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建筑史學與遺產+設計教育

2021-07-07 11:06:16陳丹林垚廣朱雪梅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1期
關鍵詞:設計

陳丹 林垚廣 朱雪梅

摘要:建筑(建成環境)更新、再利用已經成為當代建筑行業十分重要和普遍的工作。從新建到再利用、從保護到活化的轉變對當下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建筑教育中建筑史和建筑設計相關課程所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通過改革史學課程、將遺產價值導向置入建筑設計選修課等方式進行探索,一方面以設計教育為史學課程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以遺產價值評估作為設計決策的指導和評判標準,實現史學理論教育與設計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在宏觀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中完成設計/規劃的能力。

這一探索和所取得的經驗,為中國建筑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思路。

關鍵詞:建筑史學教育;遺產+設計;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與建成學院(BK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0;TU-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1-0076-12

英國著名建筑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在2014年接受采訪時解釋了他對建筑和價值觀的看法:“建筑與過去息息相關。但我們的關注點不是文物,而是活化歷史建筑,使其服務于新一代。建筑承載并傳達公共記憶,也可體現價值和場所精神……有時,我們必須探索過去以尋找未來的靈感。”[1]同時,Cramer and Breitling研究指出,當下建筑工作中有50%至70%涉及對現存建筑(建成環境)的干預[2]。建筑(建成環境)更新、再利用已經成為當代建筑行業十分重要和普遍的工作。從新建到再利用、從保護到活化的轉變對當下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建筑教育中建筑史和建筑設計相關課程面臨嚴峻的挑戰。

當下國內建筑史相關課程中,建筑和城市形態的歷史被視為面對現狀與面向未來設計實踐的關鍵線索和資源。遺產保護者需要歷史知識來支撐改造和修復現有的建筑物和建成環境。設計師則需要歷史實例作為激發現代設計的靈感[3]。建筑史教學像創建了一個裝滿各地區和各時段優秀設計思想、設計方法、設計語言的圖書館,暢游其中的學生們滿懷期待地想付諸設計實踐,卻又感到捉襟見肘,這大約也是國內外建筑類教學所遭遇的共同困境。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TUD)通過改革史學課程、將遺產價值導向置入建筑設計選修課等方式進行了探索,積累了較成熟、前沿的經驗。本文將全面解析該學院的課程設置、教學特色和具體教學過程,為國內建筑教育的改革提供參考。之所以將史學教育和遺產與設計課程放在一起討論,是因為這兩方面課程大都由建筑史學方向的教師授課。

一、教學設置與理念

在2020年全球QS排名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位列第二。這所世界頂尖的理工大學位于荷蘭代爾夫特市,前身是1842年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創辦的“皇家工程學院”,1905年更名為代爾夫特高等技術學院。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BK)是這所大學8個學院當中最出色的成員,緊鄰學院有小阿姆斯特丹之稱的代爾夫特老市中心水網縱橫,完整保存了大航海時代的建筑形態和城市肌理,為這所在工科院校里的建筑與建成環境學院增添了一抹藝術活力與浪漫。

(一)教學設置

BK學院下設四個系(Department):建筑系(Architecture)、建筑技術系(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建成環境管理系(Management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城市規劃系(Urbanism, 含景觀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各系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又分為若干個課題組(Chair),各課題組由數位教授、副教授、講師組成,既是科研團隊,也是教學組織單位 (圖1)[4]。

學士學位課程學制3年,使用荷蘭語授課,課程教學不區分建筑、城市規劃、建筑技術等專業,旨在通過介紹建筑工程的各個領域,拓寬專業視野,掌握建筑大行業所需的基本技能,著力培養科學設計思維和方法,提倡技術、理論和設計相結合,以結構化的方式清晰分析復雜的問題,尋求科學又具有創造力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課程學習共6個學期(semester),每個學期分為2個階段(quarter)。每個階段又包含2-3個單元(module),比如一個設計項目單元和一個學術技能單元。集中式的課程設置能提高教學的專注度和質量,避免學生因同時進行大量課程學習而疲于應付。建筑史學課程屬于基礎部分(Fundamentals),主要包含6個部分(圖2):

一是設計(Design)(6個quarter,各10學分);

二是技術(Technology)(5個quarter,各5學分);

三是基礎(Fundamentals)(4個quarter,各5學分);

四是社會實踐(Society, Practice and Process)(3個quarter,各5學分);

五是學術技能(Academic Skills)(3個quarter,各5學分);

