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評估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推動高校加強專業建設的重要手段。文章概述了專業評估的政策背景和會計學專業建設的基本內涵,然后通過“對標”專業自評發現本校會計學專業建設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分制改革、實踐教學和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最后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質量提升、青年教師培養等視角提出了加強專業建設的舉措。
關鍵詞:專業評估 專業建設 教學質量 會計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F233;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1-181-03
專業是高校實現辦學功能、進行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專業建設水平決定著所培養的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專業特色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專業建設一方面依賴于學校的內生動力,即為了提升學校辦學聲望和辦學水平做出源源不斷的努力;另一方面,專業評估及評估所形成的預警機制,也成了助推各高校加強專業建設的外源動力。可以說專業評估是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推動高校加強專業建設、促進本科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專業評估的政策背景
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的通知》(教高司〔2017〕62號)。之后,廣東省教育廳面向全省普通高校(含獨立學院)發布了《廣東省教育廳轉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通知》(粵教高函〔2018〕59號),以及《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加強專業建設的通知》(粵教高函〔2019〕73號),要求各高校各專業撰寫自評報告,對照《國標》開展專業達標情況自評。《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會計學專業建設提供了評價依據。是各高校設置會計學本科專業、指導專業建設、評價專業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是對會計學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會計專業評估工作的基本標尺。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為了滿足現代化建設的會計人才需求,2010年財政部頒布《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至2020年會計人才資源總量不斷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會計人才資源總量增長40%的目標。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行業整體戰略規劃的實現。《規劃》指出,傳統的會計工作重心已經由以核算為主要內容的財務會計向參與企業戰略管理的管理會計轉移,對于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當及時反映我國新時代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實際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各高校紛紛借力對標自評的東風,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在對標自評中發現自己專業的優劣勢,查漏補缺,提升專業建設水平。
二、依據《國標》的會計學專業建設基本內涵
按照省高教廳的要求,高校各專業要對照《國標》開展對照檢査,尤其要聯系專業實際對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進行查漏補缺,重新審視專業概述是否準確、適用范圍是否恰當、培養目標是否合適、培養規格是否明確、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師資隊伍是否達標、教學條件是否具備、質量保障是否有效。因為會計學專業《國標》是會計學專業要求的底線,具體的專業達標自評指標的要求也是會計學專業建設努力的基本方向,依照對標自評的要求,確認會計學專業建設是否達標的專業自評基本指標包含六項一級指標及十六項二級指標,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在2019年的對標自評工作中,韶關學院會計學專業因各項指標都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順利地通過了專業評估,但是在總結專業建設成果的過程中,尤其是對照別的專業的建設現狀,也發現了會計學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三、對標自評過程中發現的會計學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 (一)人才培養目標存在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人才培養方案體現了對學生應形成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是制訂課程體系的主線。同時也是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它是學校組織和管理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初衷是立足于韶關本地,在為粵北地區輸送會計專門人才的基礎上兼顧為整個廣東地區培養在各類組織生產經營一線工作的財會審人員。但由于韶關地區經濟不夠發達,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本專業大多數畢業生畢業后都去往珠三角地區就業。而我們又沒有立場及能力挽留學生一定留在韶關工作,造成有良好的愿望而并沒有得到愿望的實現。
(二)學分制下課程設置的現實困境
學分制下學生的學費繳納與學分的設置緊密相關,為了減輕學生的高等教育成本,學校參照兄弟院校的做法,對學生畢業應修學分上限有指導性的意見。以本校2019級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例,畢業學分設置為不低于172學分。而其中專業課的學分只占44.77%,雖然這符合國家教育部要求加強學生的通識和基礎教育的精神,但要兼顧學生考研考證、專業素養及未來職業能力的需求,在不減少課程開設門數的基礎上,只能壓縮每門課程的學分及學時數,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自覺性短期內難以得到顯著提升的前提下,給教學質量的保障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韶關學院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如表1所示。
(三)實踐教學的建設速度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含校內實驗室、校企合作的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等方面,會計學專業設置了一定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獨立實驗實訓課、課程內實驗實訓課、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環節,實踐課程共計學分38分,占比22.1%,達到了國家標準要求的“實踐教學學分至少應占總學分的15%”的要求。實驗室的硬件建設也得到了保障,校外實驗實習基地的建設也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并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但實踐教學離能滿足培養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在于社會發展太快,校內實驗室現有的教學軟件已購買了一定的年限,在“大智移云”的新時代已經顯得過時落后,而要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需要隨時更新教學軟件,新開發的能體現云會計、財務共享、業財融合等特性的軟件動輒報價上百萬,這導致實踐教學的建設速度在一定的時期內都會滯后于市場的需求。
此外,校企合作也還處于比較表淺的層次,以專業見習為例,我們會安排學生分組到校內及校外實習基地參觀學習,因受時間、人力及實習經費的限制,往往是整個班數十號人一起到達企業參觀,合作企業的財務部門辦公場所限制,無法容納如此數量的訪問者,往往專業見習局限于參觀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邀請合作企業的財務部長在會議室等廣闊一些的場所做專業知識講座,參與見習的同學難以接觸到企業的財務系統的運作。
