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焦作市中醫院骨傷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是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有效方案,對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髖關節功能有重要意義[1]。但術后恢復效果與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有密切關系,有研究證實,康復護理對促進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有明顯作用[2]。但目前臨床康復護理重視程度較低,尚未形成完善、系統的康復護理模式。本研究通過實施骨科專科醫師、康復醫師、責任護士共同進行康復護理的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旨在分析其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焦作市中醫院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97 例,其中48 例實施常規護理為對照組,另49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為試驗組。對照組男32 例,女16 例;年齡61~75 歲,平均年齡(67.92±3.15)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29 例,重物砸傷9 例,墜落傷10 例;骨折至手術時間1~6 d,平均(3.38±0.97)d。試驗組男31 例,女18 例;年齡60~77歲,平均年齡(68.21±3.22)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28例,重物砸傷10 例,墜落傷11 例;骨折至手術時間1~6 d,平均(3.53±1.03)d。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納入標準:經X 線檢查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者;年齡≥60 歲者;骨質疏松Singh 指數分級為Ⅲ級或以下者;均行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術者;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者;臨床資料缺失者;陳舊性骨折者;肝腎功能障礙者;視聽功能障礙或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由專科醫師及護理人員進行常規健康宣教,術后指導康復訓練,常規預防感染,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鎮痛或非藥物鎮痛,出院后囑定期復查。
1.3.2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結合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由護士長協調選擇骨科專科醫師、康復醫師、責任護士共同組建康復小組:(1)術前由骨折專科醫師、康復理療師共同進行術前訪視,評估骨折情況,制定治療及康復方案;提前告知手術相關事項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做好心理準備;提前明確術后所需的康復訓練,指導提前進行臀肌、股四頭肌、雙側肢體等訓練,熟悉助行器使用方法。(2)術后當天即可進行康復訓練,如屈髖屈膝運動、主動或被動踝泵訓練;術后1~3 d 以骨折治療儀、物理治療儀進行雙下肢靜脈治療,穿血栓彈力襪,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指導進行直抬腿訓練、髖關節活動被動訓練,股四頭肌、腘繩肌收縮訓練,體位更換訓練;術后第2 d 進行影像學檢查,由專科醫師給出指導意見,通過助行器進行站立、行走適應訓練;術后3 d 之后進行抗阻踝練習,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增加練習強度、頻率;采用分級鎮痛方式進行鎮痛,對疼痛等級較低者采用非藥物鎮痛方式,對疼痛難以忍受者選擇藥物鎮痛為主、非藥物鎮痛為輔的方式進行鎮痛;功能訓練時注意做好防護工作,避免出現跌倒、摔傷等事件造成意外損傷。(3)出院前評估患者關節活動度、骨折恢復情況、下肢肌力、疼痛程度,指導出院后康復訓練及計劃,囑患者于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進行復查;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微信、電話進行隨訪,解決患者可能出現的問題。
(1)比較兩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髖關節功能Harris 評分進行評估,最高分值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2)比較兩組術后1 周、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3)比較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出院時由患者填寫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最高分值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80 分)、較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其中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較滿意總和。
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Harris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髖關節功能評分(±s)分

表1 髖關節功能評分(±s)分
組別試驗組(n=49)對照組(n=48)tP術后1周41.13±3.15 40.79±3.26 0.522 0.603術后1個月61.05±5.81 50.33±5.24 8.759<0.001術后3個月78.31±6.49 62.68±5.93 12.375<0.001術后6個月83.61±5.42 73.05±6.13 8.993<0.001
試驗組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VAS評分(±s)分

表2 VAS評分(±s)分
組別試驗組(n=49)對照組(n=48)tP術后1周6.42±0.95 6.33±0.89 0.481 0.631術后1個月3.24±0.74 4.06±0.83 5.138<0.001術后3個月1.54±0.61 2.02±0.66 3.721<0.001術后6個月0.95±0.41 1.03±0.46 0.905 0.368
試驗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工作滿意度例(%)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較常見,可造成下肢短縮畸形,并伴有嚴重疼痛,通過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降低致死率,減少相關并發癥,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3]。但有數據顯示,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仍存在25%以上患者髖關節功能未能恢復至骨折前水平[4]。因此,通過制定康復護理方案恢復患肢功能、促進骨折修復是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恢復的重要方面。
目前骨折康復醫學是臨床研究重點方向,而老年患者骨科術后康復較為復雜,需骨科治療、康復鍛煉、輔助用具等多方面結合,形成系統、完善、科學的骨科康復一體化工作模式[5]。相關研究指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骨折患者,可促進術后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本研究將骨科專科醫師、康復醫師連同責任護士共同組成康復小組,便于共同進行病情評估、診斷、治療方案及康復方案制定,從而將臨床治療與術后康復有機結合,以縮短康復進程、促進功能恢復。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臨床報道較多,有學者指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可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7]。另有研究顯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骨折患者可促進骨折恢復,減少關節活動受限、墜積性肺炎、壓瘡等并發癥[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1 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Harris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有助于促進髖關節個功能恢復。其原因在于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將治療、康復有機結合,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由骨科專科醫師及康復醫師共同制定術后恢復計劃,并由護理人員實施,從而促進術后功能恢復。另外,試驗組術后1 個月、術后3 個月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證實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有助于緩解術后疼痛,患者認可度高。
綜上所述,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可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