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朔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平朔醫院),山西 朔州)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分型,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該分型的發病率已經超過另一種分型肺鱗癌的發病率,是當前對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最嚴重威脅的惡性腫瘤之一[1]。這種癌變主要來源于各級支氣管腺體,尤以小支氣管最為常見,其中,3/4發生在周邊組織,因此以周圍型腫塊較為常見[2]。在臨床診斷中,早期多無明顯癥狀,多依靠X線片、MRI、CT等檢查手段才能發現病灶。為研究在早期肺腺癌的診斷中采取肺磨玻璃結節CT征象檢查的診斷價值,本文特選取20例疑似早期肺腺癌患者和25例肺部炎性病變患者展開分組診斷探討,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0例疑似早期肺腺癌患者作為本次的觀察對象,設為觀察組,再選取同期收治的25例肺部炎性病變的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26~60歲,平均(41.64±9.53)歲,12例右肺病變,8例左肺病變;對照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齡25~65歲,平均(41.42±9.61)歲,16例右肺病變,9例左肺病變。兩組患者對比基本病例資料(P>0.05),不具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經檢查,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皆未患有其他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無精神疾病史,所有患者及家屬皆知情并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承諾會全力配合整個研究流程,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會研究批準。
對兩組患者皆采取CT檢查診斷,選擇聯影64排128層螺旋CT作為本次檢查儀器,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以頭部先行的姿勢進行CT掃描診斷,在掃描過程中,要告知患者保持屏氣、深吸氣狀態,由電腦自動重建掃描圖像,之后由2名以上具有豐富讀片經驗的醫師對圖像的胸膜凹陷、邊界清晰度、血管聚集征、暈厚度等特點進行觀察分析,若讀片結果存在爭議,應該反復多次讀片,直至診斷結果一致。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肺磨玻璃結節CT征象,主要分析項目包括:胸膜凹陷、邊界清晰、血管聚集征、暈厚度不均等[3]。
(2)觀察分析CT征象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和漏診誤診率,以病理性檢查結果為診斷標準。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和診斷價值呈正比。
數據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診斷結果來看,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的CT征象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磨玻璃結節CT征象分析結果對比[n(%)]
根據病理性組織檢查結果,在20例患者中,有14例被確診為早期肺腺癌;CT診斷敏感度為92.86%(13/14),漏診率為7.14%(1/14);特異度為83.33%(5/6),誤診率為16.67%(1/6),詳情見表 2。

表2 CT征象診斷準確率和漏診誤診率分析(n)
肺癌是當前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具體發病因素尚不明確,但大多認為和吸煙、職業、感染、遺傳等因素相關[4]。肺腺癌作為肺癌的一大分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幾乎占據所有肺癌患者的一半[5]。在所有患者中,女性占比較高,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干咳、胸痛、氣促等,由于這些癥狀在很多肺部疾病發病時皆會出現,極其容易被忽略,等到患者發現異常時,可能病情已經發展至中后期,通過治療已經難以逆轉惡化趨勢,這也是造成該病死亡風險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對此,必須及早診斷及早治療,越早治療,患者的生存概率越高。
在臨床中,有效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要依靠科學的診斷依據,只有在疾病確診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且有效的治療方案。由此可見,要提高肺腺癌的治療效果,提供有價值的早期診斷結果的重要性[7]。目前,檢查肺腺癌的方式主要有X線攝片、支氣管鏡檢查、MRI、CT等多種檢查手段,其中,CT檢查由于操作簡單、無輻射、安全性較高的特點得到廣泛應用,是當前肺腺癌診斷、臨床分期以及隨訪觀察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8]。通過多排螺旋CT掃查,可以獲得較為清晰的病灶分布圖像,可借助胸膜凹陷、邊界清晰度、血管聚集征、暈厚度等特點分析,獲得較高的肺磨玻璃結節檢出率。依據研究數據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的CT征象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病理性組織檢查結果為準,CT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度都較高。
綜上,在早期肺腺癌的診斷中,對獲取的肺磨玻璃結節CT征象進行仔細評估分析,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可以為后期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診斷依據,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