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科德
(中山市中醫院骨傷科,廣東中山 528400)
隨著現代生活與工作模式的轉變,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且年輕人患病的概率逐漸升高,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頭暈惡心、嘔吐、肩部疼痛等,若不及時治療則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使用塞來昔布膠囊治療可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但治療不徹底。中醫將頸椎病歸入“痹癥”范疇,針刀和旋提手法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針刀主要通過疏通肌肉上筋膜的粘連和剝離局部軟組織來放松修復患者的肌肉筋膜;旋提手法是通過特殊手法緩解患者活動受限,以此恢復患者的頸椎動力平衡[2]。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針刀聯合旋提手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炎癥反應和疼痛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中山市中醫院收治的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基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7例;病程0.8~5個月,平均(2.81±0.55)月;年齡36~67歲,平均(42.36±5.82)歲。試驗組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12例;病程0.7~6個 月,平 均(2.97±0.64)月;年 齡33~71歲,平 均(43.61±5.65)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3]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西醫診斷標準者;經MRI和CT檢查確診者;病變部位存在功能障礙者。排除標準:黃韌帶和后縱韌帶有骨化、鈣化現象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礙疾病或基礎代謝疾病者;脊髓有明顯受壓和頸椎失穩現象者。該研究得到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塞來昔布膠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注冊證號J20140072,規格:0.2 g/粒)口服治療,0.2 g/次,1次/d。試驗組患者采用針刀聯合旋提手法進行治療,針刀操作流程:①俯臥位。患者胸前需墊薄枕,俯臥位,雙手重疊放于額前,頸前屈,完全暴露頸項部。②定點。根據患者CT或MRI檢查結果并結合臨床情況,觸按患者頸椎關節突線、棘突線、肩胛提肌止點,尋找有痛感的結節或條索,用龍膽紫標記。③針刀。對患者進行局部消毒,選用4號針刀,在無菌條件下,90°垂直皮膚入針,刀口線與肌纖維、血管、神經平行,刺到痛處條索或結節,患者有酸脹感,針刀橫行剝離,縱行疏通,結節需要切開剝離,抵松軟處時即可出針。④注意事項。在對棘突間和棘突線上進行操作時不可進針過深,以抵達項韌帶為準,在關節突線上操作時針刀橫行剝離的角度不超過20°,縱行深度<2 cm。出針后壓迫刀口止血,觀察患者30 min,無不適反應即可進行旋提手法治療,1次/周。旋提手法操作流程:旋提手法分為頸椎端提法和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手法兩種,均需對患者的頸后和肩背采用揉、捏、滾、彈撥等手法,放松局部韌帶、肌肉、筋膜,之后采用兩種手法進行治療。①頸椎端提法: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者側后方,屈肘用曲澤穴附近托住患者下頜,另一只手托住患者后枕部風池穴附近,緩慢向上用力,維持一定的拔伸感,患者低頭放松,醫者突然向上用力端提,通常會聽到多次“咔嚓”聲,左右各進行一次。最后用按揉、理筋和彈筋等手法對患者進行舒筋活絡。②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患者坐位,醫者站于患者背后,單手拇指觸按確定右凸的棘突位置后,使患者頸前屈約35°,右偏45°,醫者右手拇指指端頂住患處右側,左手向上托夾患者的下頜角,使患者的頭頸上旋約45°,力量到達患處時,醫者右手拇指向左側推動,可感覺到患處棘突移動復位或者聽到響聲,之后讓患者頭部恢復中立位,檢查患椎是否恢復正常位置,如未完全恢復,需要繼續進行糾正。最后用按揉、理筋和彈筋等手法對患者進行舒筋活絡。旋提手法,1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患者勁椎痛感與癥狀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但痛感依然存在);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②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 -6 (IL-6)、白介素 -8 (IL-8)水平。③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5]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總分10分,分值越低痛感越弱。④采用X線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頸椎曲度,12~15 mm為正常,<12 mm為曲度變直,>15 mm為曲度增大[6]。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與炎性因子指標、VAS評分、頸椎曲度分別以[例(%)]、(±s)表示,分別行χ2、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使用重復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5.00%、72.50%,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炎性因子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IL-6水平與兩組患者血清IL-8水平均顯著下降,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下降幅度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
組別 例數 IL-6(pg/mL) IL-8(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1.33±0.28 1.28±0.22 29.61±2.07 28.33±2.08*試驗組 40 1.35±0.31 1.03±0.19* 29.13±2.59 23.29±1.23*t值 0.303 5.439 0.916 13.19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VAS評分 兩組患者治療1、2周后VAS評分較治療前對比均逐漸下降,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相較于治療1周后,#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40 4.18±1.03 2.42±0.85* 0.79±0.23*#試驗組 40 4.23±0.92 1.56±0.64* 0.55±0.18*#t值 0.229 5.112 5.197 P值 >0.05 <0.05 <0.05
2.4 頸椎曲度 兩組患者治療1、2周后頸椎曲度較治療前對比均逐漸升高,試驗組相比對照組上升趨勢更加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頸椎曲度比較(±s,mm)

表4 兩組患者頸椎曲度比較(±s,mm)
注:相較于治療前,*P<0.05;相較于治療1周后,#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40 4.96±0.63 5.36±0.72* 6.83±0.91*#試驗組 40 4.94±0.66 6.02±0.84* 8.83±1.06*#t值 0.069 3.773 9.054 P值 >0.05 <0.05 <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發病率較高的一種頸椎病,會引起患者頸周圍關節肌肉繼發性改變、患處相鄰椎體增生并壓迫刺激脊神經根;患者通常表現為脊神經根控制區域的運動功能損傷、感覺缺失及上肢疼痛;側屈、旋轉或后伸頸椎都可加劇疼痛,平躺或咳嗽時癥狀更甚。臨床通常使用塞來昔布膠囊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欠佳。
中醫將該病歸于“痹癥”“肩頸痛”“眩暈”等范疇,由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失和。針刀治療本質上是中醫針刺結合骨傷理論的產物,通過剝離和疏通結節或條索,使患者氣血通暢,進而減輕患者頭痛項僵的癥狀。針刀治療可改促進患者患處的血液循環,降低患處致痛物質的含量,從而有效緩解痛感,且針刀能強烈刺激患者的穴位,有效促進患者機體產生抗痛物質,以疏通經絡;旋提手法治療是通過對患者施加和重力等量但反向的牽引力,促使頸椎被動伸直,同時牽引力作用于頸椎周圍的韌帶和肌肉,得以伸展頸椎,改變患者椎間位置結構,增加椎管內容,從而糾正小關節紊亂,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度[7]。根據上述結果數據可以得出,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治療1、2周后試驗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下降,頸椎曲度顯著上升,證實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針刀聯合旋提手法治療對于患者疼痛的緩解,頸椎曲度的改善以及治療效果的保證具有積極作用。
神經根型頸椎病會使機體產生炎癥反應,IL-6、IL-8水平可反映機體的炎性水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刀可減輕患者的組織粘連情況,提高組織氧分壓,促進機體建立新的動靜態平衡,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旋提手法治療可以調節患者骨贅或突出物與其神經根的位置關系,進而改善局部的微循環,達到緩解酸麻痛等癥狀的目的,使頸椎運動節段達到新的內外平衡,利于患者恢復[8]。本研究中,相比對照組,試驗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下降,表明針刀聯合旋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減輕患者的炎癥反應,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神經根型勁椎病患者接受針刀聯合旋提手法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頸椎曲度,降低炎癥反應,緩解疼痛癥狀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