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民,皇甫云波,孫衛強
(山東省文登整骨醫院,山東 威海)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或連續性被終端,當骨骼的承受力量超過自身能承受的最大強度時,就會發生骨折,臨床治療骨折的方法以手術或保守治療為主,多數情況下手術治療的效果更加徹底,但由于手術部位局部軟組織因受損出現充血、腫脹的情況,且軟組織間隙內容物增多,存在淤血,會引起疼痛等癥狀,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炎性反應,影響手術治療效果[1-2]。為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促使骨折愈合,改善術后疼痛、腫脹等癥狀,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本研究使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類的中藥如活血化瘀湯治療骨折患者,并分析相關的中藥成分對骨折的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8月到2020年8月于某三甲醫院四肢創傷科接受治療的96例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采取隨機數表法將這96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齡在18~68歲,平均(38.25±10.26)歲]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在18~70歲,平均(39.27±10.14)歲]使用活血化瘀湯。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程。
納入標準:(1)經由X線檢查等確診為骨折,且具有手術指征,并接受手術治療;(2)簽署同意研究書;(3)配合度高,能與之正常交流;(4)臨床資料完備。
排除標準:(1)病理性或開放性骨折,或因骨折導致神經受損;(2)合并血壓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或重要器官如心、肺等嚴重功能障礙;(3)妊娠期或哺乳期;(4)對研究涉及的治療藥物有嚴重過敏反應;(5)嚴重精神障礙或配合度低,無法與之正常交流;(6)臨床資料缺失。
兩組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術后予以患者抗感染治療,并對腫脹疼痛部位進行消腫、止痛。觀察組服用活血化瘀湯,配方如下:斷續、骨碎補、紅花和桃仁、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各10 g,當歸、生地黃、赤芍、牛膝各12 g,炙甘草10 g。水煎煮取藥汁200 mL分早晚服用,兩組均連續接受30 d的治療。
(1)治療效果指標:顯效,臨床癥狀如疼痛、腫脹等完全或基本消失,骨折愈合良好;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骨折愈合良好,肢體功能障礙解除;無效,臨床癥狀仍明顯存在,骨愈合的情況較差??傆行?(顯效+有效)/所有患者×100%。(2)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對骨折患者術后臨床癥狀疼痛、腫脹進行中醫證候積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并記錄兩組骨折愈合時間。(3)根據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對兩組治療前后的炎癥反應進行分析。
將數據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觀察組臨床癥狀如疼痛、腫脹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前者短于后者,上述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 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和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和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TNF-α(μg/L) IL-6(μ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86.34±14.12 30.24±3.15 54.46±12.83 22.09±2.16 5.74±2.61 1.16±0.64對照組 48 87.05±14.46 45.23±9.21 53.97±12.48 35.21±6.07 5.67±2.71 2.66±1.82 t 0.243 10.669 0.190 14.108 0.129 5.387 P 0.808 0.000 0.850 0.000 0.900 0.000組別 例數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和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和骨折愈合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疼痛 腫脹 骨折愈合時間(周)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2.64±0.121.15±0.732.42±0.131.02±0.72 8.29±1.36對照組 48 2.67±0.101.94±0.392.46±0.161.79±0.3411.35±3.27 t 1.331 6.613 1.344 6.700 5.986 P 0.187 0.000 0.182 0.000 0.000
觀察組機體炎性反應輕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 3。
骨折多由外傷所致,其臨床表現以局部疼痛、腫脹和活動障礙為主,其專有體征是骨急性、反?;顒右约肮遣烈簦粑吹玫郊皶r治療,嚴重者可導致患者出現休克甚至死亡的情況。骨折會使患者產生劇烈疼痛,不利于骨折愈合,因此臨床一般配合止痛消腫的藥物以減輕患者痛苦。常規西藥雖能有效止痛消腫,但其個體應用的效果有較大差異,而且并發癥較多,因此本研究采用中醫藥治療骨折,中醫在對骨折的治療上堅持活血行氣,補腎壯骨的治療原則,貫徹辨證論治的理念,通過藥物的配伍使用,促進骨折愈合,增強骨質,減少后遺癥[4]。紅花、桃仁有散濕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生地黃能夠養血生津、清熱滋陰;當歸有活血補血的作用;川芎則有活血止痛、行氣開郁、祛風燥濕的效用;牛膝有通利血脈、引血下行的作用;赤芍有活血祛瘀、清熱涼血的作用;乳香和沒藥有行氣止痛的效用;延胡索能夠活血散瘀;斷續則能夠補益肝腎、通經活絡;骨碎補則具有補益腎臟、強筋健骨的作用;炙甘草能夠調和上述諸藥[5]。上述諸藥共用則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促使骨折患者的經脈通暢,減少肌肉萎縮和筋腱攣縮,改善關節滑利和活動功能,促使患肢的有效康復。
在活血化瘀類中藥中,斷續的主要成分是環烯醚萜糖甙,能夠行氣止痛,促進骨折端組織再生;骨碎補能夠增加骨對鈣的吸收,增加血清中鈣、磷的水平,其中的有效成分柚皮甙能促進骨細胞代償性增生;當歸中的有效成分阿魏酸鈉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以達到活血的作用;紅花中的紅花黃色素能夠改善血液高凝狀態,提高機體纖維蛋白的溶解速度,從而降低血液黏度。其他用于活血化瘀藥物的藥材如土鱉蟲,因其活血化瘀、續經接骨常被用于筋傷骨折;三七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能夠促使毛細血管通透性恢復,改善骨折端微循環,緩解局部腫脹。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前者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通過中醫證候積分在治療后的顯著下降能夠證實,且下降程度高于對照組,骨折愈合的時間亦短于對照組。骨折會激發機體炎性反應,兩組治療后其血清炎性因子如IL-6等均有所下降,而觀察組的下降程度更高。
綜上所述,在對骨折的治療中,相關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能夠顯著緩解臨床癥狀,降低機體炎性反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