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海 高蓬輝 黃建恩 王義江 魏京勝



摘要:新工科建設是應對經濟發展、產業變革和全球競爭,推動我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依托學校傳統工科優勢和特色資源,立足建環專業新工科發展方向,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特色、構建多維交叉融合課程體系、組建多學科融合師資隊伍、打造多元化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推進科研創新和科技競賽融入教學、開展高水平國際化合作辦學等舉措,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環專業特色辦學模式,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該模式實踐成效良好。
關鍵詞:新工科;多科學交叉融合;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TU-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1000109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5G等現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推動著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1]。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工程科技創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高校加快工程教育范式改革,面向未來產業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
新工科建設是應對經濟發展、產業變革、全球競爭等提出的一項引領未來工程教育改革、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由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重要舉措[3]。2017年新工科建設一經提出,便得到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形成廣泛共識[4-5]。教育部先后組織多次重要會議,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工作,從“復旦共識”到“天大行動”再到“北京指南”,確立了新工科總體建設目標、具體行動路線和實施內容,新工科建設已成為當前中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6]。
新工科建設核心目標是培養現代經濟社會所需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強、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動態適應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使我國工科教育能夠對接新經濟、新產業發展需求[7]。學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最顯著的特征[8],新工科建設要充分凸顯學科的交叉性與綜合性,在注重通識教育的基礎上,深化新工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融合,促進學科跨界整合,構建新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新結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質量[1]。目前,相關高?;趯W科交叉融合分別就農業工程[9]、土木工程[6]、安全科學與工程[10]等專業,以及實驗教學[11]方面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模式在現代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國礦業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環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踐,以期為建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參考。
一、專業發展概況
1998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重組、整合,將“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和“城市燃氣工程”兩個專業合并組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12]。這次整合旨在拓寬專業口徑,重視能力培養,實現“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專業內涵更加體現多學科性,由過去側重單一熱濕環境調控,轉向健康舒適人工環境的營造,強調人與建筑環境的和諧共生,實現“天人合一”[13]。為響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國家發展戰略需要,2012年該專業外延和內涵再次調整,將建筑設施智能技術(部分)和建筑節能技術與工程兩個專業納入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范圍,名稱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內涵得以進一步擴充,更加突出建筑設計和使用過程中能源利用的高效化、智能化、集成化,充分體現國家節能減排策略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梢?,隨著專業的發展,建環專業內涵由關注供熱、通風、空調等基本熱濕環境需求跨越到低碳、高效、智能的建筑環境和能源供應系統,涵蓋環境、能源、人居健康、工程經濟、智能控制等知識和內容,呈現多學科性、交叉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2017年以來,教育部全面啟動和推進新工科建設,建環專業被列為新工科專業,為專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空間。同時,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升,建筑室內環境質量標準日益提高,對建環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顯著增加,建環專業辦學規模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國開設有建環本科專業的學校由1998年的68所增加到現在的190余所。
中國礦業大學建環專業始辦于1988年,在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依托學校優勢資源和特色,不斷加強專業建設和拓展學科領域,初步形成了自身辦學特色,取得了良好成效[14]。1989年招收第一屆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專科學生,1999年開始招收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本科生,2006年獲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形成了博士、碩士、全日制本科的多層次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2012年遴選為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建設專業,2014年和2019年先后2次通過住建部本科教育評估。2012年在國際化辦學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學校和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聯合舉辦的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準,納入國家統招計劃,現已有4屆畢業生,2016年該項目被確定為江蘇省“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項目”。
然而受辦學歷史、環境和經費的制約,與國內知名高校建環專業整體建設水平相比,該校建環專業尚存在明顯差距。面對強手如林的激烈競爭,如何在全國快速發展的建環專業中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如何利用學校優勢學科資源進一步凸顯建環專業特色,縮小與知名院校之間的差距,需要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指導思想和建設思路
(一)指導思想
中國礦業大學建環專業在建設和改革發展過程中,以工程教育新理念為引領,遵循“強化特色、突出創新、注重國際化”的指導思想,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1.適應學校發展定位,依托學校辦學優勢,強化專業辦學特色
特色是高校在新形勢下求得生存發展、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立足點。加強專業特色建設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新時期高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設新工科的重要切入點和落腳點[15]。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北京指南”)明確指出,新工科建設要“注重分類發展,促進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建環專業在新工科建設和發展中,應緊密結合學校能源資源特色一流大學的定位,依托深部地下優勢學科和特色資源,拓展建環和深部地下交叉新領域,形成專業辦學特色,以特色證明質量,以特色顯示活力,促進專業辦學實力的提升。
2.以新工科理念為引領,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學生工程科技創新能力
