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李娟
(解放軍第960醫院泰安院區,山東 泰安)
高齡人群身體的各項機能較為低下,在骨科創傷這類臨床特殊性病癥當中,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較高,諸如血栓、壓瘡、肌腱韌帶粘連等,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且某些高齡骨科創傷病人于手術后會出現幻覺,或是誘發其本身的一些疾病,間接導致臨床治療依從性較低,給整個治療提高了醫治難度,不利于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的康復[1-2]。因此,一套科學且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的治療效果,進而加快其康復速度。本文將立足于預見性護理對高齡骨科創傷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探討,以期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院隨機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齡骨科創傷病人作為研究的樣本。80例按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觀察組年齡64~81歲,平均(72.5±7.8)歲,男性18例,女性22例;對照組年齡65~83歲,平均(73.9±8.2)歲,男17例,女性23例。兩組病人的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具備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對照組中,將對其40例高齡骨科創傷病人執行常規護理措施。
在觀察組中,將對其40例高齡骨科創傷病人執行預見性護理措施。其方法為,第一,建立專門的護理隊伍,廣泛地學習有關高齡骨科創傷與預見性護理的專業知識,圍繞病人的實際情況,結合護理經歷定制科學的針對性護理方案,并予以研討,保障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做好日常護理工作,嚴密地監察病人的生命體征,細致地評測血栓、壓瘡、墜床跌倒,并針對性地進行護理。第三,做好壓瘡的護理工作,協助病人每2小時進行側身,做好病人骨隆凸出的防護,按時完成Bardener評分,充分做好交班工作,預防壓瘡。第四,做好血栓護理工作,使用DVT-AUtar評分標準在入院時與手術前進行評測,圍繞其結果,制定有針對性的藥物防御、物理防御、基礎防御計劃,并貫徹落實,預防血栓。第五,做好病人關節能力與肌肉的障礙護理,為病人設計科學的肌肉與關節運動方案,其方案的實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使方案貫徹落實,護理人員也需對病人關節能力與肌肉情況做好觀測工作。第六,要做好病人的飲食護理工作,在腸胃吸收能力與消化能力上,在咀嚼能力上,高齡群體病人的能力都是相對較差的,因此,護理人員要圍繞病人的喜好科學地設計出易于高齡群體消化與吸收的飲食方案,將磷、鈣、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充分地加入到飲食方案中,供給給病人康復所需要攝取的營銷元素,以促進病人的康復。
對比兩組高齡骨科創傷病人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使用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滿分100分,大于90分為滿意,60~89分為較滿意,0~59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對比兩組高齡骨科創傷病人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其中囊括了血栓、壓瘡、肌腱韌帶粘連。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護理的滿意程度對比[n(%)]
如表2所示,觀察組護理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護理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對比[n(%)]
高齡骨科創傷病情發作具有危急性,手術對病人造成的傷害較大,高齡骨科創傷本身病情也相對繁雜[3-4]。預見性護理是完全以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為核心進行設計的針對性護理計劃,專門的護理隊伍的建立能夠保障護理計劃的可行性,并保障了充分地運用日常護理的工作,將預見性護理計劃貫徹落實,有效地預防肌腱韌帶粘連、壓瘡、血栓、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5]。采取飲食護理的干預確保高齡骨科創傷病人每天汲取到需要的營養來增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激活機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預見性護理以病人為核心的原則,能有效地在日常護理當中舒緩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的焦慮、害怕、緊張等消極情緒,促進護患間、醫患間的和諧關系,將高齡骨科創傷病人整體的舒適度提升上去,進而提高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的治療依從性[6]。
本次研究也表明了使用了預見性護理的觀察組在護理總滿意度上較之對照組要高,且在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上較之對照組要低,以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研究結論和李惠梅等[7]和馮瑞萍等[8]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也進一步佐證了預見性護理的臨床價值。
綜上,對高齡骨科創傷病人有效地使用預見性護理,能夠提高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而提高高齡骨科創傷病人的治療依從性,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十分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