分析力、批判性能力才能在接手一個班學生時“求同存異”,大班額管理、授課。
(一)支撐學生學習,每天自省三問
教師每天睡前自省,今天過得好不好?原諒一切,哪些問題處理的好,繼續努力,今天讀書了嗎?
一問自己:Are you OK? 是不是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行工作、學習?
二問自己:今天支撐學生學習是要教學生怎樣的思維方式?是要學生落下哪些知識點以外的將來能夠服務于社會和人類的技能?
三問自己:今天的知識點核心是什么?還能有怎樣的改進?
(二)投學生所好,幫助建立馳騁社會的本領
語言類學科的學習其主要用途是交流與互相促進,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教知識,會用一個詞、能說幾句話,能獲取文本的一些表層信息,遠不能達到學科的目的,要加強語言表現力的培養,包括:1.內容(content);2.情境(context);3.綜合性任務、功能(global task and function);4.文體(text-type);5.準確度(accuracy);6.社會語言文化(social linguistic culture)。語言教學要蘊含在文化學習內容之中。
(三)不能就題刷題,要建構真實的情境空間,促發學生理解
在設計教學中,要為學生設置情境,包括大情境與小情境。大小情境中最好要有關聯。然后把知識點放逐情境中,教師要擴大對知識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只有當學生具備了組織化和結構化的領域知識、概念和方法,他們才能,提出和解決問題,也才能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教師的支撐作用要把握好“度”,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現在的教師教學,已經意識到從問題中來,部分教師敢于讓學生嘗試、探究、試錯,怎樣給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是否暗含著對于“硬拽如今天的教學知識點”等現象?真的有待研究;還有的教師對于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幾種不同的觀點,接不住?把燃起的思維火花一瓢冷水澆滅;還有的對于開放性觀點,不敢直視,不能給出在保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保持自己的觀點,偏偏要歸結到怎樣答題得分的應試教育上來。
(五)發揮智能教育優勢,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改善學習效果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形成的教育新模式,是智能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形態。學生個性差異很大,原有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假學習現象嚴重,深度學習難以發生,而技術與資源的合理運用就可以為我們提供這種可能。數據的提取和分析,使針對每個學生的“痛點”判斷更加準確。
一方面我們可以依靠“智能時代大數據的收集”給出一些這方面的參考,然而機器永遠代替不了人類,智能令其解決一些機械重復的內容,更多的該是教師“智能的參與”,儲備更多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
北京市房山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