新工科建設目標是面向產業和未來發展,培養德學兼修、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工程人才?,F代科技和產業發展正呈現高度綜合的態勢,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日漸增強,人類社會進入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16]。需要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進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實施綜合化工程教育,培養適應未來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為此,要以新工科理念為引領,開展范式創新,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下建環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教學科研團隊、實踐創新平臺、學生創新創業等的建設和實踐,構建新工科理念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借鑒國際經驗,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
新工科建設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新質量”,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支撐。因此,高校要開展多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擴大我國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加快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為國際化辦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礦業大學中澳合作建環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是目前教育部批準的建環領域唯一的中外合作本科項目,旨在引進RMIT大學先進教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推進與學校建環學科特色的深度結合,形成中西貫通、內外融合的培養方式,打造國際化的多元學術交流平臺,推進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實現專業建設水平跨越式發展[17]。
(二)建設思路
在新工科建設和學校能源資源世界一流大學目標定位下,按照“強化特色、突出創新、注重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依托學校傳統學科優勢和特色資源,探索建環新興工科和傳統優勢工科相融合的特色發展和辦學之路,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具體表現在:以新工科需求、學校戰略定位和學科資源特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支撐,科學定位學校建環專業人才培養特色,重點突出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和全球化視野;在特色定位的引領下,交叉與融合學校多學科辦學優勢和特色資源,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資團隊建設、實踐創新平臺、國際化辦學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改革和實踐,力爭建成特色鮮明的建環新工科專業,提升專業辦學水平和知名度,促進人才培養質量,開創一條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環專業特色辦學之路。
三、辦學特色定位
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百年辦學歷史的積淀造就了其在礦業及深部地下工程領域的學科特色和領先優勢。學校現有深部巖土力學和地下工程、煤炭資源與安全開采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礦業工程和安全科學與工程2個學科被評為A+(全國排名第一),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缛胄碌陌倌?,學校提出到21世紀中葉建成能源資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目標和定位[16]。
建環專業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以特色為引領,充分依托學校在礦業和深部地下工程領域的優勢和特色資源,主動尋求建環學科和傳統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室內建筑熱濕環境調控理論和技術研究基礎上,主動向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控領域拓展,在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評價、深部熱害治理、礦井低品位多源互補能量綜合利用技術、廢棄礦井開發與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穩定研究方向,開展了大量探索工作。此外,適應國家節能減排對建環專業新工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領域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同時,在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基礎上,交叉融合建環學科研究方向,建成江蘇省老工業基地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系統創新中心、江蘇省建筑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建筑節能與建筑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徐州市高溫礦井熱害治理研究基礎實驗平臺、徐州市綠色建筑與新能源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建環專業科研平臺,形成了建環專業新工科和傳統優勢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以深部地下空間熱濕環境調控和能源高效利用為特色的學科和專業體系,為特色化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此外,自2012年開始,學校和RMIT大學聯合舉辦建環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通過引進外方高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外方高校注重畢業生的工程實踐、經濟和管理能力培養,國內工科院校則比較關注學生工程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的教育。在中外合作辦學探索和實踐中,努力實現中西雙方教育優勢互補和教育特色的交叉融合,打造中西貫通、內外融合、理實并重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環專業在國際化辦學方面取得明顯成效[17],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奠定了基礎。
學校建環專業辦學特色定位為“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能源高效利用+國際化”。此定位是基于建環學科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充分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和特色資源,實現了新工科與傳統優勢學科、中外教育的多學科有機結合。專業定位科學合理,符合學校能源資源特色國際一流大學的總體戰略定位,能夠保證專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四、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以專業特色定位為指導,對多學科交叉融合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教學科研團隊、協同育人實踐體系、學生研-賽-學聯合培養模式、中外合作國際化辦學等進行全面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通專融合、科教協同、校企合作,構建多維交叉融合的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性文件,是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的具體實施方案,決定了人才培養規格。學校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注重吸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想,按照“寬基礎、強主干、拓前沿、顯特色”的總體要求,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工程教育理念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特色定位為指引,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科研與教學協同、學校和企業合作以及跨學科交叉的“4+3+X”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扎實基礎理論、寬廣專業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以及地下空間環境控制和能源高效利用培養特色的高素質人才。
