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春
(北大醫療淄博醫院放射科,山東淄博 255000)
缺血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的一種急重癥,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偏癱、感覺缺失、失語等,臨床常采用溶栓治療,但有效的溶栓治療常取決于患者發病的時間,因此,早期的鑒別診斷至關重要[1]。目前,臨床常通過問 - 答形式來判斷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病時間,缺乏準確的診斷意義,易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擴散張量成像(DTI)是磁共振成像的特殊形式,可以定量的評價腦白質的各向異性;動脈自旋標記(ASL)可通過對成像平面的上游血液進行標記,待被標記的血液對組織灌注后成像,三維偽連續動脈自旋標記(3D-pcASL)因其不需要注射對比劑,與常規核磁共振(MR)灌注相比,更加安全、經濟[2]。本研究旨在探討3D-pcASL灌注成像和DTI在急性與超急性缺血性腦梗死中的鑒別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北大醫療淄博醫院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53例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按發病時間分為A組(急性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30例)與B組(超急性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23例),A組患者發病時間6~72 h,平均(25.67±5.31)h;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53~84歲,平均(71.34±5.34)歲。B組患者發病時間<6 h,平均(3.24±1.41)h;女性9例,男性14例;年齡49~82歲,平均(70.89±5.41)歲。納入標準: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者;經檢測未發現運動偽影者;檢查前未行相關治療者。排除標準:合并腦出血者;合并其他腫瘤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數據采集 兩組患者均采用MR掃描儀掃描,其中包括矢狀位T1加權序列、橫斷位T2擴散加權成像(DWI)、冠狀位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橫斷位掃描由顱頂至枕骨大孔平面。其中DTI調整為平面回波成像序列,并設定為15個方向擴散,擇重采集,矩陣128×128,層厚3.0 mm,掃描時間3 min 24 s。3D-pcASL矩陣512×8,層厚4.0 mm,掃描時間4 min 16 s。
1.2.2 圖像處理 將掃描圖像輸入工作站,獲得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計算得到腦血容量、相對腦血流量及平均通過時間圖,確定興趣區(ROI),并在梗死最大層面DWI序列測量梗死面積(SDWI)及腦血流量(CBF)圖上異常灌注面積(SCBF),選取梗死核心(IC)、SDWI和SCBF不匹配區(MACD),以及相應的對側為感興趣區,計算梗死側/對側相對腦血流量值(rCBF)、相對各項異性指數(rFA)及相對DTI序列平均擴散系數(rDCavg)。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梗死核心、SDWI和SCBF不匹配區(MACD)與其相應對側參數值,包括CBF、FA、DCavg。②比較兩組患者梗死核心、MACD參數相對值,包括rCBF、rFA、rDCavg,均以兩組患者核心梗死區及MACD區與對側CBF、FA、DCavg的比值得出。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BF、FA、DCavg比較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區的CBF、DCavg及MACD區的CBF值均顯著低于對側,A組患者梗死區FA值顯著低于對側,B組患者MACD區的FA值顯著高于對側,A組患者梗死核心FA、DCavg小于B組,MACD區CBF大于B組,DCavg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區與梗死核心對側CBF、FA、DCavg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區與梗死核心對側CBF、FA、DCavg的比較(±s)
注:與梗死核心比,*P<0.05。CBF:腦血流量;FA:各項異性指數;DCavg:平均擴散系數。
組別 例數 CBF FA DCavg(×10-4mm2/s)梗死核心 梗死核心對側 梗死核心 梗死核心對側 梗死核心 梗死核心對側A組 30 13.81±4.58 50.99±10.35* 0.29±0.10 0.41±0.10* 1.89±0.41 3.95±0.43*B組 23 13.69±5.19 51.13±8.19* 0.39±0.06 0.37±0.07 2.55±0.40 4.02±0.20*t值 0.089 0.053 4.241 1.634 5.870 0.7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梗死核心、MACD參數相對值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對側rCBF、rFA及rDCavg均顯著高于MACD/ 對側,A組患者梗死核心區 / 對側rFA、rDCavg比值均顯著低于B組,而MACD區與對側的rCBF、rDCavg比值均顯著高于B組,rFA比值顯著低于B組,A組患者MACD/對側rCBF、rDCavg大于B組,梗死核心區/對側、MACD/對側的rFA及梗死核心 /對側rDCavg低于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MACD參數相對值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梗死核心、MACD參數相對值比較(±s)
注:與梗死核心/對側比,P<0.05。rCBF:相對腦血流量值;rFA:相對各項異性指數值;rDCavg:相對擴散張量成像序列平均擴散系數。
組別 例數 rCBF rFA rDCavg梗死核心 / 對側 MACD/ 對側 梗死核心 / 對側 MACD/ 對側 梗死核心 / 對側 MACD/ 對側A組 30 0.28±0.06 0.53±0.18 0.74±0.10 0.99±0.08 0.49±0.10 0.99±0.12 B組 23 0.27±0.07 0.35±0.09 1.00±0.04 1.19±0.12 0.62±0.09 0.83±0.08 t值 0.559 4.387 11.748 7.271 4.896 5.51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缺血性腦梗死主要是由腦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腦血栓形成,使腦部缺血、缺氧而導致,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對腦部組織造成不可逆損傷,早診斷、早治療可延緩其病情發展。當缺血性腦梗死發作時,病灶中心血流灌注可減少,而CBF可了解局部組織的灌注情況,是腦血管疾病診治過程中的重要參數[4]。
表2 兩組患者MACD區與MACD對側CBF、FA、DCavg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MACD區與MACD對側CBF、FA、DCavg的比較(±s)
注:與MACD比,#P<0.05。MACD:梗死面積和圖上異常灌注面積不匹配區。
組別 例數 CBF FA DCavg(×10-4mm2/s)MACD MACD對側 MACD MACD對側 MACD MACD對側A組 30 26.19±8.41 51.85±9.96# 0.41±0.09 0.41±0.11 4.01±0.37 4.01±0.33 B組 23 19.21±4.63 51.21±7.39# 0.45±0.10 0.40±0.06# 3.21±0.28 4.04±0.39#t值 3.581 0.258 1.528 0.393 8.638 0.3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DTI可通過白質纖維束三維成像進行無創檢測腦組織微結構的損傷,其中FA參數值可反應腦組織的各項異常,可隨腦組織損傷程度變化而降低;而DCavg可反映彌散運動的快慢,隨彌散能力受限而變?。籄SL可通過標記動脈血中水質子,檢測出標記后的組織磁化率的改變,對標記前后的圖像進行減影得出參數圖像;3D-pcASL具有射頻能量沉積少、全腦成像等優點[5-6]。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區CBF、DCavg及MACD的CBF參數值均較對側顯著降低,而B組患者MACD區的FA參數值顯著高于對側,DCavg參數值顯著低于對側,表明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區與MACD區的血供均減少,缺血性梗死后,DCavg改變較FA明顯,急性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區的腦組織微結構損傷;而超急性期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參數值變化可能與腦組織存在缺血半暗帶有關[7-8]。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梗死核心/對側rCBF、rFA及rDCavg均顯著高于MACD/對側,A組患者梗死核心區/對側的rFA、rDCavg值及MACD區與對側的rFA值均顯著低于B組;而MACD區與對側rCBF、rDCavg值均高顯著于B組,提示rFA、rDCavg參數值可有效鑒別診斷患者的病情,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綜上,3D-pcASL灌注成像和磁共振DTI聯合使用可通過CBF、FA、DCavg 3組參數值的變化來快速診斷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進展,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