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康

摘要:目的 研究間孔鏡下脊柱結核病灶清除置管引流術療效觀察。 方法 選擇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收入的脊柱結核患者30例,均采取經皮脊柱內鏡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續化療,觀察所有患者手術情況,以及手術前后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疼痛腰部評分。 結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術,出血量較少,未輸血,手術未出現血管神經損傷,病理證實為脊柱結核,末次隨訪所有患者切口愈合正常,腰部未出現不適,神經功能恢復正常。術后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VAS評分均不斷出現下降趨勢,術后12個月均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腰椎結核患者采取椎間孔鏡下脊柱結核病灶清除置管引流術,能夠及時清除病灶,并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相關癥狀,對于無法耐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脊柱結核;病灶;置管引流術
【中圖分類號】R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6-430-01
結核病是由于結合分歧桿菌引起,由飛沫傳播,近年來結核病患病逐年增加。脊柱結核是肺外結合較為常見的模式,在結核病中占據3%-5%[1]。常見胸腰段,會使得骨質破壞、脊柱神經損傷,甚至出現癱瘓,對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傳統開放手術為病灶清除及內固定術,暴露時間長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諸多患者不適合該手術[2]。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能夠提高病灶藥物濃度,快速殺滅結核分歧桿菌,創傷小且恢復較快[3];因此本文通過研究該項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30例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脊柱結核患者30例。納入標準[4]:①經過實驗室及影像學結合診斷;②椎體骨質無嚴重破壞,并發膿腫死骨;③知曉本文相關研究。排除標準:①具有椎管或椎體內腫瘤;②無法耐受該手術;③疾病晚期。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為23-75歲,平均年齡為(51.42±4.54)歲。
1.2 方法
術前積極完善相關檢查,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手術:患者選俯臥位,經過C形臂定位手術節段,從椎體破壞較嚴重的一側進行病灶清除,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皮膚切口使用經典椎間孔鏡偏外側入路。透視下由穿刺針植入導絲,由深到淺浸潤麻醉。沿導絲逐漸插入不同規格的套管,出現骨性組織使用環鉆擴孔。椎間盤內注射造影1-3ml,透視觀察造影劑滲漏情況。達到靶點后逐漸擴張,防治工作導管通道,連接椎間孔鏡系統,鏡下觀察椎間破壞情況,以及神經根受壓情況,去除肉芽及壞死組織,摘除死骨,松解受壓神經根,負壓吸引器吸出殘存膿液,使用離子射頻消融殘余的壞死組織,充分止血。一側清理完成,再對另一側操作,術后膿液及部分組織進行細菌培養病理檢查。
病灶清除后在椎體破壞嚴重一側置入灌洗管,連接沖洗袋,對側通道內放入1根引流管接負壓引流裝置,置管需要在C形臂X線機透視引導下進行。取出工作通道,縫合皮膚組織,固定雙腔引流管,2個管腔分別連接沖洗液及負壓引流裝置。使用0.3g異煙肼+1000-2000ml生理鹽水作為灌洗液,24h不間斷灌洗引流,觀察沖洗液性質與量。引流液變清涼后,局部藥物治療。2-3天內使用生理鹽水沖洗1次,沖洗直到液體清涼后注入異煙肼0.3g,保留1-2天后引流。重復方案,直到沖洗液清亮,無其他物質流出,切口周圍無炎性表現。膿腔內無殘留液體后,拔除雙腔灌洗引流管。術后飲食與術前無特殊性,術后第二天指導患者雙下肢康復鍛煉,了解患者雙下肢運動情況,注意保護管道,避免脫落,佩戴1-2個月腰圍下床適當活動。用藥期間定期復查肝腎功能,以及炎癥指標。
1.3 觀察指標
并記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期間1、3、6、12個月進行隨訪,觀察患者恢復情況,以及前后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5]。
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滿分5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差,疼痛評分(VAS),滿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6]。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手術情況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術,出血量較少,手術未出現血管神經損傷,病理證實為脊柱結核。15個月后隨訪所有患者均治愈,切口愈合正常,腰部未出現不適,神經功能恢復正常。
2.2 手術前后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
術后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均不斷出現下降趨勢,術后12個月均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VAS評分
術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VAS評分均不斷出現下降趨勢,術后12個月均低于術前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脊柱結核是由于結合桿菌引起的病變,隨著耐藥菌不斷出現,結核桿菌導致的疾病發生率逐年升高。這類患者不及時治療,會影響患者椎管,壓迫神經與骨髓,既往大多選擇開放手術徹底清除病灶,內固定矯正脊柱后畸形[7]。但近年有研究顯示單純抗結核藥物,同樣具有良好的效果,手術更多適合藥物治療不理想的患者,加之開放手術會增加醫源性損害。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微創置管治療在臨床獲得一定認可,能夠提高病灶內藥物的濃度,持續化療殺滅結核分歧桿菌,縮短患者治療時間[8]。
微創術中能夠清除結核病灶,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還可以留取組織標本用于診斷,有利于診斷與用藥,置管能夠引流,給藥能夠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本文通過將該手術納入研究,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完成手術,手術未出現血管神經損傷,所有患者切口愈合正常,腰部未出現不適,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患者經過該項手術后,整體效果理想,脊柱結核微創手術治療主要在于清除病灶,并預防脊柱惡化,緩解患者疼痛,微創技術下置管引流,提高病灶中藥物濃度[9]。在內鏡視野下,在可視狀態下清除死骨于壞死組織,刮除膿腫,安全性更高。部分全身化療的患者,病灶中心無法達到有效濃度,病理變化無法有效控制,但微創手術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術后給予異煙肼能夠提高病灶藥物濃度,減緩病灶發展,減少了患者口服給藥帶來的不良反應。但手術前仍需要嚴格篩查適應癥,部分明顯神經壓迫癥狀患者,或者腰椎不穩定者,需要選擇開放手術治療。本文結果中:術后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VAS評分均不斷出現下降趨勢,術后12個月均低于術前水平,P<0.05。證實了該項手術的效果。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下脊柱結核病灶清除置管引流術,整體療效理想,手術安全,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患者相關指標,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拴虎,秦凱,盧大漢,等. 載鏈霉素硫酸鈣人工骨椎間孔鏡下植入聯合經皮置釘治療腰椎結核[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4):493-498.
[2] 粟玉斌,胡斌,王洪凱,等. 椎間孔鏡配合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腰椎結核的療效觀察[J]. 華夏醫學,2019,32(4):24-26.
[3] 蔣波. 椎間孔鏡技術在脊柱結核膿腫診療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傷殘醫學,2020,28(11):40-42.
[4] 婁宇明,朱志安,黃齊雄,等. 經椎弓根上緣椎間孔鏡下病灶灌洗引流治療腰椎結核的臨床觀察[J]. 微創醫學,2018,13(3):393-395.
[5] 蔣凱,潘顯明,屈波,等.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結核臨床療效觀察[J]. 西部醫學,2016,28(8):1093-1096.
[6] 江曉航,盧峰. 椎間孔鏡技術在脊柱結核膿腫診療中的應用[J].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7,22(1):14-17.
[7] 徐仲陽,呂超亮,王倩. 椎間孔鏡下病灶清除治療胸椎結核的效果觀察[J]. 山東醫藥,2017,57(48):56-58.
[8] 朱博,石仕元,鄭琦,等. 椎間孔鏡下病灶清除加藥物留置沖洗治療腰椎結核療效分析[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11):982-984.
[9] 呂天才.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1):136-137,140.
貴州省銅仁市人民醫院 ?貴州貴陽 ?5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