(四)師資方面實踐教學能力相對薄弱
目前韶關學院會計學專業專任教師學歷、年齡、職稱、學緣等結構總體合理,基本能滿足約300多位在校學生的教學需求,但由于引進教師大部分是從剛畢業的高校碩士和博士中直接錄用,其欠缺實踐工作的經驗,而少數具備實踐工作經歷的教師受到評職評優、重研究輕實踐的政策影響,需要將許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無法將其真正的實踐能力發揮在教學崗位上。在外聘教師方面,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界專業人士往往在其本職崗位上深受依賴,工作繁重,分身乏術,只能以講座等形式給與在校生有限指導。雖然本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比重并不低,但部分擁有雙師資格證的教師也只是通過理論考試獲取的資格證,實踐技能并不豐富,實踐教學的指導能力受到限制。
四、以評促建的會計學專業建設之舉措
(一)修訂及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在面向企業需求方做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優化課程結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其二,加強實踐能力提升,凸顯應用型人才培養,加強實踐實訓教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其三,樹立OBE人才培養理念。通過一體化課程設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課程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五位一體”;其四,深化學分制改革。堅持共性要求與個性培養相結合原則,構建分類分層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學生選課制度,建立健全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學分績點制、多元修讀制等學分制管理制度;其五,融合“雙創”教育。將“雙創”教育理念融入并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從教與學環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會貫通,相輔相成。
1.提升教師的理論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加強課程建設,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結合起來,建立課程小組,課程組成員們分工合作,以合力實現1+1>2的效應;其二,從學校及學院層面改革績效分配機制,以學年為單位結合學生評教及多級督導收集針對每位老師的教學評價,依據每位教師的評教結果實行差異化的績效激勵,從而引導教師們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于教學工作中;其三,改革教學方法,采用“任務驅動”等多樣性教學方法,開發或利用慕課、微課等優質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學習通”等各類教學平臺組織管理教學,實施教學資源上網工程,線上線下及時輔導答疑,及時跟蹤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對于學習懈怠的同學及時預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傳統的學業成績評價模式是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30%、70%,使得學生通過期末的突擊學習,依靠短期的記憶完成考試,考完之后很快忘記所學內容。通過改革學業成績評價模式,改變終結性評價,實行形成性評價,注重教學全過程。加大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建立基于態度、知識、技能的三維考核評價方法。其中態度側重于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課堂狀態、作業完成、主動探索、課程實訓等具體環節的表現。技能體現學生注重學習方法,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實踐操作動手的能力;知識則通過期末考試或者各次課程小測來檢驗。合理確定各項考核要素的權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教學水平與能力
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的打造具體可采取如下舉措:其一,從學校層面與大中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選派青年會計教師到企業進行期限為半年或一年的掛職,學校則給予政策扶持,按在崗教師的平均工作量水平解決掛職教師的績效及福利;其二,鼓勵考取了各類資格證書而欠缺實踐經驗的老師到各類事務所或代理記賬機構兼職,從課時安排上合理協調,滿足其有時間去兼職機構完成工作任務,積累實踐經驗;其三,拓寬實踐課師資引進渠道,直接從各類事務所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財會部門中引進具有理論基礎且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擔任專業教師。
(四)通過“幫扶帶”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而青年教師的培養則是重中之重,具體的舉措如下:其一,在崗指導。建立青年教師培養導師制,指導教師分工到人,對青年教師從專業知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培養;其二,支持青年教師考博讀博、做訪問學者、掛職鍛煉、出國培訓拓展國際視野等;其三,支持青年教師外出參加培訓以及學術交流活動;其四,實行督導聽課制度,及時評教并反饋評教結果,不定期組織青年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活動,提高教學水平,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其五,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教學技能比賽,開展教學集體研討,不定期進行部門內教學經驗交流。
結語
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專業評估背景下,以《國標》各項評估指標的要求作為專業建設的基本目標,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完善到課程體系設置以及每一門課程的建設出發,建立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過硬的師資隊伍。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打造適用的實踐教學平臺等舉措,引導并培養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提升專業實踐技能。希望在以評促建的風潮下專業建設能取得成效。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第十七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SYJY20161710);2017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韶關學院專業設置改革研究”。]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關于印發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的通知[S],財會(2010)19號
[2] 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加強專業建設的通知[S],粵教高函(2019)73號
[3] 崔瀾,修雪丹.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05):202-203
[4] 姚威.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會計學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沈陽城市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46):17-19
[5] 雷振華,鄒果,楚攀.“社會責任理念”下會計學本科教學質量建設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6):61-63
(作者單位:韶關學院商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5)
[作者簡介:莫玲(1971—),女,四川三臺人,韶關學院商學院會計學副教授,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