六是表達、視覺、形式(Represen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Form)(3個quarter,各5學分)[5]。

(二)教學理念

西方各建筑院校根據自身的發展歷史、自然社會背景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荷蘭位于萊茵河的入海口,大部分國土為填海而成,其國土面積的一半海拔低于1米,甚至有26%的國土低于海平面,又被稱為低地國。荷蘭沿著河流和海岸修建了長長的堤壩以防止洪水泛濫。荷蘭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共有1 684多萬人,人口密度為406人/平方千米,排名世界第16位,在人口1 000萬以上的國家中人口密度排名第4位[6]。同時,荷蘭是現代主義重要的誕生與發展地之一,而后現代主義對荷蘭幾乎沒有產生影響,因為以代爾夫特理工大學BK學院為代表的荷蘭建筑教育帶有明顯的“現代性”——對現實問題的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將設計和規劃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學校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國家甚至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責任,這看似有些過于宏大,但與我國儒家思想一向弘揚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相當默契。對社會負責任的精神浸潤在BK學院所有的教學過程當中,是其教學精神所在。誠如Peter Russell院長所言:“荷蘭一直都缺乏空間,因此善加利用是人們的首要任務。設計建造環境意味著要分配資源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因此,設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很自然的。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就是我們問這個問題的地方:‘我們如何做得更好呢?”[7]

強調社會責任,那么設計顯然不會是純粹的藝術創作。BK學院本科教育介紹詞里寫道:“教育是技術和科學,學生學習如何結構性地分析復雜問題。”[7]

學院研究主任Frank van der Hoeven 又言:“沒有研究,設計便沒有方向。”基于現實問題科學研究結果的邏輯演繹是BK學院設計教育的基本方法。例如工作營(Studio)設計教學中,教師指導和評判學生設計時,主要集中在對其設計思路、設計過程邏輯性的推敲。每位學生可以自由選擇3位輔導導師,導師們對設計邏輯性的要求之苛刻近乎偏執,但對最終的具體形態卻又極為包容。正如弗蘭姆普敦指出:“荷蘭人歷史上都在與惡劣的環境做抗爭,因此結構理性成為設計的支撐,而產品本身的美觀,也只是結構的輔助。”[8] “理性和靈活性這兩個貌似矛盾的特征同時出現在教育日常中,看似不可思議,但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理性的結果,即尊重社會、學科和個人的多元可持續發展。”[9](圖3、圖4)[10-11]

二、建筑史學教學

BK學院建筑與城市(景觀)史課程教學統一由建筑與城市規劃史教研室(The Chair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負責,屬于本科教育的“基礎”模塊(Fundamentals),教授關于建筑、城市和景觀的結構性歷史知識,以160個經典案例為核心,解答兩個基本問題:為什么我們周圍的建成環境呈現現在的狀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什么?[4]不同于國內將“史”和“理論”“思潮”課程分離的慣常做法,BK學院將二者結合,沒有純粹的“史學”課程,因為他們一貫堅持:一切研究應以引導設計為目的,而缺乏研究的設計是沒有方向的。采用集中授課,即將全部課程壓縮在一個模塊

1個學年(trajectory)包含2個學期(semester)、4個階段(quarter)、約8個模塊(model)。(module)內,主要形式是講座,配合以實驗環節和歐洲大城市實地考察。

與我國從上古時代講到現當代建筑的教學大綱不同,BK學院建筑與城市現代史教研室不以編年史的邏輯來講授完整的歷史。授課教師更多的是以某一主題和相應的經典建筑案例為主體,結合建造背景、技術水平、社會文化,在全球視野下向學生介紹同一時期在其他國家發生的建筑實踐和流行的建筑思潮等。這種教學方法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在上課之前布置文獻,要求學生或深或淺地閱讀,然后基于此來授課,并通過小組討論或提問來檢查學生課前閱讀情況[9]。課程教學主要包括4個模塊(主題),各5個學分,分別是項目與空間: 住宅與花園;公共空間與公共建筑;住房、建筑與環境;歐洲大城市。整體而言,史學教育主要為學生提供價值觀、設計原則的引導,培養其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式,提升其科學研究的能力,為學生的設計學習奠定基礎。

(一)價值觀和設計原則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自言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 可見史學研究雖然以大量史料為基礎,目的卻是為當下的價值判斷、取舍提供參照標準。

