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菲 楊倩倩



摘要:為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我國實施了“卓越計劃”2.0,以持續推進工程教育發展。土木工程作為傳統優勢工科專業,需主動對接“卓越計劃”2.0,實現傳統專業的升級改造,培養適應新形勢的卓越工程人才。處于頂層設計地位的人才培養方案,從專業的辦學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體系全方位勾畫了人才培養的藍圖。通過對長沙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八所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對比研究,分析八所高校與“卓越計劃”2.0的契合度,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學科交叉融合形式、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合作形式等方面提出人才培養優化方案。
關鍵詞:卓越計劃2.0;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1-0026-08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現代新興科技的高速發展不斷催生出新的變革,各國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占領“先發優勢”,都不斷發展與深化工程教育改革[1]。隨著我國“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不斷深化,對我國工程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實踐創新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實現工程教育大國向強國邁進目標,我國開展了大量的工程教育研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簡稱“卓越計劃”2.0)作為“卓越計劃”的升級版,引領新形勢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藍圖,是人才培養定位、培養內容、培養路徑的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中處于頂層設計的重要地位;因此,深入解讀核心要義,明晰人才培養新要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對于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卓越計劃” 2.0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一)探索面向工業界、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工程教育在規模、質量、結構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目前工程教育供需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大批工科畢業生就業困難,部分行業工程人才接近飽和;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行業、企業難以找到急需的實用型工程人才[2]。“卓越計劃”2.0更加強調高校要培養適應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工程人才,即人才培養應當服務于產業,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校要推進分類發展,根據各自工程專業的學科背景,綜合考量工程科技、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等因素,發揮各自的人才培養優勢與特色;工程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與職業道德[3]。
(二)構建面向未來、交叉融合的教學體系
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使社會分工更加復雜化。未來工程類職業所需的能力不只聚焦于學科本身,而是更加看重人才的綜合素養、國際勝任力、創新精神和擔當意識。高等工程教育亟需建立跨學科的工程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工程教育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滿足新時代對于復合型工科人才的要求。為此,要改變傳統的基于學科的學院設置,在尊重學科各自特色的基礎上,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增設交叉學科門類,重視交叉學科發展[4]。要打破課堂邊界、專業邊界,結合新產業、新技術要求,適當優化并調整課程設置、培養方案和師資配備,大力推廣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打造面向未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組織形式。
(三)打造面向世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面向世界培養卓越工程師是“卓越計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 [5]。一方面,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是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得到國際認可的象征,因此培養出的人才必須要能夠滿足國際市場需要[6]。高校要積極引進國外優質工程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到海外企業實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全球就業能力;推動高校與“走出去”的企業聯合,培養熟悉外國文化、法律和標準的國際化工程師,培養認同中國文化、熟悉中國標準的工科留學生;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探索組建“一帶一路”工科高校戰略聯盟;培養工科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重視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平臺與資源。
(四)完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
高校堅持“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原則,積極對接經濟社會發展與區域產業布局,與企業密切聯動,建立產業所急需的專業;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共同探究人才培養標準[7];優化工程教育本科的專業結構,設置能夠反映產業前沿與先進技術的課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促進社會有效的資源能夠向教育資源轉化,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打造工程實踐基地,搭建集教育、培訓、研究于一體的共享型人才培訓實踐平臺;推進“大學生實習條例”立法,完善學生實習制度保障,明確政府、高校、企業、事業單位等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企事業單位接收學生實習的安全生產責任,明晰因實習學生導致的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的具體承擔對象[8]。
二、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對比分析
(一)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根據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入選名單以及第四次輪土木工程專業學科評估結果[9],在土木工程專業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可獲得的基礎上,選取了八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等級相近的學校,如表1所示,側重分析我國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特征及現實問題。
(二)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現實問題
1.人才素質要求概括相似,培養目標未體現前瞻性
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人才培養目標實質上就是為了說明這一問題。縱觀上述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如表2,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概括表述相似,要求學生要具備基本學科知識,具有實踐創新的能力和國際視野。但對“卓越計劃2.0”所要求學生對產品和系統的創新設計、建造、運行和服務,以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并未充分凸顯。此外,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CEEAA)提出,培養目標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在社會與專業領域預期成就。但上述高校中,除長沙理工大學外,其他高校并未提及。
2.專業培養特色缺乏凝練,學科交叉融合形式單一
人才培養特色不僅代表著專業的競爭力與優勢,而且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為經濟社會和產業需求所服務[10]。在以上高校中,長沙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北京建筑大學提出了專業培養特色,其他高校還需要進一步凝練。此外,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培養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必然趨勢,卓越計劃更加注重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案例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形式普遍為通識課程以及專業課程模塊化設計,缺乏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和交叉跨界人才培養模式,學科交叉形式較為單一,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是確保教育質量的關鍵。課程體系應當能夠反映學科當下現實以及未來發展前景[11]。就以上幾所高校看,課程體系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和方向課程、集中實踐、創新/特色課程。各高校對應人才培養目標所設置的課程體系各有側重,僅中國地質大學對“卓越計劃”2.0所強調的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體系中單獨體現,其他高校并未明確提出。各高校普遍對學生國際勝任力的培養形式單一,大多只從外語課程與跨文化課程入手,并沒有與國際標準、國際前沿實質接軌。此外,石家莊鐵道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中國地質大學、重慶交通大學開發的創新與特色課程較少;因此,高校整體課程整合仍有不足,課程體系仍需調整。
4.實踐性教學環節不甚合理,校企合作亟需深化
對于工科專業而言,實踐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2]。“卓越計劃2.0”要求更加強調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與支撐服務。案例高校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總體呈現理論課程占比較多,特別是北京建筑大學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明顯過少,亟需進一步提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校企合作包括校企聯合培養制定培養方案、校企聯合指導;長沙理工大學與北京建筑大學聘請企業導師到高校授課;華南理工大學采用產學研實踐教學,其他高校校企合作形式依舊是企業實習、畢業實習,人才對口培養形式比較單一,亟待進一步深化。
