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霞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其獨特價值為各幼兒園所接受或推崇。本學期,我班開展了“水寶寶愛探險”主題活動,現(xiàn)就本活動的設計思路與實施途徑進行分析與探討,為以后開展類似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順應幼兒需求,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活動
首先,我們從幼兒入手確定主題方向,傾聽他們喜歡談論的話題,觀察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天氣如何,只要有時間小朋友總是愛玩水,很多孩子喜歡在盥洗室悄悄地玩水,他們洗手、漱口的時候喜歡打開水龍頭,聽嘩嘩的流水聲,還會用小手或勺子攪動水流制作旋渦。我們想與其讓孩子悄悄地玩,不如我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大膽地、主動地去探索。因此,我們“水寶寶愛探險”的主題就誕生了。
二、師生共構,創(chuàng)設主題活動區(qū)域環(huán)境
孩子們喜歡玩水,我們準備打造一個專門的玩水區(qū)。我們提供了PVC管、瓶子、水管等材料,看看小朋友在操作活動中會有什么想法。草莓組小朋友一人拿了一根PVC管,他們合作把這些水管拼在一起。當拼完的時候,思齊指著其中一個缺口大喊:“漏水啦,漏水啦!”陽陽也叫起來:“不能這樣拼,要漏水啦!”于是,他們拆掉了管子,重新拼接。這一次,他們改變了水的路線,拼了一個類似“S”型的路線圖。當“S”型拼好后,曉曉發(fā)現(xiàn)有一根T型的PVC管一頭沒有相連接的水管,依然會漏水,于是他們又喊著“漏水啦!”弟弟找來了一根彎管,接在T型管的一頭,說:“把這里堵住,讓它(水)轉彎走這里。”草莓組不斷調整,堵住會漏水的缺口,拼出了不漏水的,還能讓水轉彎的水流路線圖。最后,我們把每組小朋友的拼好的水管再次拼接在一起固定在墻上,做成了一面玩水墻。
在整個拼接過程中,我們沒有預設“正確的”拼接方法和形狀,而是通過師生共構,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討論、嘗試、完善、成形等幾個步驟,形成最后的成品。整個活動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作為活動開展的基石,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協(xié)調保證活動有序、持續(xù)地進行。最終發(fā)現(xiàn)不僅每個孩子參與度得到大大的提升,呈現(xiàn)的作品也豐富多彩。
三、提供多層次材料,為幼兒的探索提供物質基礎
我們的玩水區(qū)創(chuàng)設好了,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玩了起來。小朋友可以探索水的流動性,觀察和預測水的流向,探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霏霏拿了一個大漏斗放在PVC管上端管口,舀了一杯水想要倒進漏斗,但是漏斗比霏霏的個子高一點。霏霏踮起了腳尖,好不容易才把水倒進去,看著水從下面的管道流出,霏霏興奮地拍著手喊:“看,水流出來了!”
芃芃選了一個小的漏斗,小漏斗接在PVC管口,整體高度不高,芃芃很容易夠著,但漏斗口比較小,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讓水不灑出。芃芃用小桶裝了半桶水,傾斜著小桶將水倒進漏斗,當看到水從不同的管道流出來時,芃芃發(fā)出了感嘆:“哇,水是從兩邊流出來的!”
我們提供了多種大小的漏斗,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身高,能力來選擇。如果選擇大的漏斗,那么高度對個子比較矮的小朋友來說就需要踮一踮腳才能把水倒進去;如果選擇小漏斗,小朋友需要小心翼翼才能讓水不灑出,這就對小朋友的小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設計漏斗時,我們根據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提出的要具有適宜性的要求,針對身體發(fā)育程度不同的幼兒,滿足其不同的需求,培養(yǎng)其不同的能力,最終讓每個孩子都在活動中受益。
四、抓住隨機事件,生成可持續(xù)進行的活動
在玩水的過程中,除了玩水時的自然損耗,小朋友發(fā)現(xiàn)盆里的水變少了。大家紛紛猜想,有的說水寶寶在我們玩的時候流走了,有的說飛到天上去了,跑到云里去了……那水真的會自己變少嗎?于是,我們帶著小朋友做了一個小實驗:每組小朋友用一個大量杯裝一杯水,貼上標記,把水放在樓頂不容易觸碰的地方,每天來觀察,看水是否真的會變少。
第一天,無明顯變化。
第二天,好像少了一點。
第三天,減少,水位在標記線下一點。
第四天,無變化。
第五天,水減少,但不明顯。
過了一個周末,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水變少了,水位明顯在標記線以下,小朋友驚呼:“哇,水寶寶變少了!”
觀察是幼兒最直觀感受事物變化的方式,我們應抓住幼兒感興趣的某個點(如水的多少變化),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通過基本的觀察到發(fā)現(xiàn)變化,持續(xù)性的記錄,到最終得出結論,不斷激發(fā)幼兒對同一自然現(xiàn)象保持較高的熱情和關注度。通過提問式引導,在原有的問題上不斷豐富、深化,完成由對現(xiàn)象的好奇到探究科學本質的轉化,滿足幼兒的求知欲。
五、追隨幼兒興趣,開展可操作的探究活動
我們班孩子對冰淇淋有著持久而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把水凍成冰就是冰淇淋了。于是,我們嘗試著把水冰凍,如果成功了,下一次我們就可以做真正的冰淇淋了。每個小朋友用紙杯接了半杯水,準備拿到廚房凍起來,可是有人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們的杯子都是一樣的,凍好了怎么知道哪一個才是我的呢?
我提出:不如我們給自己的杯子做一個標記吧!
為了給自己的“冰淇淋”做標記,小朋友在班上找可以放進杯子的小玩具,標記好后放進冰箱冰凍起來。
兩天過去了,大家急不可待地想要去廚房看自己的“冰淇淋”。我們來到廚房,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杯子,看到水結成了冰塊,大家都興奮極了。回到班上,大家相互觀賞、討論著自己的“冰淇淋”,很快又發(fā)現(xiàn)問題了:玩具凍在冰塊里拿不出來了。我問:“怎樣才能把玩具拿出來呢?你們有什么辦法?”小朋友眾說紛紜,各有各的方法。我鼓勵小朋友:“那就用你們說的辦法來試一試吧。”于是,小朋友開始了冰淇淋大作戰(zhàn),摔、敲、砸、切、捂、戳、搖……各種辦法都用上了。
如何標記杯子?如何將冰塊里的冰取出?這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于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們因勢利導,讓孩子充分地體驗并參與科學探究,即: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動手操作,最后再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在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通過“冰淇淋大作戰(zhàn)”等方式,提高探究過程的趣味性,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充分參與到探索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小班主題活動的開展,只有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為載體,不斷地關注幼兒的興趣,提供層次多樣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讓幼兒在與周圍環(huán)境及材料的互動中不斷探索學習,積累經驗,獲得個性化的發(fā)展。
四川省直屬機關西馬棚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