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群
(十堰麻風防治中心皮膚科,湖北十堰 442200)
蕁麻疹是一種病因不明,病程長,治療困難的頑固性皮膚病;紅斑狼瘡皮疹是一類自身免疫性的慢性皮膚疾病,臨床癥狀復雜多變[1]。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會出現稍帶水腫的紅斑,嚴重者出現水泡、糜爛、潰瘍、皮膚萎縮、色素沉著及瘢痕,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通常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療,但單一使用治療周期較長。糖皮質激素可改善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癥狀,其中潑尼松具有抗過敏、抗炎的作用,可對結締組織增生起到明顯抑制作用,降低機體的炎癥反應[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潑尼松對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血沉降(ESR)、補體C3、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十堰麻風防治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2例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5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8~66歲,平均(42.05±3.32)歲;其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9、27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8~65歲,平均(41.52±3.21)歲;其中男、女患者分別30、26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皮膚病學》[4]中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無血液系統疾病者。排除標準:未分化結締組織病、混合結締組織病或藥物性狼瘡者;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干燥綜合征等其他結締組織疾病病者;對使用藥物潑尼松、左西替利嗪藥物過敏者。此項研究征得十堰麻風防治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對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143,規格:5 mg/片)治療,劑量為5 mg/次,1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潑尼松片(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98,規格:10 mg/片)治療,口服,劑量為0.5 mg/(kg·d),1次/d。均給予兩組患者為期3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紅斑、皮疹、瘙癢或風團消失明顯減少,實驗室指標正常或趨于正常;有效:紅斑、皮疹、瘙癢或風團有所減少,實驗室指標有所下降;無效:紅斑、皮疹、瘙癢或風團未達到以上標準[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ESR、補體C3、CRP水平,采集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靜脈血3 mL,抗凝處理后,取血漿,采用血液分析儀檢測ESR水平;血樣采集方法同上,將離心轉速設置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補體C3、CRP水平。③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乏力、便秘、高血糖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ESR、補體C3、CRP以 (±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經過3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ESR、補體C3、CRP水平 相比治療前,兩組患者ESR、CRP水平治療后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兩組患者補體C3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ESR、補體C3、CRP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ESR、補體C3、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ESR:血沉;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ESR(mm/h) 補體C3(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6 57.13±11.70 46.08±9.55* 0.59±0.10 0.88±0.21* 19.45±4.83 13.44±4.52*觀察組 56 57.75±12.37 22.64±5.82* 0.62±0.13 1.34±0.37* 19.34±4.71 9.36±2.01*t值 0.272 15.685 1.369 8.091 0.122 6.17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應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紅斑狼瘡屬Ⅲ型變態反應,而蕁麻疹多屬Ⅰ型變態反應,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的風團顏色多呈紫紅色,消退時間超過24 h,退后可有色素沉著,患者多因抗原物質進入機體后,通過激活補體或直接刺激致敏肥大細胞釋放炎性因子,進而擴張毛細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產生局部水腫[5-6]。左西替利嗪屬于哌嗪類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半衰期較長,并且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對于日間正常生活和工作影響小,且個體間的差異不大,療效穩定,但左西替利嗪無法全面阻斷肥大細胞活化后的脫顆粒、前列腺素代謝以及炎性因子合成和釋放等,療效欠佳[7]。
潑尼松屬于糖皮質激素的一種,潑尼松在體內可與皮質激素轉運蛋白結合轉運至全身,臨床上被用于各種急性嚴重細菌感染、嚴重的過敏性疾病、紅斑狼瘡等治療,該藥物口服后吸收迅速,具有良好的降溫、抗炎、抗休克及促進癥狀緩解作用。潑尼松的水鈉潴留與排鉀作用較小,抗炎與抗過敏作用較強,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不會增加患者便秘、乏力、高血糖等不良反應癥狀[8-9]。本研究中,經過3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提升;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潑尼松可改善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臨床癥狀,進一步促進皮膚快速修復,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ESR作為一種發炎指標,可反映機體內各組織損傷與壞死,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當病情好轉時,其水平降低;CRP作為一種急性蛋白,當患者機體受損或感染時,其水平迅速上升,使病情加重;補體C3作為機體內血清含量最好的補體成分,主要由巨噬細胞合成細胞,與病情惡化程度有關,其水平升高可緩解病情[10]。潑尼松可起到抗炎、抗過敏的作用,對結締組織的增生有抑制作用,還可降低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且對組胺與其他毒性物質的形成與釋放起到抑制作用,利于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11-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ESR、CR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補體C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提示潑尼松可改善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的ESR、補體C3、CRP水平,減輕炎癥反應,進一步促進皮膚快速修復。
綜上,潑尼松可改善蕁麻疹合并紅斑狼瘡皮疹患者的ESR、補體C3、CRP水平,減輕炎癥反應,進一步促進皮膚快速修復,且不增加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