長期以來,建筑學領域的教師通常也是專業設計者,他們或多或少地基于自身經驗和文化背景,以及個人對于“好建筑”的判斷教授學生進行設計。這種類似“師徒制”的教學模式較好地保證了學生設計思路和方法的多樣性,可以視為微觀視角。而史學(理論)教學則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宏觀的視角,跨時代、跨區域地把握設計最基本和經典的價值觀與原則。西方建筑、藝術史的研究和教學皆以此為核心,例如經典案例的選擇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討論點之一,因為這不僅關乎設計風格、設計手法,更關乎價值判斷。

(二)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

杰出的學者(設計師)在設計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引領教學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如迪朗之于巴黎美院,格羅皮烏斯之于包豪斯。20世紀下半葉以來,受自然科學研究的啟發,建筑研究者們開始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探尋科學的設計方法——將設計過程設定為分析和整合的過程,專業的知識和原則取代了設計者對機構、(歷史建筑)類型、經驗的依賴,設計方法更為系統性。隨之而來的建筑史學家角色的轉變促使各建筑學院設計和歷史教學方法的調整,尤其是傳授歷史知識的方法,從歷史知識的灌輸轉變為科學、系統的設計思維方式的培養,通過批判性思考來解決問題。例如通過將設計置于更寬闊背景中整合構思的方法,結合歷史和社會文化背景闡釋自己的設計概念,采用吸收、組合、解析的方法,改變常見的范例和樣式等。

從根源上,史學教育專注于提高和發展學生的分析和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理性設計思維”。在歷史教育中,相比對建筑編年史長篇累牘的傳授,“研究思維方式”意味著學生學習歷史事實和人物時,更重要的是學習歷史方法,并了解如何評估歷史作品和文獻。尤其是在當下“以數據為中心”的社會中,更應該牢記重要的不是數據,而是看到模式和關系,并能夠評估數據[12]。

三、遺產+設計課程教學

(一)課程概述

“遺產+設計”( Heritage & Design)是由建筑技術系遺產與技術方向(Section Heritage + Technology)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在這門選修課里,學生將建立城市、景觀、公共空間和建筑轉型的概念,并在對場地和建筑歷史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干預形式,在保存紀念價值、歷史品質、場所精神的同時,使其滿足當下的功能和需求。這里的“遺產”并非特指文物建筑,而是非常寬泛的概念。該選修課學生來源多樣,包括:1)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所有學院就讀理學學士學位的學生(BSc students);2)萊頓大學和伊拉斯姆斯大學很多專業就讀理學學士學位的學生;3)來自荷蘭其他大學的理學學士學位學生。學生必須具有藝術史、建筑史、考古學、景觀建筑和規劃教育背景,且需事先提供自薦信與作品集,通過審核后方可申請該選修課。

選修該課程不分年級,可在本科三年中任何一個上半年學期選修。該課程學習包含兩個階段(quarter),每個階段分為兩個模塊(model),每個階段15個學分,授課內容獨立。BK學院的學生可以僅選修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也可以選修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其他學生只能選修第一個階段,或者兩個階段。

教學形式包括設計工作坊(Design studios)、系列講座(lectures)、實地考察(excursions) 、小型研討會(seminar)。整個選修項目共包含3項系列講座:荷蘭城市與景觀史(History of Dutch Cities and Landscapes)、遺產:理論與實踐(Heritage: Theory and Practice)、荷蘭建筑與藝術史(History of Dutch architecture and art)和3項設計工作坊:城市與轉型(City and Transformation)、景觀與過渡(Landscape and Transition)、建筑與再利用(Architecture and Re-use)。系列講座課程每周授課時間2~8小時不等,設計工作坊每周授課時間8小時。各階段全部課程都在6學分以上方可結業。具體學分情況見表 1[13]。

在第一階段,學生面對在文化歷史連續性和城市認同感等,重點思考如何處理文化遺產,以及根據不斷變化的功能要求進行必要的城市更新、舊城區公共區域和歷史建筑的再利用。為此,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文獻閱讀等方式快速熟悉荷蘭城市發展的相關知識和特定設計技能,掌握跨學科深入研究分析的理論方法,如建筑設計、草圖(sketching)、心情板(mood boards)、拼貼(collage)、模型(models)等,在歷史環境中獲得知識和體驗,在充分研究分析、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對文化遺產的物質狀況、結構、空間等方面進行干預設計。