“4+3+X”課程體系中的“4”指整個課程體系按照四大模塊設置,即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大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拓展課程。其中,通識教育模塊課程占比30%,要求學生在修完30個學分必修通識課程基礎上,完成創新創業課程(2學分)、能源資源科學概論(1學分)、大學語文(2學分)、經濟管理類課程(2學分)、美育課程(2學分)等至少10個學分的通識課程選修,培養學生具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管理和溝通能力、職業道德、藝術修養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質,為工科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發提供多維知識結構。
專業大類基礎課程設置數學、物理、化學、力學、機械、電工電子等工科大類專業基礎課程,讓學生筑牢工程科學基礎,具備較強的動態適應能力。此外,自2017級開始,學校實施大類培養政策,將土木工程、建環、工程管理3個專業納入土木大類招生,讓大二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學習,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職業規劃。為此,面向土木大類大一年級全體學生,開設專業導論、新生研討等專業大類平臺課程。課程由土木工程、建環和工程管理3個專業協同建設,邀請校內外知名學者、行業專家、政界精英等,講解土木大類學科最新發展前沿、政策動向、職業發展等,內容強調基礎性、寬廣性、開放性,實行多專業交叉融合的寬口徑大類培養模式。
專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專業特色,形成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國際協作多方協同育人機制。1)依托建環學科在地下空間環境調節控制、建筑節能和新能源利用等領域的優勢和特色,開展高水平、有特色的科學研究,并將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開設地下工程人工環境調節、深部熱害治理理論與技術、建筑節能和新能源利用技術、BIM技術原理等相關課程,以科研推動教學、反哺教學,實現科教融合育人,彰顯人才培養特色。2)設置通風與空氣調節、冷熱源工程2門專業核心課程為校企合作共建課程,引入企業兼職教授開展課程建設和聯合授課,將企業的優質資源融入教學中,豐富課程內涵,充分發揮行業和企業在工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3)作為國內唯一中外合作舉辦建環專業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學校
建環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和條件。充分利用合作辦學在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理論、優質教學資源、高水平師資方面的優勢,實現國際合作協同育人。在從外方引進8門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加強課程本土化建設工作,設置建筑環境學、新能源利用技術和工程項目管理3門全英文中方授課課程,開展海外實習計劃和國際交流項目,將國際化教育貫穿本科教學全過程[16]。
開設拓展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視野和綜合素質,強化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設置跨學科交叉融合拓展、專業深入拓展、挑戰性課程拓展3個拓展方向,每個拓展方向包含若干個(X)課程組,形成“3+X”多樣化拓展課程體系?,F已開出3個拓展方向共8個課程組供學生修讀,包括跨專業選修課程組、跨專業本碩一體化課程組、輔修專業課程組、專業高階深入選修課程組、本碩一體化深入課程組、厚基礎挑戰性課程組、科研訓練挑戰性課程組、創新教育挑戰性課程組。要求學生從中選擇,至少完成9個學分的拓展課程研修,以培養學生跨界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
多維交叉融合的專業培養方案形成了一、二年級多學科共建的大類基礎教育,三年級強化建筑環境核心內涵的專業教育,四年級突出前沿性、交叉性和特色性的多學科融合教育,體現了“寬基礎、強主干、拓前沿、顯特色”的總體要求,為人才培養規格提供了保證。
(二)組建多學科融合的優秀教學科研團隊,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結合學校在巖土工程、深部地下工程、建筑與結構及材料工程學科的優勢和特色資源,建環專業青年教師通過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博士后研究等,分別形成巖土傳熱傳質、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控、建筑節能與能源高效利用等科研團隊,從事特色化科學和工程應用研究(如圖2所示)。在此基礎上,以交叉團隊教授為課程負責人,建立學科融合教學團隊,開展專業主干和特色課程以及國際課程建設,推進信息化時代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近5年,學科融合教學團隊共承擔省級教改項目2項、校級教改項目6項、院級教改項目8項,發表教改論文17篇,出版《巖土體傳熱過程與地下工程環境效應》《城市原生污水換熱設備設計與計算》《新型冷凍海水淡化技術》《多工況均質材料建筑墻體熱濕耦合傳遞理論及應用研究》等特色教材和著作12部,獲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設計團隊指導教師、全國煤炭行業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中國礦業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各類教學獎勵28項。
多學科融合的優秀教學科研團隊為建環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支撐,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三)依托優勢資源,打造多元化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形成“三層次+六模塊+多平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發揮學校優勢學科平臺優勢,建設虛實結合的多元化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構建“三層次+六模塊+多平臺”大學四年不間斷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1. 虛實結合的多元協同實踐教學平臺
依托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深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土建類專業國家級實踐教學中心等3個國家級科研和教學共享平臺,建環專業學科建有江蘇省建筑節能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建筑節能與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建筑產業現代化設計研發類示范基地、土木類專業創新實踐教育中心等4個省級科研和教學平臺,以及徐州市綠色建筑與新能源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礦井降溫與熱能利用研究中心等2個市校級科研平臺,形成多元融合、研學一體、特色明顯、開放共享的高水平實驗育人平臺。
同時,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條件,加強學校和產業、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建設、監理、施工機構及大型煤炭企業合作共建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23個,發揮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協同育人優勢,促進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合作辦學海外高校緊密合作,共享海外實踐教學資源,通過開展海外實習項目,近距離接觸國際優質實習資源,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外,在上述實體實踐教學資源基礎上,加強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規劃建設虛擬仿真實驗系統,探索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實驗教學模式。目前,已自主開發完成“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控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1套,并購置了“中央空調系統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1套,2套仿真系統分別面向深部地下空間和建筑室內空間,做到特色和一般兼顧。通過2套系統,學生可沉浸式體驗、專業化學習、交互式操作深部地下空間和建筑室內空間熱濕環境調控系統,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潛能,促進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
2. “三層次+六模塊+多平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將實踐教學內容整合、優化,構建“三層次+六模塊+多平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整個實踐教學安排從基礎認知和基本實踐技能訓練到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再到研究創新能力拓展,保持實踐能力四年不間斷培養。同時,國家、省和校三級多元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四)將科研創新訓練和科技競賽融入教學,以研促學、以賽促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和多元化協同育人特色資源平臺,為研究型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條件。探索研、賽、學聯合培養模式,以科研創新訓練和科技競賽為抓手,開展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控特色研究與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技術的探索創新,促進學生自主研學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
