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濤
(襄州區人民醫院,湖北 襄陽)
甲狀腺屬于人體內分泌腺系統,一般受到手術或藥物的影響,出現甲狀腺或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異常會誘發甲狀腺瘤的產生[1]。甲狀腺部位出現良性腫瘤為甲狀腺腺瘤,良性又可分為濾泡狀和乳頭狀囊腺瘤,惡性腫瘤為甲狀腺癌,伴隨癥狀為甲狀腺結節、聲嘶、吞咽困難等,良性腫瘤根據患者病情決定藥物或者手術治療,但早期患者難以根據臨床癥狀發現疾病,多為體檢時或腫瘤出現進展壓迫到周圍組織才能夠發現,診斷時期已經難以通過藥物控制,因此臨床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根據腫塊的直徑、性質選擇切除術,隨著微創意識的興起,微創手術也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中,小切口切除術具有創傷面積小、降低疼痛感、恢復快等優勢,取得了理想的治療甲狀腺瘤效果。本研究將研究小切口切除甲狀腺瘤的適應證及效果。
研究對象選擇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甲狀腺外科就診的86例甲狀腺瘤患者,按照隨機平均分組原則,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25~73歲,平均(51.16±6.04)歲;腫瘤直徑為1.1~3.2 cm。對照組男17例,女26例,年齡27~75歲,平均(50.67±7.26)歲,腫瘤直徑為1.2~3.4 cm。比較兩組患者年齡、腫瘤直徑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符合《2017版WHO甲狀腺腫瘤分類解讀》[2]中關于甲狀腺腫瘤的診斷標準:患者出現結節,單發性較多,早期未出現累及周邊組織,后期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腫痛等被壓迫特征,部分患者伴隨心悸、多汗、消瘦等相關癥狀。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甲狀腺腫瘤的診斷標準;(2)經超聲或穿刺檢查證實,為良性腫瘤患者;(3)年齡為20~75歲;(4)患者及家屬自愿配合本實驗;(5)對本實驗術式有手術適應證。
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應用存在手術禁忌證;(2)同期接受過頸部、甲狀腺手術治療手段患者;(3)出現腫瘤轉移患者;(4)合并器質性障礙等嚴重疾病,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切除術治療,操作方法:患者選擇平臥體位,進行全麻操作,于頸部前區,胸骨切跡上緣的2橫指處進行9~12 cm的弧形切口,切開皮下組織、頸前肌群,充分暴露甲狀腺真被膜,并提起甲狀腺懸韌帶,對甲狀腺中靜脈進行游離結扎,徹底切斷甲狀腺腫瘤后,應用生理鹽水清洗受創面,直到止血,再留置引流管,縫合皮膚,結束手術。
觀察組采用小切口切除治療,操作方法:按照對照組的麻醉、切口操作,切口長度為3~5 cm,頸闊下游離皮瓣止血,應用電刀分離兩側帶狀肌,再沿著瘤體切開氣管前筋膜,鈍性分離甲狀腺真假被膜疏松層,向兩側牽拉,充分顯露甲狀腺峽部與氣管并進行解剖和分離,依次切斷甲狀腺周圍組織,鈍性銳性游離瘤體,手術結束后進行創面清洗,在徹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進行皮膚縫合,結束手術。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愈合時間。
參照《甲狀腺腫瘤診療指南》制定療效標準:以患者的病灶部位切除效果、愈合情況、臨床癥狀等作為檢查指標。(1)優:患者的局部結塊、腫痛癥狀消失、病灶部位完整切除,無并發癥及其他功能損傷;(2)良好:患者的局部結塊、腫痛癥狀基本消失,病灶部位切除切除,無并發癥及其他功能損傷;(3)差:病灶部位完整切除,但臨床癥狀未出現消失,且愈合質量不高。總療效率=(總例數-差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2.0統計進行數據分析,研究所得的手術指標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愈合時間均明顯更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愈合時間(d) 術后引流時間(d )觀察組 43 29.5±4.6 5.3±2.6 1.7±0.5對照組 43 56.7±8.1 8.4±3.1 3.0±0.7 t 19.148 5.024 9.910 P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對比[n(%)]
甲狀腺瘤多指良性腫瘤,誘發因素為甲狀腺細胞出現異常水平、增生導致,相關研究顯示,腫瘤的產生與先天、遺傳、社會等因素有著高相關性[3-4]。早期甲狀腺瘤的癥狀輕微,難以通過癥狀及時發現,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會出現體積增大,壓迫到氣管、食道、神經等其他組織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聲帶壓迫嘶啞等情況,甚至出現腫痛感、出血跡象,需要采取對癥措施進行治療干預,停止腫瘤的惡化。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不同的術式存在不同的適應癥及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小切口切除術,創傷面積較小,治療效果理想。
傳統手術切除切口長達5~7 cm,不僅影響美觀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由明顯疼痛感,甚至出現粘連等現象,造成并發癥、感染風險增加[5]。
小切口切除術切口較小,創傷面積小,有利于縮短恢復時間,其優勢在于創傷較小,術后形成的瘢痕較小,不會影響美觀性;切口小也就意味著對正常組織造成的游離范圍小,從而提高手術指標,減少出血量以及術后愈合、引流時間;此外采用鈍性分離方法可以充分保護甲狀腺周邊組織的正常功能,減少疼痛感。但是由于頸部結構狹長,同時甲狀腺血運較為豐富,與周邊組織及血管間隙較小,造成小切口手術難度的增加,出現大直徑腫塊需要進行腺體游離,牽引肌肉及腺體達到擴展手術視野的目的。因此本研究認為小切口切除術的適應癥應選擇良性腫瘤,且結塊直徑低于5 cm,超過直徑的腫塊可選擇由經驗豐富者實行或選擇其他術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引流、愈合時間均明顯更低(P<0.05);其原因在于小切口手術造成的創面較小,對于正常組織的損傷較低,從而提高手術指標。觀察組的臨床療效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其原因在于小切口手術在減少創傷面積的同時有效保護周圍組織,減少吞咽等功能損傷,愈合及康復質量高。
甲狀腺瘤治療原則為根除病灶的同時盡可能的保護甲狀腺的正常功能,減少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綜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切除甲狀腺瘤治療效果理想,手術指征良好,適應證范圍較廣,創傷面積小,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