三、“卓越計劃”2.0下卓越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一)以行業標準為引領,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綱領,指導著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需要以國家政策、產業需求、學生發展、辦學特色為基礎,要重點考量行業需求、專業認證標準、“卓越計劃”等綜合因素[13]。高校需根據自身分類明確自己對工程科技、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作用,密切關注產業的升級轉型和區域經濟發展,以行業標準確定行業所需求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從行業的需求端來設計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畢業標準[14]。此外,人才素質結構除包括知識結構、品格結構、素質結構之外,還需融入“卓越計劃”2.0提出的培養學生產品和系統的創新設計、建造、運行和服務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多元發展培養,因此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培養定位,而是要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對學生畢業后若干年(通常為五年左右)的能力進行概括[15]。
(二)以“大工程觀”為指導,豐富學科交叉融合形式
工程師的培養主要是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技術人才,這類人才雖然也是社會所需的,但“卓越計劃” 2.0強調,未來所需要的工程類人才需要打破工程類學科的單一思維,能夠結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論與方法,把握大工程,致力于解決復雜問題,具有工程戰略思維,因此,學科交叉成為了工程教育的大勢所趨。在專業層面,要注重科學方法的相互借鑒與滲透。其次,要注重跨學科資源的整合開發,一方面可以采取課程交叉融合的方式,從橫向相關學科和縱向其他學科兩個角度深入整合、滲透、優化,除了理工結合、工工交叉,還要促進工科和文科的滲透。在工科課程中融入人文的元素,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工程審美和職業道德;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將項目實踐與各學科的學習聯系起來,
不局限于本學科,而是要廣泛涉獵。實踐性的學習不僅會使學生得到最終的結果,同樣賦予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方式
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表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已經步入國際化道路,也是我國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因此,高校應利用和引進國外優質資源。第一,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到海外企業實習,拓寬自身國際視野。第二,高校可以提供國際科研交流平臺,鼓勵教師與學生廣泛參與國外科研合作。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更加關注學生訴求、發掘學生興趣、淘汰只是形式上國際化的“水課”,開設國際文化、法律等基本課程,以及與專業相關的前沿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打造專業特色課程群,提升學生的國際勝任力。在教學組織方面,應鼓勵采用國際化的教學組織形式,積極探索研究性教學方式,注重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16]。在師資隊伍方面,以國際化的標準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評價形式多樣化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制度,解決工科教師隊伍“非工化”趨向。
(四)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拓展校企合作內容和模式
在“卓越計劃2.0”中,強調了提升工科教師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曾提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訓、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質量。[17]”第一,要提高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搭建新型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工程設計及實操實訓的能力。第二,開展科研教學相輔相成的研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前沿技術和知識。第三,加強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實訓基地,將實訓貫穿“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設計—應用創新”全過程,強化學生的相關技能。第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賽事,與企業對接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協同企業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此外,校企合作的形式應從單一的頂崗實習,到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教學內容設置、“雙師制”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研究以及學生畢業論文指導,企業需要更加深入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18]。
四、結語
“卓越計劃”2.0是我國新時期工程教育改革的關鍵一步,是推動我國工程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由于人才培養方案具有特殊性,因此必須要處于動態調整、持續改進的狀態。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典型的工科類專業,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社會需求大,為此,應當積極對接“卓越計劃”2.0的要旨,明確新時代國家、產業、行業等所需要的人才特點和結構,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與自身辦學條件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卓越人才培養方案,發揮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改革創新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卓越計劃2.0的實施效果,推動我國工程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LARRY J. SHUMAN AND MARY BESTERFIELD-SACRE(2019).Innovation through Propagation: Future Direction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SPRING 2019.
[2]李培銓.基于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就業供給側改革途徑探索--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7):58-59.
[3]朱正偉,李茂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46-53.
[4]顧志勇,和天旭.學科交叉融合: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新路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9(3):169-173.
[5]林健.面向世界培養卓越工程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5.
[6]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7]郭文莉,劉紅琳,孟波,吳波,戴波.“共贏共生、融通自為”的產學合作育人機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37-43.
[8]教育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2018-10-08
[9]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 (CUSR)[EB/OL].[2018-03-12].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kpgjg/index.shtml.
[10]林健.形成具備競爭優勢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21;30.
[11]李延軍.科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C].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6.
[12]白泉,邊晶梅,于賀,盛國華.虛實結合的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67-71.
[13]申天恩.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指引下的人才培養方案核心問題分析[J].教學研究,2017,40(4):53-57.
[14]劉衍聰,李軍.基于OBE理念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72-76.
[15]江學良,胡習兵,陳伯望,范云蕾.專業認證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29-35.
[16]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研究性學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program 2.0: Take th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of eight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JIANG Feia, YANG Qianqianb
(a.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b.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1, P. R.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excellence program 2.0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 a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civil engineering needs to actively connect with excellence program 2.0 to realize the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utlines the blueprint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professional school-running objectives,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of eight universities, such a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gree of fit between the eight universities and excellence program 2.0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orient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form, 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rm, etc.
Key words: excellence program 2.0;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training program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