具體學習目標[14]:1)了解從10世紀到20世紀荷蘭城市化和景觀轉變的主要特征和時期;2)能將這些發展置于藝術歷史、經濟、政治和人口背景中;3)了解城市和建筑形式中的文化遺產知識;4)能夠應用不同的方法和技術來分析建成遺產,包括其城市背景和歷史發展、功能、使用的材料以及技術發展;5)能分析當前有關文化遺產的城市問題;6)了解在舊城內對有歷史價值的物體再利用、再開發的工作方法和知識;7)能基于對歷史信息的分析和評估,完成和展示不同尺度的景觀和空間設計;8)能在不同規模的遺產價值評估及干預設計實現新舊融合的討論中,有效闡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

相對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專業性”有明顯提高,旨在培養學生對具有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筑的介入性設計能力。核心是如何處理文化遺產與更新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既包括城市公共空間,也包括歷史建筑的內部空間。具體學習目標[15]:1)了解從10世紀到21世紀荷蘭建筑藝術的主要特征和時期;2)了解藝術與建筑發展中相關文化、經濟和政治背景知識;3)了解文化遺產與建筑、紀念物的關系;4)了解歷史價值鑒賞和再利用、再開發的相關工作方法;5)能分析遺產建筑與建筑群,包括其城市肌理和歷史發展、功能、材料以及技術發展;6)了解“建筑遺產”和相關術語(如“遺產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性”“可逆性”和“真實性”等);7)能基于對當前歷史信息的分析和評估,完成不同規模的建筑和空間設計;8)能將歷史研究和背景分析與設計任務建立聯系;9)能通過科學方法記錄和分析,將已有建筑肌理與當代建筑設計創造性地相結合;10)能表達和解釋自己的設計選擇,證明其將新舊融合的設計立場。

(二)工作坊設計教學過程

遺產與設計工作坊主要包括遺產價值評估和再利用設計兩部分。相比再利用設計的其他問題,大家的共識是任何介入性設計概念的基礎應當是對現存建成環境詳盡的歷史、空間、技術、原初設計概念與遺產價值的分析和全面理解[16]。為此,遺產與價值教研室制定了一套系統工作法,幫助剛剛接觸建筑遺產的學生完成結構性思考和工作。

著名人類學家貝特森(Bateson)提出“schismogenesis”概念,用以描述由于個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累積而導致的個體行為規范的分化過程,即如何思考價值的個人行為實質上歸因于個人累積的人與人、人與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思考與具體行為)。由此制定建成遺產價值框架:1)需包容所有時段的價值,不拘泥于事先預定的價值范式;2)必須結合建成遺產的社會文化背景,建立“生態價值理念”的視角。同時,還必須能將遺產價值與建成遺產的物質結構相聯系。

遺產與價值教研室制定的價值評估方法流程如下:

1)發現并從視覺上將價值落實到建成遺產上(分析);

2)將非物質的遺產價值與物質結構相聯系(分析與綜合);

3)將遺產價值排序并分析介入性設計的機遇,支撐和指導后續設計(分析與整合);

4)將遺產價值集成到設計方案的全過程(提出創造性的策略,實現遺產價值保護、提升和物質化)(整合);

5)將價值評估作為信息資源整合融入反復的設計過程中的成功程度(評估)。

按照上述程序以下詳細介紹工作坊的具體內容。

學生對設計與歷史之間關系的理解通常是模糊的,因此必須完善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和方法,明晰它們對設計的意義。建筑與價值教研室編制了“遺產價值矩陣”(HV矩陣)(表2)[17],既給學生提供了建成遺產價值評估基本框架,又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發揮多樣性的空間,其橫軸、縱軸皆可自由拓展。要求學生在矩陣內填充視覺元素(照片、圖紙、符號等),而非僅文字描述。教學實驗旨在完整吸納初級和次級資料,對各種類型、各種尺度的建成遺產進行價值評估流程的迭代。

此矩陣嘗試將價值的真實性與建成遺產的物質方面相聯系。垂直軸線上是建成遺產

的物質方面:環境、場地、表皮、結構、空間規劃、內部表皮、服務與設施。水平軸線上是一系列的建成遺產價值。物質和價值意義在這種預定的框架下被直接聯系起來,在矩陣的單元格中進一步闡述。實際學習中,學生也時常遇到在建筑案例中無法找到矩陣中既定價值類型的情況,就像在一堆稻草中去尋找一枚針。因此工作坊授課時取消了水平軸線上既定的價值類型,鼓勵學生自己通過文獻閱讀,針對研究案例提煉價值類型。

1.發現價值(分析)

