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江浩 郝一帆
摘 要 媒體泛化視域下,對紀錄片現有生態模式進行分析,指出新型傳播形態對紀錄片傳播力維度的影響;提出加強主流媒體對紀錄片的創作投入和市場化營銷力度;創作更多關注人文及人類生存環境的高品質紀錄片,引導并逐步提高受眾欣賞素養,將成為紀錄片傳播力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媒體泛化;紀錄片;生態模式;傳播力;良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3-0098-03
近年來,隨著數字移動技術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已經切身感受到重重危機,世界范圍內的紀錄片創作和傳播也正迎來一場新的挑戰。在這場傳播媒介日新月異的巨變過程中,傳統紀錄片已呈現出與當代傳媒技術發展相適應的改變,催生出紀錄片的各種新形態。對此,筆者認為正確引導并擴大國產高品質紀錄片傳播力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緩。
1.1 紀錄片傳播媒介的多元化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和普及都對社會的文明進程產生過廣泛的影響,而每一種新媒介都是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產物。今天,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革新讓人們獲得更多新的媒體體驗。據《2020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已達9.01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高達8.18億。其中經常觀看紀錄片用戶占36.6%,手機用戶已成為網絡視聽最大的收視群體。與此同時,公交、地鐵、列車、航空等移動電視,以及樓宇、大型LED屏等戶外新媒體、新設備的廣泛應用,也為傳統紀錄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的傳播途徑重新塑造了人們欣賞紀錄片的收看習慣,傳播媒介的多元化發展,逐步顛覆了電視臺長期以來作為紀錄片傳播主體的傳統制播模式。
1.2 紀錄片傳播主體的平民化
現代傳播學研究告訴我們,傳播是一種社會化的互動過程,傳受雙方保持著相互作用和影響,是社會關系的動態體現[1]。由此可以得知,社會傳播媒介的發展和需求,必然會影響和改變著傳播系統中傳受雙方的平衡關系,傳統紀錄片的傳播力也會隨著傳播主體的轉化而發生改變。
過去作為國內紀錄片制播的主流媒體,電視臺一直處于傳播的主導地位。隨著各種網絡視頻平臺的大量興起,用戶獲得海量信息的同時,網絡也日漸成為紀錄片愛好者創作、展示作品的平臺和工具。以愛奇藝、優酷和騰訊視頻為代表的網絡綜合視頻作為開放型平臺,降低了紀錄片創作的準入門檻。同時,隨著新型數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機航拍、水下攝影等新型拍攝技術開始在民間流行,攝像機也逐漸成為普通民眾記錄生活的一種日常工具。2011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浮生一日》就是全球網民參與拍攝的一部典型范例。該片導演在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YouTube上,邀請網民共同記錄同一天的平凡生活,導演使用全球網友自行拍攝的視頻,剪輯制作成一部展現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表明:創作者的大眾化不僅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模式,也在作品的內容、形式和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2]。此時,普通愛好者與專業創作者生產的紀錄片已經可以同臺競技,紀錄片創作模式開始重新塑造,可以說《浮生一日》創作的成功,標志著紀錄片進入了傳播主體的平民化時代。
1.3 紀錄片收視群體的年輕化
長期以來,紀錄片一直被業界認為是一種精英文化,受眾定位是一部分“小眾化”群體。紀錄片傳播媒介和傳播主體的變化,不僅打破了傳統媒體與受眾之間的固化關系,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眾的身份和所處的被動地位。由受眾開始向用戶轉變,有了更加自主的選擇性和互動性,如此必然會帶來受眾群體范圍的改變。據《2019紀錄片內容及用戶報告》數據顯示,國內紀錄片受眾中76%生活在一線城市,月收入7 000元至20 000元人群占55%,其中35歲以下占到82%。這意味著目前國內紀錄片的觀看者,主要以一線城市的新中產階層為主。紀錄片收視群體的年輕化,促進了各種新型傳播技術手段的使用。網民在視頻網站上觀看自己選擇的紀錄片時,既可以通過彈幕等形式,自由表達對作品的觀點又與其他網民互動,使傳播形態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可以說,新媒體讓傳者與受者之間形成一種新型的互動關系,微紀錄片也由此應運而生。
1.4 紀錄片傳播形態的網絡化
