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英
(陸良培芳醫院,云南 曲靖)
肺栓塞是臨床常見病,主要由內外源性栓塞阻塞肺動脈及其分支,繼而引起肺循環障礙。引起肺栓塞的栓子類型眾多,以血栓最為常見[1]。該病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有極高的病死率,預后通常不良,危及患者生命。華法林與利伐沙班是治療肺栓塞常用的抗凝藥物,但臨床對二者療效的評價仍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華法林與利伐沙班治療肺栓塞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20例肺栓塞患者進行研究,將其進行隨機排序后,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例。觀察組中,男6例,女4例,年齡65~81歲,平均(72.63±5.32)歲。對照組中,男5例,女5例,年齡67~82歲,平均(74.63±6.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臥床休息、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止痛、吸氧、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在服用華法林前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生產企業:江蘇大同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63060),劑量為5000 IU/次,每隔12 h給藥1次,連續治療2 d,第3天起加用華法林片(生產企業:Orino Corporation Orino Pharma,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71095,規格:3.0 mg),用法用量:口服 3.0 mg/d,1 次 /d,治療期間監測INR,并以此為依據調整華法林劑量[2]。治療7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鈉,采用華法林維持治療3個月以上。觀察組同樣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治療,劑量同對照組,治療第3天起加用利伐沙班(生產企業:Bayer AG,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75,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81081,規格10 mg)治療,用法用量:口服,15 mg/次,2次/d,21 d后改為20 mg/次/d,治療8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鈣,采用利伐沙班維持治療3個月以上[3]。
療效判定:①顯效:治療后,患者呼吸困難、發紺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血氣指標提示無低氧血癥。②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血氣指標較治療前改善明顯。③無效:患者癥狀、血氣指標均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與有效之和[4-6]。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血氧分壓(PaO2)兩項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發紺、胸痛等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應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兩組治療前PaCO2、PaO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PaCO2、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血氣指標對比(±s, mmHg)

表2 兩組血氣指標對比(±s, mmHg)
PaCO2 Pa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 31.25±2.5444.25±1.2170.26±5.28 95.25±2.25對照組 10 32.21±2.5841.25±1.0369.97±5.64 91.22±2.14 t 0.839 5.970 0.119 4.404 P 0.413 0.000 0.907 0.001組別 例數
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為(5.31±0.87)d,短于對照組(7.28±0.6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面:觀察組發現1例牙齦出血,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2例糞便潛血,2例牙齦出血,發生率為40.0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栓塞是呼吸內科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其發病率較高,臨床表現以胸痛、發紺、咳血、呼吸困難等癥狀為主,但這些癥狀缺乏特異性,極易發生漏診耽誤治療時間。臨床治療肺栓塞的原則在于快速恢復肺動脈血流,搶救患者生命,后續治療則需通過長期抗凝來預防疾病的復發[7]。
當前,肺栓塞常用的臨床治療方案包括介入治療、外科治療以及保守治療。外科治療指征為急性、大面積肺栓塞,但手術時機容易錯失,療效不佳。保守治療適用于大部分肺栓塞患者,其中溶栓和抗凝治療是保守治療的主要方式,也是基礎治療手段,在肺栓塞治療中有重要的地位。華法林與利伐沙班都是臨床常用的抗凝藥物,但前者蛋白結合率高,半衰期長,安全劑量治療窗窄,因此給臨床應用帶來不便。利伐沙班是新一代Xa因子抑制劑,相較于華法林,其半衰期較短,且口服生物利用率高,服用后吸收迅速,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小[8]。
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臨床療效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種藥物療效相當,而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說明了利伐沙班治療肺栓塞安全性更高、起效更快。但受限于本研究樣本,其臨床療效與安全性仍待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