即分析建成遺產(建筑、場地、城市)的建筑藝術、技術和文化價值。學生組成3~5人的小組,以減輕工作量,提高研究深度,小組內組織關于價值及其重要性的討論。

先著手初級資料,主要是檔案資料的搜集和田野調查。繪制建成遺產“年代圖”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案例各個階段加建、改建等發展歷程,解析哪些是從前的,哪些是后來改變的,揭示遺失的元素、形式和空間關系,而這些不僅能為價值分析提供線索,更可能直接生成設計概念(圖5)[18]。次級資料則包括文學作品、研究報告、專家和遺產相關團體的訪談記錄。無論如何,仍然需要采用系統的集成方法來提煉其中可供后續工作開展的元素。

2.將(非物質)遺產價值與物質結構相聯系(分析/整合)

鼓勵學生在預先設定的價值類型“遺產價值矩陣”里填充內容,將價值的非物質性與建筑領域的物質性直接關聯,并通過文字解析其意義。同時鼓勵學生創新地增加、改組價值類型。

通過圖像形式展示價值往往十分有效,因此教研室鼓勵學生采用素描、示意圖、草圖、圖標和自己的照片來闡釋價值,尤其是對那些能直接表現建成遺產物質和空間品質的部分(圖6)[19]。這個練習既是一次觀察和價值的整合,又是一次價值評估的嘗試。

3.對建成遺產價值排序,明確挑戰和機遇,支撐與引導設計決策(評估)

價值排序可以通過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迭代,例如重要性、稀有性、堅固度、脆弱性、彈性等。確定重要性通常需要小組討論,但并非一定要達成共識,應充分尊重每位學生的個人價值判斷。而后用簡單的色彩標示方式(交通信號燈系統)將其重要性在遺產價值矩陣里表現出來:紅色代表高,黃色代表中,綠色代表低。當然,高重要性并不代表就是完全不能改變的區域,而是應該非常慎重決策的區域,要求介入性的設計或規劃必須保留遺產價值,或者說盡最大可能減少遺產價值的損失。

4.將遺產價值整合到設計方案中(整合/評估)

將遺產價值信息與作為人工藝術的建成環境整合到一起必須結合背景,并落實到建筑物尺度上。學生需將精簡的文字描述與建成遺產肌理和空間的測繪(三維激光掃描)整合到一起,闡述區域/構件/元素的重要性(圖7)[20],從而推進設計決策:機遇(哪里需要改進?需要提升什么?)、責任(必須保護、關注什么?)、困境(哪些價值存在沖突?比如經濟要求與空間保護),提煉建成遺產可持續的使用方式。

這部分的分析將作為主要的參考,影響后續設計決策,并且作為評價學生設計作品的基本標準,避免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不自覺地偏離初衷。因此在設計之前先進行價值分析和評估是非常關鍵的。

四、結語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BK學院的建筑(城市、景觀)史學教育和遺產與設計課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可供國內建筑(城市/景觀)教學借鑒參考。

(1)打通本科教育建筑、城市、景觀三個學科,推進通識教育。尤其是史學(理論基礎)部分的課程,旨在為學生建立宏觀的基本價值觀和設計原則,培養學生“理性設計”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可持續性”“自然與社會-文化生態性”等理念已成為世界范圍的共識,建筑、城市、景觀學科方向的學生都必須建立三者協同、兼顧負責的意識,至少在觀念上是必須的。

(2)史學教育應與設計教育結合起來,遺產+設計這類課程便十分重要。如顧大慶先生所言,國內“史學研究為主體,缺少一個設計者的觀點,尤其缺少批判性的思考。”基于史學研究的史學教育亦然。BK學院一貫堅持研究的目的是設計,而設計必須以研究為基礎。這一教學理念既貫徹到以設計為核心的課程設置當中,也深入教師和學生思維、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以理論和前期研究結果引導并評判學生設計方案,注重設計過程的邏輯推理,最大程度包容設計的具體形態。隨著學生的成長,其審美和價值取向會發生許多變化,設計語言會大幅度擴充,教育應培養學生結構性的科學設計思維和工作方式。

(3)史學教育作為設計基礎,應當提前至建筑(城市、景觀)教育的入門階段。史學教育通過大量經典范式的解析,為學生提供了設計語言、價值觀、設計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支撐,幫助學生在進入學科殿堂之初建立相對清晰的認知框架,不至懵然。BK學院對133名選修遺產+設計課程(三年級)的學生進行課后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應當將建成遺產價值評估的概念,尤其是“遺產價值矩陣”的方法提前到更早的建筑教育中去,這樣既能為他們之前的一些設計學習提供更多的機遇和評判方向,也能使他們在三年級的這門選修課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自主性[12]。參考文獻:

[1]Rosenfield K. Norman Fosters Interview with the European: “Architecture is the Expression of Values”.2014: http://www.archd aily.com/56353 7/inter view-norman-foster-on-the-role-of-architecture-inmodern-society/Accessed 28 Sept 2017.

