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澤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本次“開啟新征程,爭做新青年”討論會的發言人,希望我的發言能為你前行的路上,燃起一盞指明燈。
青年是富有活力且朝氣蓬勃的,青年是樂觀爽朗且不畏艱難的,青年也是自信的。那么,青年最終將以什么開啟新征程呢?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我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以理想為基。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之所以把理想放在前面,是因為理想是一個人學業和事業的起點。袁隆平在很小的時候,餓殍遍地的景象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讓中國人民都吃飽飯!為著這一理想,他年復一年奔走于試驗田,終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了雜交水稻。但他并未就此止步,又先后成功培育畝產700公斤、畝產1200公斤的超級水稻。1930年出生的他,戲稱自己也是“90后”。90歲高齡的他,仍然在為“稻粱謀”,只因他的心中,懷揣著一個“禾下乘涼夢”。正是不斷追逐理想,袁隆平才超越了理想,創下一個又一個豐功偉績。
以堅持為瓦。林清玄是當代著名作家,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里共有他的二十多篇選文,數量之多為所有作家之最,他也被人稱為“寫作天才”。可又有誰知道,他從小學三年級起,就堅持每天寫作500字,初中以后每天寫作800到1000字呢?成功永遠不會一蹴而就,他用大量汗水和心血,堅持不懈地“筑瓦”,才得以鑄就寫作的本領。林清玄說:“我并不是一出生就會寫作的。”誠然,沒有誰生下來就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踏上理想的征程,到達理想的彼岸。
以奉獻為頂。如果我們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打倒,這就是奉獻的意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數醫療隊爭分奪秒地趕往疫情一線,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帶著家人的牽掛和擔心,逆行而上。這種擔當,就是最崇高的奉獻精神。沒有擔當的理想不過是被風吹起的肥皂泡,一碰就破,經不住一絲考驗。
開啟新征程,爭做新青年,就要以理想為基,以堅持為瓦,以奉獻為頂,筑就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高樓大廈。當一座座堅固的高樓大廈聳立于華夏大地時,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才會放心地移交到新一代年輕人肩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早日實現。
理想一旦被點燃,本領就不再遙遠;有了本領,擔當才不是一句空話;有能夠擔當起國家前途的一代,民族復興的希望還會遙遠嗎?青年們,讓我們斗志昂揚,踏上新征程吧!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眾說紛紜
老 師:上面這篇作文,可圈可點之處很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討論的,是它以“總——分——總”式結構說理的方法。這種結構可以使作文更有條理,更有說服力。對此大家怎么看?
張 萍:作文開篇從“青年”的特征入題,以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總領全篇,顯然是以題目中第四則材料為基礎來寫作的,合乎題目寫作要求。
劉 盈:主體部分分別從“以理想為基”“以堅持為瓦”“以奉獻為頂”三個分論點行文,最后再將三個分論點歸納到“青年們踏上新征程”上來,屬于典型的“總——分——總”式結構。
老 師:不錯,本文正是這一結構的典型運用,結構清晰,層次分明。還有其他亮點嗎?
張居其:這三個分論點之間還存在內在的層遞關系,而且暗含比喻手法,最后歸結于“以理想為基,以堅持為瓦,以奉獻為頂,筑就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高樓大廈”,自然融為一體,構思巧妙獨特。
老 師:不錯,而且作文對這三個分論點的闡釋并未停在表面。
秦新慈:“以理想為基”重點在理想,舉袁隆平爺爺的事跡,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理想的重要性,而且突破了對理想的一般性認知。
李 磊:“以堅持為瓦”列舉了林清玄的事例,其實重點說的是“本領”。
陳瑞華:“以奉獻為頂”聯系了新冠肺炎疫情,其實說的是擔當。
薄開瑞:最后再說“當一座座堅固的高樓大廈聳立于華夏大地時,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才會放心地移交到新一代年輕人肩上”,這樣的結論使主題得到升華,水到渠成。
張 萍:最主要的是該生的扣題意識極強,結尾再次回到了“開啟新征程,爭做新青年”的話題上來,發出號召,也突出了發言稿寫作的要領。
老 師:說得好。這種結構形式的作文,最忌諱“分而不合”的做法,不管選擇哪個話題寫作,只要采用“總——分——總”式結構行文,都不應自成一體,各自為政。“分”是為了更好地“合”,“合”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題。這正是這篇作文結構上的成功之處。
今天我們主要通過賞析這篇范文,領略了“總——分——總”這一常見結構的獨特魅力,學以致用,請同學們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能夠創造性地使用這種結構。
技法點睛
“總——分——總”式結構是議論文的一種重要模式,所謂“總”就是作文的總起或總結,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分”指的是分層敘述。“總分總”式結構一般要先拋出作文主題立意,再分層敘述,逐層深入,最后加以總結。相對于“分總”的結構方式,“總分總”式結構在一開始就應將作文主題交代清楚,使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最重要的信息。相對于“總分”的結構方式,“總分總”的結構在結尾處對文章整體內容加以總結,與開篇內容遙相呼應,使作文脈絡貫通,使各部分各有特點又緊密聯系。當然,這幾種結構方式各有其特點,具體寫作時,運用哪一種方式還要依作文內容和特點靈活而定,切不可生搬硬套。
【張善存、黃國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