與傳統紀錄片4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長相比,微紀錄片篇幅較短,單集長度通常在10分鐘之內。較小的敘事視角,充分順應了新媒體時代影像內容碎片化傳播的規律:通俗淺顯的敘事方式,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契合了當前新媒體年輕用戶的觀看需求。以2012年1月1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故宮100》為例,這部100集的大型紀錄片,用鏡頭揭秘故宮不為人知的角落,對故宮進行全新的平民化解讀。該片每集6分鐘的時長,給這部百集紀錄片打上了網絡化的印記。而6年之后2018年1月1日播出的百集大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更是將微紀錄片的時長壓縮到極致,用每集5分鐘的時間講述一件國寶文物背后的故事。由于畫風輕松快捷,使用更具人性化和互動性的話語方式,一改文物紀錄片沉重的敘事表達感,更加貼合年輕觀眾的口味。該片第一季播出,就迅速吸引網絡大眾的注意力,直至2020年6月第三季播出,依然是年輕網民追逐的一部網絡爆款微紀錄片。
最初國內大型微紀錄片的題材主要集中在文物領域,近年來美食微紀錄片也成為國內紀錄片市場追捧的對象。2019年推出的《早餐中國》(第一季)、100集《粵味廚神》、30集《人間有味》等,都把每集時長控制在5分鐘之內?!度碎g有味》甚至制作成有2個版本的視頻,一個3分鐘豎屏短視頻和一個5分鐘橫屏短視頻。微紀錄片善于用連續性的表現手法從不同側面凸顯同一主體,收獲全方位多元化的傳播效果[3]。
微紀錄片的風靡一時,宣告了紀錄片傳播形態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運用大型系列劇的播放形式,匯集大量小故事片段以達到展現完整創作主題的效果。既符合年輕受眾的碎片化觀看訴求,又極大地滿足了紀錄片新型收視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同時,微紀錄片又適合在社交媒體、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以及主流媒體融媒體平臺中的傳播。傳播形態的網絡化拓展了傳播空間,最終影響并改變了國內紀錄片傳播力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2.1 紀錄片世俗化主題擴展了傳播力的廣度
隨著紀錄片創作群體的不斷壯大,電視臺在爭奪觀眾方面壓力倍增,原本賴以生存的“品質為王”創作理念變得不再可靠。傳統紀錄片逐漸開始迎合新媒體受眾的欣賞口味,創作理念開始向“內容為王”演變。以2012年走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為例,與央視之前出品的高水準紀錄片《大國崛起》《故宮》相比,該片另辟蹊徑,完全脫離了宏大敘事模式,敘述的是民間美食,把鏡頭對準了普通人的生活。借助新媒體的傳播,這部系列美食紀錄片,雖然讓曾居廟堂之高的紀錄片華麗轉身后走進大眾的視野,但仔細分析其收視率持續火爆的深層次原因,就會發現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這是一部主題世俗化的典型作品。國內一位著名紀錄片學者曾這樣評價《舌尖上的中國》:選材具有高度的大眾性,人們都離不開食物,所以獲得最廣泛的認同[4]。
受《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影響,國內很快引爆了一場全民關注美食的熱潮,央視、地方臺、各大視頻網站紛紛加入美食紀錄片的創作隊伍,媒體之間競爭愈演愈烈。一時間,《味道天津》(第一、二季)、《味道云南》《尋味順德》《風味人間》(第一、二季)、《人生一串》(第一、二季)、《早餐中國》(第一、二、三季)、《人間有味》等眼花繚亂的同類型美食類紀錄片頻頻推出,一種美食的“制作工藝”,加之手藝人的“市井生活”,儼然已成為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標準套路。時至今日,這種熱度依然不減,國產紀錄片似乎進入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空前繁榮時期。
2.2 紀錄片題材嬗變降低了傳播力的深度
一部高品質紀錄片的選材應該切中時代的脈搏,真實地記錄一段鮮活歷史。筆者認為《舌尖上的中國》運用精致鏡頭語言帶給觀眾全新視覺體驗的同時,也開啟了國產紀錄片創作主題的世俗化之路,隨之而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題材的進一步嬗變:開始更多地聚焦微觀世界——《China 瓷》講述瓷器的前世今生、《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鏡頭對準一片樹葉、《本草中國》(第一、二季)解讀中藥的密碼、《稻米之路》專注稻米的傳播、《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示工匠與國寶等。回顧近年來熱播的國產紀錄片,我們不難發現:尋找獨特微觀視角以迎合觀眾新奇視覺感受的“鏡頭”,必然會導致創作題材“景深”范圍的改變。
隨著上述紀錄片傳播力的強力擴張,體現人文關懷和反映社會現實且有思想銳度的選題空間日益縮減,非主流紀錄片正在逐漸遠離觀眾的視野。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眾多微觀題材紀錄片的出現,在關注度、趣味性上都已經很大程度地滿足了大多數新媒體受眾的欣賞需求。
