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謙?孔霞
[摘要] 寄語是構建班級特色文化、推行創意班級實踐的有效方法。優化寄語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變教師推送寄語為學生推送寄語;變教師展示為學生展示;變偶有作用為長期有效。同時,對寄語進行提煉、解讀,讓學生留言互動,更能發揮寄語的作用,推進班集體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 寄語;教師寄語;創意班級
構建班級特色文化,推進班集體共同發展,寄語是一種可供操作的形式,一般以教師寄語的面貌出現。教師寄語指教師每天推送給學生的一句話,或鼓勵或開導或啟發,言簡意賅,意蘊豐富。教師一般選取名人名言,摘抄在黑板的一側并做簡單解讀。整個流程只需幾分鐘,幾乎不占用上課時間,其余時間供學生學習、積累與反思。
學生喜歡靈活多變的教育形式,教師寄語每天更新,相當于在平靜的教育過程中增添些許波瀾。教師寄語初被采用,學生精力集中,認真參與,起到了提振士氣、引發思考的作用,個別同學還會有醍醐灌頂似的頓悟。通過課前的活動,教師寄語創造了一種具體生動的教育情境,對學生施加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學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最終浸潤孩子心靈,實現預定的教育目的。
教師寄語也有其弊端,時間一長,形式缺乏新意,學生被動參與,逐漸變得不太關注。黑板留痕,沒人看沒人聊,自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寄語的育人功能,使它與時俱進,我慢慢探索嘗試,試著對寄語進行了三方面的改變。
一、變教師推送寄語為學生推送寄語
教師選擇寄語,囿于自身的實際,選題太過狹小集中,往往集中于勵志和學習,畢竟一個人的眼界是有限的。老師覺得好的、迫切的、有價值的,周而復始,學生倦怠心煩,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老師選無可選的時候,往往取經網上,雖然選擇的數量多了,又會出現脫離學生實際、不接地氣的現象,學生不一定買賬。同時存在解讀套用網上范本、質量不高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學生熟悉了老師的套路,對此興趣缺乏,最終難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學生提供寄語,寄語從何處來?初三最后一個學期,又碰到全國抗疫的大形勢,針對學生特殊的階段和學情,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生活,提出一些共性話題。比如,復學后,如何防疫?如何順利融入學校生活、共建學習環境?如何與家長交流?如何選擇與成長?如何沖刺中考?加上班集體出現的偶發事件等隨機話題,這些都是學生特別關注的。我們每周提出一個選題,學生圍繞話題選材,這樣就解決了學生不知從何提煉的問題。同時,我班有每日隨筆寫作欄目,要求學生關注內心狀態,關注群體變化,及時提煉想法。第二天批改時,老師幫助遴選有價值的想法和觀點,學生再進一步充實完善內容。這樣有話題、有時間、有自己的生活支撐,也有老師的反饋,學生提煉寄語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學生自行提煉,前提是自己有感觸,是自己的心里話。寄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來,從學生的每日隨筆中來。結合自身實際,學生有話可說,也能說到同學們心坎上。
二、變教師展示為學生展示
教師展示寄語只是板書上墻,教師簡單解讀。雖然做了準備,但是隨意性太強,只能依賴教師一人的理解,未必全面準確。教師解讀的過程,是信息的單方面輸出,教師講學生聽,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反饋,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和收獲,最終能取得什么樣的作用,也只有老師閉門去想了,缺乏必要的保障。
現在變成了學生展示,學生板書名言,板書時注明名言所有權是自己。先解讀專屬名言的特點和內涵,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然后結合自身實際和班集體的真實狀況,舉出確鑿可信的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翔實的例子來源于自己,來源于班級,宣講更接地氣,更符合實際。同學們聽起來感同身受,更有共鳴,更容易深入人心。提煉寄語的過程需要先把想法寫出來,這個過程是對思想進行梳理并加深自我認識的過程。解讀的過程也是對解讀者勵志、強化、宣傳的過程。通過學生宣講,對別人有啟發,對自己的影響更深遠。
三、變偶有作用為長期有效
教師寄語有什么功效?樂觀估計有,具體效果卻很難講。選擇內容是否有價值,為學生所需要,值得商榷。分析得是否到位,有沒有指導作用,只能靠猜測。如果恰巧觸及某人心靈,影響了他的言行與思想,這就算是達到了預想當中的最好效果,起到了對個別人、個別現象的偶發影響。
學生主導寄語除了對自己有深刻影響外,同時能更好地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通過對整個過程的發掘,不斷深化學生寄語的作用,搭建更好的成長平臺。學生除在班級內部展示之外,文字版本同步發表在班級群和家長群中。寄語展示給家長,由班級延伸到家庭,調動起自己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調動起周圍家長們了解、參與、支持的熱情。看到孩子的表現,聽到孩子的寄語,家長感慨萬分,紛紛點贊,對孩子們進行熱情洋溢的鼓勵。家長的點贊留言無形當中對孩子、對班級是一種促進,既能夠激勵孩子,又能夠烘托起班級濃郁的中考氛圍,同時還委婉地提醒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孩子成長和班集體建設中來。
另外,學生寄語A4紙打印,分三塊內容:寄語、解讀、留言區,張貼在班級文化墻上,每個同學都在留言區回復評論。這么做的目的是增強講與聽雙方的互動性,引導所有學生加深對于寄語的思考,并做出積極的回應。留言平臺的建立,為展示者和其他同學做進一步溝通交流奠定了基礎。
以上三項改變實施后的效果好于起初,總結收獲如下:
這次體驗性的教育活動,教師主導變成了學生主導,解放了老師,喚起了學生。老師不用每天做瑣碎的準備,只需精心做好學生的指導就好。教育要想取得實效,關鍵看學生的參與度,往往學生參與得越多越到位,效果越好。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教育效果如水過地皮濕,沒有保障。
寄語提煉,逼著學生審視自我、精心設計。這是學生堅定信念、不斷強化信心的過程。自己的專屬勵志名言,對自己是莫大的肯定、促進和鼓勵。自己作為自己的榜樣,把自己推出來,向大家進行宣傳,既是對自己的高要求,是自己發展的方向;同時給別人指明了榜樣的樣子,深挖了榜樣的內涵,找到了示范的能量,無形當中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寄語解讀,引發學生關注自身行為和班級現象。因為它緊密聯系實際,從生活中來,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及時性、情境性。生動的教育寓于平時的活動當中,寓于情境體驗當中,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樂于參與,學生能夠體會其中的樂趣。逼著學生走上講臺,既展示了自己,又鍛煉了膽量、增加了才干。
寄語留言,同學留言敞開了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家長留言打通了家庭交流的瓶頸。所有回應都將成為孩子和班集體上進的源泉,無形中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除此之外,學生把有啟發和收獲的同學寄語收集整理至筆記本上,當遇到想不通的問題或者是有共鳴的想法時,有針對性地去尋找支持的力量,常看常新,屢有收獲。
夏 謙?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中學教師。
孔 霞?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