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摘要:目的:探討處方點評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干預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開出的處方4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處方點評情況將處方劃分成參照組(200例)和觀察組(200例)。參照組處方沒有經過點評,觀察組處方經過處方點評,對兩組處方內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做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的處方經點評后,基本指標均優于參照組,且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少于參照組,組間存在明顯區別,具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中實施處方點評干預措施,可以減少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改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處方點評;抗菌藥物;臨床干預
【中圖分類號】TQ45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173-01
抗菌藥物指的是具有殺菌、抑菌活性的藥物,常見的有抗生素、磺胺類、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通常會對病原體產生抑制和滅殺效果,從而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1]。伴隨抗菌藥物使用率的逐漸提升,其濫用發生率也隨之升高,抗菌藥物的濫用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2]。為更好的幫助醫院合理用藥,提升抗菌藥物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開出的處方進行處方點評,并對處方點評后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詳細內容和結果總結如下文所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在2019年2月-2020年12月開出的處方當中,選取400例進行研究,根據處方點評情況將其劃成兩組,各200例,其中參照組為未經過處方點評的處方,觀察組為經過處方點評的處方。參照組內,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各為110例和90例;年齡最大和最小者,分別為56歲和14歲,年齡中位值為(32.17±4.12)歲。觀察組中,男性例數與女性例數各為120例和80例;年齡最大和最小者,分別為57歲和15歲,年齡中位值為(33.05±3.27)歲。相較后可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沒有顯著區別,符合比較條件,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未對處方進行點評,直接使用。觀察組:對處方進行點評后在進行使用,點評方式為:①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和流程,按照藥物方面的規范設立標準,要與真實醫治情況相符,在抗菌藥物應用方案制定過程中,組建整治小組,由醫藥相關專業人士對處方進行點評。對工作流程進行細致點評,遇到不合理用藥情況,點評專家互相探討,找出解決辦法,并對其進行詳細記錄。處方點評是在不違反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對處方進行抽查、點評,并整理點評意見,進行對接、反饋,同時由專業人員彼此交流、設立獎罰措施,創建最初處方模樣,讓工作通過循環的形式展示出來。臨床醫師要參與進處方點評過程,并基于藥方管理以及藥物治療有關人員組建委員會,建立處方點評專業小組后,每月召開主診醫師培訓會議,安排醫師對上月處方和出院病歷抽查,并在質控中心局域網點評,最后由醫院領導審核、評價點評結果。②處方點評和評價標準,制作與本院抗菌藥物處方相符的處方專項點評表格,表內信息包括處方日期、藥品總數、患者診斷情況、抗菌藥物種類、處方金額、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醫師名稱等等,按照《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標準文件,進行處方的評價、分析和統計。③落實獎懲制度,所有在點評、抽查中被認定不合理用藥的處方,均應追究負責人責任,對其進行藥品金額三倍或以上的罰金,當醫師之間存在包庇、隱藏等情況時,要對連帶責任的醫師進行程度不一的處罰。所有不合理用藥情況,應在局域網網頁、通知欄進行通報批評,受到懲罰者一年內不準評選醫院先進、優秀職工。若多次不合理用藥,則由分管領導召集重新學習,并進行嚴厲處分。同時對點評多次仍為不合理用藥者,應聯合藥品動態監測報警系統,監測追蹤相關藥品的使用情況。若三年內沒有產生抗菌藥物濫用、錯用的醫師,應進行適當鼓勵,根據年綜合處方點評意見,按照考核情況進行物質、精神獎勵。以此激勵醫師和有關人員積極工作,認知負責,提升抗菌藥物使用質量。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處方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包括抗菌藥物使用的基本指標、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兩大方面,其中基本指標包括抗菌藥物使用率、處方合格率、使用金額、用藥強度四方面;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包括醫師越級使用、聯合用藥不適宜、用法用量不合理、配伍禁忌、溶媒不適宜、其他用藥不適宜六方面。
1.4 統計學方法
在SPSS22.0統計學軟件的計算之下,以P值是否大于0.05作為評定界限,來確認統計價值。其中,計量數據和計數數據分別以T值和X2進行檢驗,兩者表述方式分別為(均數±標準差)和n(%)。
2 結果
2.1兩組抗菌藥物基本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基本指標優于參照組,組間差別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更低,組間差別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抗菌藥物是臨床常用藥物,主要由微生物培養或化學合成而成,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盡管抗菌藥物對患者病情具有改善效果,但是抗菌藥物濫用率不斷增加,導致人體內的耐藥性產生改變,從而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治療效果[3]。伴隨我國在抗菌藥物規范應用方面不斷進行整改,大量醫院內部開始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抗菌藥物濫用情況,其中,處方點評方式在降低抗菌藥物使用率、使用強度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4]。處方點評為不同患者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促進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療,在處方點評制度下,醫師合理用藥水平得到提升,藥源性疾病發生率得到降低。通過建立合理的處方點評制度、流程、標準,創建處方點評模式,組建點評人員結構,加之點評獎懲制度的實施,能夠實現抗菌藥物應用合理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目的,從而改善抗菌藥物基本指標,提升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5]。
綜上所述,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實施處方點評措施能夠促進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可以保證用藥合理性,從而提升醫療服務水準,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姚麗玲,沈思思. 我院門急診抗菌藥物處方點評與分析[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21,38(01):122.
[2]徐金丹. 門急診抗菌藥物處方點評分析與管理對策[J]. 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29(01):125-127.
[3]陸偉亮,湯映. 處方點評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效果[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08):124-125.
[4]高文峰. 處方點評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影響分析[J]. 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6):93-94.
[5]潘麗,朱月皓,曹芳. 處方點評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影響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22):152-155.
眉山藥科職業學院 ?四川眉山 ?6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