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勇,翟骙骙
(1.濟南市人民政府機關門診部治未病保健中心,山東濟南 250200;2.濟南市中醫醫院中醫內科,山東濟南 250012)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的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病,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復發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為主,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康復理療等,但藥物治療只治標,且治療效果一般,還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1]。中醫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屬“眩暈”范疇,主要是指在氣血陰陽虧虛的基礎上,氣血紊亂,導致頸部肌肉痙攣、脈路瘀阻,從而引起頸椎神經受損,繼而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形成疾?。粦苑稣钚啊⑼ńj止痛以及調和陰陽為主要治療原則。針灸是中醫的精髓所在,人體各個穴位影響著人體機能,對患者的穴位進行針灸,可以達到調節血氣的效果,幫助患者調節血液循壞,起到通絡止痛、舒筋活血等作用[2]。電熱砭石輻射則使人體產生生物物理效應,繼而進一步的改善局部血流,達到行氣血的功效,同時電熱砭石是由傳統泗濱浮石加工而成,能吸收致痛物質,達到鎮痛效果[3]。本研究探討了針灸結合電熱砭石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濟南市中醫醫院2020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08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4例)和觀察組(54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7例;年齡22~71歲,平均(46.59±2.3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23~72歲,平均(47.50±2.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與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痹證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有頸椎病疾病史,且伴有視物不清、頭暈等癥狀者;旋頸誘發試驗陽性者;X線檢查結果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骨質增生者;存在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腦腎等其他急危重癥者;患有精神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不配合或拒絕本次研究者?;颊呋蚣覍俸炇鹬橥鈺?,且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針灸治療:患者取背臥位,對患者大椎穴、頸頰脊穴、風池穴等穴位進行穿刺,醫護人員佩戴無菌手套,對患者針刺部位進行消毒,緊繃患者部位皮膚,取消毒針迅速針刺皮膚,當患者感到酸、麻、脹等感覺后,將針拔出少許,留針30 min后拔針。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電熱砭石治療:首先采用電熱砭石儀,調節表面溫度至40 ℃,其次患者取坐位,將電熱砭石置于頸部,由上而下的往返移動,力道由輕至重,待患者出現溫熱感后維持初始力度,治療時間為10 min。7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其中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身體活動時無任何不適;顯效: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身體活動時偶有不適;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身體活動時仍有不適;無效:臨床癥狀基本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采用EMS-9W型經顱多普勒儀進行檢測。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程度和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5]對患者眩暈程度進行評價,由患者自主說出感受,分為0~1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眩暈程度越嚴重;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為社會功能(SF)、生理功能(PF)、情感職能(RE)以及生理功能(RP)6個方面,共計20個項目,每個題目分為差(1分)、一般(2分)、好(3分)、很好(4分)、非常好(5分)5個評價指標,滿分100分,患者所得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即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臨床療效)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眩暈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
2.2 椎動脈血流動力學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指標比較(±s,cm/s)

表2 兩組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指標比較(±s,cm/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 平均血流速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45.26±6.31 52.34±4.26* 16.24±4.13 22.31±4.24*觀察組 54 45.21±5.68 64.37±5.21* 16.34±3.98 28.34±4.01*t值 0.043 13.136 0.128 7.593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眩暈程度與生活質量 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程度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眩暈程度與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眩暈程度與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眩暈程度 生活質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4 6.32±1.36 2.34±0.34* 72.34±5.31 81.34±5.34*觀察組 54 6.35±1.53 1.26±0.15* 72.68±5.10 91.34±6.34*t值 0.108 21.356 0.339 8.865 P值 >0.05 <0.05 >0.05 <0.05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其主要發病原因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其次為慢性勞損、先天性畸形以及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等。椎動脈頸椎病又稱為頸性眩暈,主要以眩暈癥狀為主,并伴有耳鳴、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頸背疼痛等癥狀,嚴重時亦可導致患者四肢僵硬、痙攣甚至截癱或四肢癱瘓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一般椎動脈頸椎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且據相關數據顯示,椎動脈頸椎病經過非手術治療后90%的患者可以得到明顯緩解或痊愈[7]。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在臨床治療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且越來越受患者認可。
椎動脈頸椎病屬中醫“痹證”“眩暈”等范疇,其主要病機在于肝腎、氣血虧虛,或久坐耗氣、勞損肌肉,或氣血瘀滯、感受外寒風邪。眩暈在初期多為本虛標實,后期則以虛為主。中醫針灸療法主要通過對患者穴位進行刺激,從而緩解因頸椎退變造成的頸部神經根和血管的壓迫作用,改善神經核區的缺血狀態,增加腦部血流量,起到緩解患者眩暈、疼痛的作用。針刺大椎、風池穴可清瀉陽明、疏風鎮痛、通經開竅,從而使氣血通暢,精氣充沛;針刺頸頰脊穴可起到舒經活絡、改善椎動脈血供的作用[8]。電熱砭石是古代砭石熱熨方法與現代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本研究所用電熱砭石是經傳統泗濱浮石加工而成,其作用原理是將針灸和推拿方法相融合,能更精確地控制干預強度。相關研究顯示,泗濱浮石極寬的遠紅外輻射波譜可與人體摩擦中產生密集的超聲波脈沖效,能加快人體微循環血流量,從而起到行氣血、通痹氣、榮筋脈的功效,將其做成電熱砭石后,可使遠紅外線強度的釋放大大增加,從而提升促進微循環、散寒祛瘀的功效[9]。王福榮等[10]研究結果顯示,電熱砭石對基底動脈有顯著影響,電熱砭石可改善局部動脈血流、加強腦組織的供血;同時其可促進局部炎癥因子和致痛物質的吸收,起到鎮痛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提示針灸結合電熱砭石可有效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椎動脈血流動力學。同時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眩暈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針灸結合電熱砭石可促進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眩暈程度的緩解,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應用針灸結合電熱砭石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同時還能緩解眩暈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