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育與培養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休戚相關。文章根據中學德育主題活動的現狀,提出了德育一體化活動設計的基本思路,力求從德育活動目標設計和實施設計出發,在德育活動內容設計系統化、德育知識教學設計多樣化、德育活動設計學科融合化三個維度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活動設計探索,以期為中學德育主題一體化提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 德育主題一體化;活動設計;公民意識教育
德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校工作的立足點和著力點。德育活動是德育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如何利用好學校內外部資源,設計出既適合本校校情又符合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德育活動,是每個學校需要長期深入思考的問題。多年來,我校始終堅持將“立德樹人”融入德育主題活動設計的方方面面,卻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中學德育主題活動的現狀
1.德育主題活動零散化
中學德育活動主要包括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我校開展了很多有特色的德育課外活動,但是大多數活動互不關聯,內容繁雜,沒有形成體系,也沒有中心主題,更沒有活動主線,這使得學校德育活動實施效果甚微。
2.德育知識教學機械化
教師教授德育知識不可或缺,但常常走上灌輸式教學的極端。一方面,教師對德育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容易生搬硬套,唯有通過反復強調來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活動氛圍不佳,學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對德育知識理解不深,降低了學校德育活動的實效性。
3.德育主題活動割裂化
德育活動主要依靠班主任推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教師在德育活動中的參與度不夠,難以發揮德育的綜合效益,全員育人也得不到真正落實。另外,德育知識與德育活動的割裂較為明顯,存在著知行不一的情況。
二、中學德育一體化活動設計的基本思路
中學德育主題一體化活動設計把初高中六個年級設置為低年段(7—8年級)、中年段(9—10年級)和高年段(11—12年級)三個學段,通過系統化的德育主題設計,將德育內容充分整合、德育活動有效銜接、德育力量統籌安排。
針對中學德育主題活動的現狀,我校以“培養新時代合格公民”為主題,設計了“有關公民的教育、為了公民的教育、通過公民的教育”三個維度,通過“整體分層推進”的方式推動德育主題的一體化。“有關公民的教育”圍繞成為一個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知識,如禮儀、文明、公德、規范等陳述性知識,培養公民意識。在此,筆者僅以“有關公民教育”為例,基于公民意識教育說明我校如何建構中學德育主題一體化活動設計。
三、“公民意識教育”德育一體化活動設計的策略
中小學階段是公民意識生成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公民意識教育的關鍵時期。對中小學生開展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強化他們的公民行為,是事關全局和謀劃長遠的大事。
1.針對性的德育活動目標設計
“禮儀教育”德育活動設計,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對禮儀知識的理解能力,設定以下目標:低年段宣揚學生基本個人禮儀、交往禮儀和公共禮儀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安全。中年段突出社會公德教育,認識公民美德在社會整合中的價值;關注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歷史傳承。高年段強化法治觀念,明辨合法行為;了解國家各部門的職能和運作,培養國家觀念;深入理解我國的民主政治機制,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2.系統性的德育活動實施設計
(1)德育活動內容設計系統化
在“禮儀教育”德育活動設計中,我校教師根據國家下發的有關禮儀教育的相關文件,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逐層遞進的德育活動。
例如,對于中年段學生,禮儀教育側重社會公德教育。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選取一個特定公共場合,如地鐵、公交、車站、劇院、商場等,通過實地觀察拍照等方式把常見的違反社會公德的現象、場景、行為記錄下來,小組歸納、總結這些不良現象,討論、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擬定一份詳細的公共場合規范。學生以此作為個人社會行為的準則,從自我做起,維護社會公德,為將來成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通過系統的、分層的、縱向貫通的德育活動一體化設計,將學“公民意識”與學做人相結合,實現對學生個人、社會、國家全方位的公民意識教育。
(2)德育知識教學設計多樣化
在德育知識的教授中,為了避免形成“填鴨式”課堂教學,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通過多樣化的德育知識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獲得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教授高年段學生“我國民主政治機制”知識時,如果僅在課堂詳細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職能、運作機制,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人大與政協的關系,本地人大代表選舉與運作情況等,就很容易陷入“滿堂灌”的狀態。這時,學生可以分小組選取其中一個點進行詳細調查、深入了解,然后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社會問題,小組討論選取合適的議題,帶著議題對本地區人大代表進行訪談,尋求解決方案,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后撰寫報告并分享,或者以PPT、畫報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從而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
當學生處于多種方式體悟德育知識教學時,能更積極地參與德育活動,完善自身的道德認知,通過共性要求和個性發展相結合,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品德發展,從而推動德育活動設計的切實實施。
(3)德育活動設計學科融合化
學校德育處的教育力量有限,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不能僅僅依賴于學校德育處。學校在設計德育活動時應將班主任、學科教師盡量納入,甚至校外聘請專業人員,群策群力。
例如,在高年段“模擬青少年法庭”的德育活動中,請思政教師解說和分析典型案例,教會學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在學生充分了解法庭程序、判決標準的情況下,聘請法律專業人士,對學生擬定草案、編寫判決劇本進行指導,在模擬法庭展示環節中進行提問和點評,從而加深學生對基本法律知識的理解。
在德育活動設計中通過德育和各學科的橫向融合、教師和其他專業人士的講授和指導,打破了課本和生活的壁壘,聯結了生活實踐和社區、社會環境,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事、身邊人,關注學校、社區、社會乃至國家,也使“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得到更好的落實。
公民教育活動建設追求在更前沿的理論探究、更多元的實踐操作、更專業的課程建設等層面不斷突破創新,構建校本化的生活德育課程拼圖。
[參考文獻]
[1]鄒維.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2).
[2]王晶.中小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龔敏芝? ?廣東省廣州市第六中學,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曾獲優秀班主任、標兵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中學歷史骨干教師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