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勇,李明玥
(吉林市化工醫院急診科,吉林吉林 132021)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是一類臨床高危疾病,具有極高的死亡率[1]。目前,臨床中常使用藥物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生命,必須抓住最佳治療時機,故需采用急診治療措施進行對癥治療,從而有效控制病情惡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夠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是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最為有效的手段,但仍有較高的死亡率,主動脈球囊反搏通過提高主動脈內舒張壓,使冠狀動脈灌注增加,更有效地挽救瀕死心肌[2-3]。因此本文探討對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急診介入治療措施的救治效果,探究最佳的治療方案,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預后提供支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吉林市化工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5~59歲,平均(45.18±6.22)歲;合并2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1例,高血壓25例,慢性腎功能不全6例,外周血管病史6例,卒中史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35~59歲,平均(45.16±6.19)歲;合并2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癥14例,高血壓28例,慢性腎功能不全4例,外周血管病史5例,卒中史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及合并其他疾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關于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的診斷標準者;認知正常者。排除標準:2周內出現新發腦出血者;有溶栓、介入治療禁忌證者;患有其他惡性疾病或家族遺傳疾病者。吉林市化工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項研究,且患者或家屬已簽署本研究的相關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藥物治療方案,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等,給予患者面罩吸氧,靜脈注射鹽酸多巴胺,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以保持患者血壓平穩,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同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聯合實施急診介入治療方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根據患者身高選擇球囊反搏導管,選擇股動脈為穿刺點送入導絲,送入主動脈球囊反搏鞘管,并送至左鎖骨下動脈和腎動脈之間,選擇1 ︰ 1心電觸發模式進行反搏。術中使用100~150 U/kg普通肝素,若手術時間超過2 h則根據患者情況適當追加肝素,維持激活全血凝固時間(ACT)>300 s;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決定是否進行血栓抽吸,術后對穿刺點給予局部加壓包扎,術后用藥(阿司匹林:100 mg/d,噻氯匹定:250 mg/d),維持4周。就診至第1次球囊擴張時間均應控制在120 min內,罪犯血管血流恢復至Ⅱ~Ⅲ級為手術成功。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休克糾正,尿量增加,患者意識清醒且行為自控為顯效;治療后休克糾正,尿量有所增加,患者恢復意識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評估心臟功能,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后7 d評估肺毛細血管契壓(PCWP)、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心臟指數(CI),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③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腎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總有效率與并發癥總發生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PCWP、LVEF、CI)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觀察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心臟功能 治療后兩組患者PCWP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LVEF、CI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臟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臟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CWP:肺毛細血管契壓;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CI:心臟指數。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PCWP(mm Hg) LVEF(%) CI[L/(min·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25.63±2.46 19.53±2.84* 30.45±2.63 39.45±2.48* 1.76±0.31 36.89±7.15*觀察組 40 26.85±3.14 13.45±1.67* 31.62±4.51 47.62±4.15* 1.78±0.24 45.12±6.28*t值 1.934 11.672 1.417 10.688 0.323 5.4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并發癥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目前,有關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療方法的研究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臨床研究尚未明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發病機制,但多數認為其是動脈梗死而導致的急性外周循環衰竭,并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5-6]。
臨床中以常規藥物治療和擴容療法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療效不佳,患者死亡率高。主動脈球囊反搏是利用機械輔助技術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泵功能,提高患者舒張壓,減低心肌的耗氧量,使患者組織中的血液灌注增加。與主動脈球囊反搏技術聯合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對患者血運重建的成功率有所提高[7]。有研究認為,臨床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療中需準確把握治療時機,采用急診介入治療方案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通過手術方式復通梗死動脈,從而有效改善外周循環衰竭情況[8]。據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PCWP低于對照組,LVEF、CI高于對照組,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臨床治療中相對于單純藥物治療,急診介入治療方案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具。主動脈球囊泵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有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灌注、緩解心肌缺血的同時,還可保持身體各主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減少身體各器官的功能障礙,從而降低了患者死亡風險[9-10]。
綜上,以藥物治療為基礎,采用急診介入治療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增強患者心臟功能,并提高其臨床療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治療取得重要突破,本研究由于研究病例不足,故仍有不足之處,有關急診介入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分析仍需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