2.3 紀錄片主旋律主題擴大了傳播力的強度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還繼續傳承著宣傳宏觀態勢的創作方向,紅色、歷史、地理、改革等重大題材類主旋律紀錄片不斷涌現。以《美麗中國》《鳥瞰中國》《航拍中國》(第一、二、三季)、《輝煌中國》《創新中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展現國家情懷的大型紀錄片,以主旋律為導向,注重提升國家形象,使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主題思想持續得到強化。同時,在官方新聞媒體宣傳力的引導下,主流電視機構與新媒體強強聯合,制作、播出各類宏觀主旋律紀錄片,共同助力我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
這類主旋律紀錄片,將國家與社會的進步,映射到百姓平凡的生活軌跡之中,與觀眾形成共情的敘事,已經成為一種不斷壯大的成熟模式。著眼于“小人物、大情懷、正能量”的表達,正在成為主旋律紀錄片創作的主要潮流[5]。
3.1 提升媒體與受眾的品位
當代中國是一個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的社會,面對泛化的各種媒體形式,主流媒體的傳播力被嚴重減弱。新媒體對大眾欣賞品味的刻意迎合,使得傳統媒體傳播力下滑的局面日趨明顯與嚴重[6]。筆者認為:無論傳播生態模式如何風云變幻,品質永遠是紀錄片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位紀錄片創作者應該恪守的初心。只有追求卓越的品質,才能夠打造出一部傳世之作。紀錄片創作者必須關注新媒體的發展,時刻聚焦世界紀錄片行業的前沿趨勢,堅持與優秀者同行,才能促進國產紀錄片傳播力的良性發展。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正真具有內涵的優秀紀錄片仍屬于小眾藝術,提高大眾的審美品位既是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也是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應該主動承擔的社會義務。要利用在引導力、影響力和獲得公信力等方面先天占據的優勢,積極引導和培養觀眾的鑒賞力。要始終把握住紀錄片真實記錄生活的這一基本原則,盡職盡責不斷創新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欣賞到真正具有普世價值的精品之作。
3.2 加大紀錄片的市場化運作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紀錄片作為傳播領域的一種產業,如果完全與商業割裂開來并不現實。紀錄片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傳播力才能夠可持續發展。目前國產紀錄片國際市場的開發仍處于初期階段,國內產業發展、周邊業態的形成都相對滯后。直面現狀,我們只有放眼世界,加快對周邊產業的開發和培養并逐步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吸引更多資本的進入。在注重審美價值的同時,還要及時跟進市場的反饋,開拓紀錄片的商業價值。《生命脈動》《人類星球》《人類:我們的故事》等國外許多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只有高品質紀錄片加之健康、成熟的行業生態系統,作品的附加產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進而推動市場走向繁榮,才有可能實現紀錄片傳播力的良性發展。
面對媒體泛化的生存現狀,紀錄片傳播力呈現出的適應性演變,不僅體現在傳播范圍的廣度上,也體現在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傳播效果的強度上。唯有真正凈化傳播的生態環境,國產紀錄片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毋庸置疑,注重紀錄片傳播力的良性發展,已成為每一位紀錄片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筆者認為:加大主流媒體對紀錄片的創作投入和市場化營銷力度,創作更多關注人文及人類生存環境的高品質紀錄片,引導并逐步提高受眾的欣賞素養和品位,將成為國產紀錄片傳播力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3-5.
[2]趙鑫,陳旗.“互聯網+”語境下紀錄片創新發展的再思考[J].現代傳播,2017(4):111.
[3]王小颯.中國微紀錄片“走出去”的困境與突圍[J].傳媒,2019(11):46.
[4]馬海燕.《舌尖上的中國》火過電視劇[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20):3.
[5]李盛楠.張延利:創作多元化、表達年輕化、視野國際化是未來紀錄片發展趨勢[J].中國廣播影視,2020(Z1):149.
[6]陳國權.全媒體時代有效傳播“四力”的路徑[J].軍事記者,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