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張文春 李偉東 劉永吉



摘要:針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實踐教學從屬、依附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集中,學生實踐訓練和參與工程實踐時間少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以能力增值為目標,構建貫穿4個學年8個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并通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雙師型隊伍建設、校企合作機制創新和實踐教學目標達成評價等途徑保障實踐教學的主導地位。研究成果可以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架構之間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是測繪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實踐教學改革;地方高校;測繪工程;工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1-0137-08
“中國制造2025”計劃和供給側改革旨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發展,隨著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和行業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議題[1-3]。然而,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狀況還沒能得到徹底改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資源不足、企業參加人才培養積極性低等問題依然存在[4-6]。伴隨測繪地理信息行業技術和建筑信息化采集需求不斷升級,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更注重工程實踐應用和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因此,構建科學、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十分必要。
吉林建筑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以土木建筑為特色的吉林省重點建設普通高等學校[7]。測繪工程專業設立于2001年,經過20年的建設和發展,先后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專業、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轉變示范專業和吉林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等建設項目,專業創新實施“211”人才培養模式,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結合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具體要求,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施、保障和達成度評價等方面,介紹測繪工程專業應用型轉型建設中的改革思路和具體舉措。
一、測繪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分析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新高教40條”中明確指出“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切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的實踐育人機制”,實踐教學體系的合理構建在人才培養中所起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視[8-9]。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速,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需求日益迫切,應用型測繪工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尚存在一系列問題,導致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充分實現[10-11],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各實踐環節間的內在聯系不緊密,實踐教學內容不能與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及行業發展需求相適應;(2)實踐教學從屬、依附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時少、不集中,學生實踐訓練時間少,參與工程實踐機會少;(3)缺乏具備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師,教師缺少實踐工程經驗,參與工程實踐的積極性低,從而使實踐教學的質量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4)實踐教學的資源不足,用于實踐教學的儀器設備投入不夠,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到位,不能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5)校企合作機制、產學合作實踐育人機制和制度不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單一,企業參加實踐教學積極性不高;(6)實踐教學效果評估方法陳舊,評價質量標準不明確,考核內容與實踐能力單元評價不對應,不能有效支撐教學目標達成。
二、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創新
(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結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以能力增值為目標,“縱橫貫通”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實施專業基礎教育、工程實踐、專業提高“三階段”培養。打破以往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從屬、依附于理論教學的桎梏,重構實踐教學體系,調整理論教學體系,創新實施“211”人才培養模式,設置貫穿4個學年8個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在一、二學年設置持續4個學期每周4學時的專業訓練,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協作意識,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在三年級設置4個階段各8周的專業綜合實習,學生在開放的模式下通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實踐,全方位開展工程實踐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工程項目實踐能力、組織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四年級通過專業綜合設計、畢業設計(論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能力,旨在以實踐促進理論學習,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相互促進、交替循環,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工程師素養,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
吉林建筑大學測繪工程專業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從社會需要和企業需求兩方面深入分析課程目標來源,準確定位課程目標,完善實踐教學內容,不斷加強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在聯系,改進實踐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綜合技術與非技術因素,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方法,建立“能力單元”評價質量標準,專業實踐教學內容設置如表1所示。
第一學年:設置每周4學時的“專業訓練1”“專業訓練2”兩門專業基本技能訓練課,通過小組與個人相結合的內、外業操作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全站儀、水準儀等常規儀器操作及水準測量、導線測量、數字測圖等內、外業測繪技術,培養學生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基本技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信心和學習動力、興趣。
