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榮,何 平,龔 翰
(紫金縣人民醫院骨科,廣東河源 517400)
股骨頸骨折好發于老年人群,其發病多與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等有關,再加上患者年齡較大,常伴有髖周肌群退變,以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其可切除病灶、緩解疼痛,幫助患者恢復關節功能;同時,該治療方法具有關節活動好、可早期下地活動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等優勢,能提高患者手術耐受性、依從性[2]。目前,臨床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分為全髖置換術與半髖置換術兩種,但患者選擇何種治療方法缺乏統一的標準[3]。基于此,現就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進行分析,以下為結果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紫金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半髖組和全髖組,每組31例。半髖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5例;年齡62~84歲,平均(75.39±6.73)歲;骨折到手術時間1~5 d,平均(2.69±0.63)d;股骨頸骨折分型(Garden)[4]:Ⅲ型20例,Ⅳ型11例;骨折部位:左側23例,右側8例;固定方法:生物學固定17例,骨水泥固定14例。全髖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9、12例;年齡61~83歲,平均(75.42±6.76)歲;骨折到手術時間1~6 d,平均(2.72±0.66)d;Garden分型:Ⅲ型18例,Ⅳ型13例;骨折部位:左側20例,右側11例;固定方法:生物學固定16例,骨水泥固定15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5]中的股骨頸骨折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均可耐受髖關節置換術;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與隨訪資料者。排除標準:合并陳舊性、病理性骨折,伴有神經損傷者;凝血功能異常、器質性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既往有髖關節置換術史者。本研究獲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半髖組患者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行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常規消毒、鋪巾,采用改良Hardinge手術入路,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在臀中肌前1/3止點,切除髖關節前方關節囊,充分暴露股骨頸;取出折斷的股骨頭并完成股骨頸截骨(股距上方1.5 cm部位),操作完畢后完成股骨擴髓,置入股骨柄假體。全髖組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麻醉、體位與半髖組相同,從后外側入路,逐層切開皮膚、肌肉,充分暴露髖關節并將關節囊去除,內旋內收髖關節后將股骨頭脫位,取出股骨頭,對股骨頭大小進行測量,清除髖臼內軟骨,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股骨柄生物假體和人工髖臼,將其置入髖關節內,完成假體的固定。上述操作完畢后常規調整髖臼、人工股骨頭,確定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完全負重時間、住院時間和術中出血量。②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6]。于術前、術后3、6個月評估兩組患者Harris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佳。③炎性因子。分別于術前、術后7 d抽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下肘部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水平。④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股骨頸縮短、假體松動、肺部感染及髖部疼痛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以[ 例(%)]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相較于半髖組,全髖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延長,完全負重時間顯著縮短,術中出血量顯著增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完全負重時間(d)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全髖組 31 120.59±9.15 34.39±4.12 10.21±2.12 522.59±23.19半髖組 31 93.24±9.08 46.91±5.69 10.86±3.21 386.38±22.46 t值 11.813 9.923 0.941 23.491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Harris評分 相較于術前,術后3~6個月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均逐漸升高,且全髖組顯著高于半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3個月比,#P<0.05。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全髖組 31 61.39±8.94 79.46±7.41* 92.15±6.59*#半髖組 31 60.97±8.93 68.23±6.93* 83.21±5.77*#t值 0.185 6.163 5.683 P值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1及CRP水平均顯著低于術前,但組間各指標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pg/L)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s,pg/L)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介素-6;IL-1:白介素-1;CRP: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IL-6 IL-1 CRP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全髖組 31 43.15±3.64 34.29±3.58* 11.45±2.16 10.02±1.69* 18.71±3.28 14.30±3.12*半髖組 31 43.08±3.61 33.25±2.15* 11.43±2.15 10.21±1.71* 18.68±3.23 13.12±2.15*t值 0.076 1.387 0.037 0.440 0.036 1.7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發癥 對比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保守治療雖然能改善股骨頸骨折患者癥狀,但是股骨頭壞死、骨不愈合發生率較高,會增加患者再次手術率。同時,老年患者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易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較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而言,髖關節置換術具有重建關節功能、縮短臥床時間等優點,能縮短骨折后鍛煉時間,減少因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降低股骨頭壞死發生率,并逐步取代了傳統保守治療和各種內固定治療,解決了老年缺血性壞死和骨折不愈合等問題[7]。但目前在全髖關節置換和半髖關節置換的選擇上仍存在爭議。
研究表明,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相比,半髖關節置換術操作簡單,手術時間較短,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老年患者術后愈合延遲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問題,但患者髖臼下軟骨組織易與人工關節的股骨頭產生磨損,誘導髖部疼痛,且假體易產生松動,會增加假體的翻修率;而全髖關節置換術假體與髖臼匹配度相對較高,能降低假體松動、髖臼磨損及髖關節疼痛發生率,有助于促進髖關節恢復,更加適用于老年人群[8]。本研究結果中,全髖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半髖組,完全負重時間顯著短于半髖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多于半髖組;術后3、6個月全髖組患者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半髖組,由此看出,兩種手術方案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治療各有優缺點,但全髖關節置換術更加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
髖關節置換術常由于各種因素的刺激而誘發機體的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IL-1、IL-6、CRP可反映機體受創后的炎癥反應狀態。IL-1是重要的炎性介質之一,具有介導炎癥的作用,在急性和慢性炎癥的致病過程發揮重要作用;IL-6與維持機體生理平衡密切相關,當機體受到感染或損傷時,其水平升高,可引起一系列炎性損害;CRP水平升高提示術后發生感染的概率顯著升高[9]。本研究結果中,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IL-6、IL-1、CRP水平及并發癥總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意義(均P>0.05),由此看出,全髖關節置換術并未增加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機體創傷和并發癥。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用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可減輕髖臼軟骨、股骨頭之間的摩擦作用,降低手術引發的神經系統反應,安全性良好[10]。
綜上,兩種手術方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各有優缺點,但全髖關節置換術更加有助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且不會增加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機體創傷和并發癥,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