[2] Cramer J, Breitling S. Architecture in existing fabric: Planning, design, building[M]Basel: De Gruyter.2012:pp.9.

[3] Smith E M, Hein C. The ancient past in the urban present: The use of early models in urban design. In Hein C (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lanning history[M] London: Routledge.2018:pp.109–120.

[4]https://www.tudelft.nl/en/architecture-and-the-built-environment/about-the-faculty/organization-chart/.

[5] https://www.tudelft.nl/en/education/programmes/bachelors/bk/bachelor-of-architecture-urbanism-and-building-sciences/curriculum/.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荷蘭地理.

[7]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Brochure of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7. https://www.tudelft.nl/en/architecture-and-the-built-environment/about-the-faculty/about-the-faculty/.

[8]肯尼斯·弗蘭姆普敦. 現代建筑:一部批評的歷史[M]. 張欽楠 譯.北京:三聯書店,1980.

[9] 賀璟寰, 王擎. 建筑教育啟示之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篇 [J]. 建筑師, 2019(5): 117-125.

[10]https://www.tudelft.nl/en/education/programmes/bachelors/bk/bachelor-of-architecture-urbanism-and-building-sciences/degree-programme/.

[11]https://www.tudelft.nl/en/education/programmes/bachelors/bk/bachelor-of-architecture-urbanism-and-building-sciences/degree-programme/.

[12] Hein C, van Dooren E. Teaching history for design at TU Delft: exploring type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perceived relevance of history for th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0798-019-09533-5.

[13]Program overview of “Heritage and Design”, 24-Mar-2020 19:54.

[14] https://www.tudelft.nl/en/architecture-and-the-built-environment/study/minors-and-electives/heritage-design/.

[15] Program overview of “Heritage and Design”, 24-Mar-2020 19:54.

[16] Moniz C G, Quiroga C, Pottgiesser U. Education for reuse (Session 25). In A. Tost?es, & Ferreira Z (Eds.) Adaptive reuse: The modern movement towards the future[M].2016: pp. 830–867. (Docomomo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isboa, 2016).

[17]C. M. Kuipers, W. De Jonge. Designing from heritage: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and conversion[M].Delft: TU Delft-Heritage & Architecture.2017.

[18]N.CLARKE , M. KUIPERS , S. STROUX. Embedding built heritage valu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9.https://doi.org/10.1007/s10798-019-09534-4.

[19]N.CLARKE , M. KUIPERS , S. STROUX. Embedding built heritage valu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9.https://doi.org/10.1007/s10798-019-09534-4.

[20]N.CLARKE , M. KUIPERS , S. STROUX. Embedding built heritage value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2019.https://doi.org/10.1007/s10798-019-09534-4.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heritage + design education of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of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Dan, LIN Yaoguang, ZHU Xueme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P. R. China)

Abstract:

Renewal/reuse of buildings (built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mon work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ew building to reusing and from protection to revital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urren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t also makes related course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face urgent challenges.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BK) of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Netherlands has made a long-term exploration through reforming the history courses and embedding heritage value oriented architectural design minors, and has accumulated mature and edge-cutting experiences: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history education and designing education by regarding design as the goal of history education while taking heritage value evaluation as the guide and judgment standards of designing to cultivate the capabilities of students to do designing/planning in the historical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 The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processes are fu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domestic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history education; heritage + desig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BK)

(責任編輯 王 宣)

猜你喜歡
設計
二十四節氣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06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現代裝飾(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統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 08:41:36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搖搖棒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15期)2019-08-27 01:11:50
基于ICL8038的波形發生器仿真設計
電子制作(2019年7期)2019-04-25 13:18:16
瞞天過海——仿生設計萌到家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設計秀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種設計叫而專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從平面設計到“設計健康”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性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18|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高清免费毛片|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9cao视频精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swag国产精品| 色婷婷色丁香|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色成人综合|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色噜噜在线观看| 毛片久久久|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91青草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干中文字幕|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一区| a毛片在线|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人在线|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麻豆|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天天色综网|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1区|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