第二學年:對應多門核心專業理論課程,設置每周4學時的“專業訓練3”“專業訓練4”兩門專業綜合技能訓練課,通過小組與個人相結合的外業、內業操作訓練,使學生掌握平差計算與程序設計初步、攝影測量外業與內業、GIS軟件及基本應用、GNSS技術應用等測繪地理信息數據獲取、處理技術,通過實際操作訓練提升理論課程教學效果,激發專業學習動力,培養學生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綜合技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學年春季學期設置“地形測圖實習”,對前3個學期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訓練成果進行系統性、實踐性總結,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測繪技術、方法、法規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初步能力,培養測繪工程師的職業素養、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第三學年:以專業基礎階段專業訓練、地形測圖實習與理論課程教學為基礎,設置每階段各8周、共4個階段,持續一學年的“專業綜合實習”,學生可以到產學合作實踐教學基地、行業企業實習崗位直接參與工程實踐,或通過產學合作工程項目、教師工程研究項目及科研項目、“雙創訓練”項目、學科競賽等多種途徑、形式分階段進行專業綜合實習,其中至少有一個階段要參與實際工程項目或在工程崗位實習。在4個階段的專業綜合實習中,加深學生對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在每一次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復雜測繪問題的分析、思考能力,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初步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使學生具備測繪工程師的職業素養、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第四學年:學生經過第三學年的專業綜合實習和對專業的再認識后進入專業學習階段,以前三學年實踐與理論課程為基礎設置專業綜合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其中,第7學期,設置工程測量項目綜合設計、攝影測量與遙感應用項目綜合設計及以學生專業綜合實習成果為基礎的自選題目綜合設計等3類選題,由學生自主選擇題目,綜合運用現代測繪技術完成數據采集、計算、處理、分析、應用等技術工作,設計項目方案,進行系統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第8學期,學生根據第7學期確定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著手資料收集、文獻閱讀、方案設計、實驗數據整理、編程等工作,在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環境等因素下,開展測繪工程能力訓練,并形成合格的畢業設計(論文)。
三、實踐教學保障措施
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在與理論課交叉、互動的實訓中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以實踐促進理論學習,以實踐能力的提升激發學習興趣與動力。為保障實踐教學的主導地位,分別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雙師型隊伍建設、校企合作機制創新和實踐教學目標達成評價等途徑開展工作。
(一)深化思想觀念變革
摒棄“精英教育”思維定式,更新“大眾教育”觀念。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要求高等教育推動中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躍進,地方高等學校應適應這一需要,審視一貫執行的“精英教育”,重新確立服務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面向基層、面向一線、面向未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改革發展過程中要正視招生錄取率逐年提高帶來的生源變化,瞄準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知識、技術、能力、素質的需求,更新“大眾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60年教育實踐中,吉林建筑大學形成了“三實型”人才培養特色,培養和造就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思想作風樸實,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12]。培養面向基層、面向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扎實是核心,理論基礎堅實是基礎,思想作風樸實是靈魂。三者辯證統一,不可偏廢。在“三實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實踐教學體系不只肩負培養“扎實”實踐能力的任務,也是培養“堅實”理論基礎的支撐,更是培養“樸實”思想作風的重要途徑。在科技高速發展、手機等電子媒介廣泛普及的時代,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增強能力,在實踐中激發興趣顯得更為重要。
以教育思想觀念更新為先導,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育人觀。“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自身強大的成長內動力是達成教育目標的內因基礎。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以學生全面成長為中心,不只要學會知識、技術,更要注重思想與品德修養,注重能力的全面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基于大眾化教育階段學生的基礎,針對學生的行為特點,強化實踐環節在培養體系中的作用,統籌課堂內外,全面培養應用型人才。“以人為本”,需要在教學工作中“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是激發學生成長的“外因”主體。要改革既有教師評價、晉升制度,針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創設“雙師型”教師評價、晉升機制,吸引、激勵教師將精力投入到工程研究上,投入到提高工程實踐能力與教學能力上,投入到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上,打通“雙師型”教師晉升職稱通道。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教育思想觀念更新為先導,以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和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展需求為目標,按照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借鑒國外應用技術大學“三明治式”培養體系,探索建立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211”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測繪專業群中打通兩年專業基礎教育,為三年級專業實踐奠定知識、技術、能力基礎;三年級全年專業實踐,校內工程訓練中心與校外產學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以工程項目為單元,開展多種形式的工程實踐;學生經過工程實踐,選擇專業方向,進行四年級專業學習。
重構實踐教學體系,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調整理論教學體系。設置貫穿4學年8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在一、二學年設置持續4學期每周4學時的專業訓練,培養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協作意識,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在三年級設置4個階段各8周的專業綜合實習,學生在開放的模式下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實踐,培養學生工程項目實踐能力、組織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專業綜合設計、畢業設計(論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復雜測繪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實踐促進理論學習,通過實踐與理論的相互促進、交替循環,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工程師素養。“縱向貫穿”構建8學期實踐教學體系,“橫向開放”三年級全學年工程實踐,有效聯通基礎教育與“專業+執業資格”教育。
(三)建立激發三方積極性的機制
培養模式創新必然要對既有體制機制有所突破,需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學生、教師三方激勵機制,
如圖2所示。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的專業培養與學生自主發展機制;激發教師主動引導與激勵學生成長,主動投身教學與工程實踐的“雙師型”教師業績考核與激勵機制;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產學合作實踐育人保障機制。
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產學合作實踐育人機制是保障。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接收學生參與工程實踐的要求,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技術基礎,對接企業生產需要,企業在提供實習崗位過程中完成生產任務,培養潛在員工,使企業、學生、學校三方受益。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產學合作實踐育人機制,推進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拓展教師工程研究項目來源,保障學生參與工程實踐的條件;主動引導、激勵學生成長,主動投身教學與工程實踐的“雙師型”教師業績考核與激勵機制是關鍵。積極探索“雙師型”教師業績考核與激勵機制,形成提升“雙師型”教師能力的氛圍,為教師開展工程研究并通過工程研究吸納學生參與工程實踐創造良好條件;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的自主學習、自主成長機制是核心。明確教師的教育工作要求,寓教育于教學過程,傳授知識、技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動力。在專業訓練、工程實踐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提升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理論與實踐相互依托、互相作用的循環提升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在專業訓練的角色扮演中,在不同的工程實踐崗位選擇中,在專業方向的選擇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的空間。