近5年,學校以相關課題為依托,開展研、賽、學聯合人才培養,學生創新成果豐碩。承擔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國家級8項、省級17項、校級46項,發表論文20余篇;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競賽、CAR-ASHRAE設計競賽、綠色建筑和BIM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獲獎38項,其中2019年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獎;連續獲全國大學生人工環境工程競賽5項,其中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二等獎4項;獲CAR-ASHRAE大學生設計競賽二等獎1項、優秀獎2項、單項獎1項。
(五)與國外知名高校聯合辦學,努力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
以學校和RMIT聯合舉辦建環專業國際班為契機,積極引進外方先進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優秀師資,不斷提升學生國際化視野和水平,并取得初步成效[17]。
2017-2019屆合作辦學建環專業畢業生去向統計結果顯示,53.6%的畢業生赴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繼續深造,21.6%的畢業生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攻讀研究生。可見學校建環專業國際化辦學水平得到廣泛認可,畢業生競爭力明顯提升。2016年合作辦學項目被江蘇省教育廳批準為首批“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范性建設工程”,專業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五、結語
新工科建設以新經濟、新產業、新技術發展為背景,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新途徑,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國礦業大學依托礦業和深部地下工程傳統工科優勢和特色資源,立足建環專業新工科建設,從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對建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通過合理定位“深部地下空間+能源高效利用+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特色、構建多維交叉融合的“4+3+X”課程體系、組建“巖土傳熱傳質+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控+建筑節能與能源高效利用+國際化課程”多學科融合師資隊伍、打造“三層次+六模塊+多平臺”多元化協同育人實踐體系和平臺、實施研-賽-學聯合培養模式、開展中外合作建環專業本科項目國際化辦學,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建環專業特色辦學模式。
新工科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艱巨的復雜性系統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業、行業等全社會參與,進行全面、持續、深入的探索、完善和實踐,方能實現新工科建設目標。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EB/OL]. [2020-07-20]. 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饒碧玉, 劉艷慧, 陸志炳, 等. 新工科理念下城鄉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8,12(3):103-107.
[3]林健. 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通用標準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3): 5-16.
[4]顧佩華. 新工科與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實施路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1-13.
[5]吳愛華, 侯永峰, 楊秋波,等. 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1):1-9.
[6]孫峻. “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J]. 高等建筑教育, 2018,27(2):5-9.
[7]吳巧云, 肖如峰. “新工科”時代背景下德才兼備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29(2):8-15.
[8]林健.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1):32-45.
[9]廖慶喜, 張擁軍, 廖宜濤, 等. 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農業工程類一流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5):11-15.
[10] 張洪杰, 幸福堂, 施耀斌,等. “新工科”理念下安全科學與工程多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 中國冶金教育, 2020(1):55-58.
[11]陳浪城, 吳福根, 邱偉青. 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模式創新和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9,36(10):273-276.
[12]付祥釗.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本科教育設置平臺課程的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3):58-59.
[13]張東海, 黃煒, 黃建恩.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6):127-131.
[14]張東海, 黃煒, 黃建恩,等.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綜合創新型實驗平臺的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4,33(6):193-196.
[15]郝小禮, 王海橋, 鄒聲華,等. 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地下空間特色的定位與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5):40-44.
[16]中國礦業大學簡介[EB/OL]. [2020-07-28]. http://zs.cumt.edu.cn/xxjj/list.htm.
[17]張東海, 桑樹勛, 高蓬輝,等. 建環專業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中澳合作項目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29(4):22-3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od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ZHANG Donghai, GAO Penghui, HUANG Jianen, WANG Yijiang, WEI Jingsheng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P. R. China)
Abstrac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vital in building up a strong China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global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feature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mod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s explored and in practice. The main measures include orient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backgrou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practical platforms through collaboration,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a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A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is formed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
(責任編輯 王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