(四)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引進與培養并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施校企“雙向兼職”,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倡導施行教師職業發展的“三個統一”: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任務統一,實踐教學與工程研究方向統一,專業教學與學科發展目標統一。以“三個統一”原則引導教師投入教學和工程實踐,提升能力與水平。各教學團隊按專業方向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組建研究所,雙方人員互派,合作方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兼任專業兼職教師,學校派出教師兼任合作方工程技術研究人員。雙方開展項目合作,共同進行工程研究、工程實踐項目研究,拓寬教師工程實踐渠道和科研課題來源。將教師在研究所、研究院框架下取得的工程研究成果納入科研工作考核體系,增強教師參與校企工程實踐研究的積極性,真正發揮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更好激發學生的實踐學習熱情。
(五)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實踐育人機制
專業與用人單位、行業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研制培養方案,共同完善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建設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實習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嘗試本科教育階段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探索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辦學機制,大力推進戰略協作機制、管理運行機制、教師培訓機制、工作協調機制創新,在企業崗前技術培訓、項目輪崗考核、實習評價、駐地班主任管理等方面進行實踐創新,建立培養方案、實習實訓、就業指導、技術成果轉化等全方位、全過程、多維度、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為加強產學合作基地建設,對在合作單位設立實踐教學基地的單一產學合作模式進行全面升級,以新的合作共建模式,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企雙方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雙方人員互派,開展項目合作,共同進行工程實踐項目研究,校企雙方開展技術、資料、儀器設備方面的共享、交流等升級合作。在實施過程中建立明確有效的校企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保證培養模式的科學性。
(六)實踐教學目標達成度評價
實踐教學依課程大綱教學目標,綜合技術與非技術因素,建立“能力單元”評價質量標準,分別從課程達成度和學生畢業要求達成度兩方面對實踐教學體系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加強實踐環節過程質量監控,利用財政專項經費支持,自主開發針對全學年分散實習特點的實踐教學管理系統,指導實習,監控質量,學生、企業指導教師、專業指導教師在線上交流
。在滿足企業項目工作需求的前提下,以8周為實習單元,進行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崗位輪換,分4個階段校、企雙方共同進行學生實習成績評價,考核內容包括實習日記、實習總結報告、企業評價、現場答辯等。設定專業綜合實習課程教學目標,以16周為單元,進行綜合實習教學目標達成度評價。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相應的評價方法,建立課程體系持續改進機制,依據評價結果提出課程持續改進的具體方法。綜合畢業生跟蹤反饋,用人單位、同行專家等外部評價結果,建立評價體系,反饋信息應用于教學環節的持續改進。
四、結語
實踐教學是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實踐教學觀念、體制、內容構成、教學方式方法等多個因素,其構建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以能力增值為目標,構建貫穿4個學年8個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能力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幅度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工程意識,可全面提高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是地方普通高校應用型轉型建設過程中的有益嘗試。參考文獻:
[1]劉鑫.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2):63-65.
[2]石華.高校轉型背景下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5-7.
[3]潘鎮,李金生,白俊紅,等.“四元耦合”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3):47-49.
[4]孫巧妍,陳祥光,劉金海,等.“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大學的實踐反思及改進[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8,35(1):28-31.
[5]李志生,李斌,劉麗孺,等.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1+2+N”開放式實踐創新教育平臺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8,27(2):110-113.
[6]張翠英,溫衛中.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7]呂靜,公寒.基于創新性能力培養的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學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3):55-62.
[8]陳春鳴,朱偉超,孫成訪.應用型本科院校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61-64.
[9]陳小敏,吳涓,徐春宏.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基于東南大學的案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7,36(7):168-171.
[10]劉君.“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6):172-176.
[11]許波,張子榮,黃盛興.地方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 2017,26(5):100-103.
[12]王麗霞,戴昕,劉煥君.“2+2”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80-18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LIN Nan, ZHANG Wenchun, LI Weidong, LIU Yongji
(School of Geomatics and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P. R. China)
Abstrac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uch as practical teaching being subordinated to theory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being not concentrated, and the time of students practice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being lacking,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the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roughout 8 semesters and 4 academic years is constructed with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core and ability increment as the goal.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guaranteed through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teacher faculty, the innov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valuation of goal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servi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refor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local universitie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責任編輯 周 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